孟慶金2013年在野外采集標本 胡柏林攝
姓名:孟慶金
出生年月:1963年1月
研究領域:古生物學和博物館學
職務: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自然歷史博物館專業委員會主任
科學精神在基層
在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這個職位上,55歲的孟慶金已經干了10年。
在計劃于今年9月中旬召開的全國古生物會議上,孟慶金將領取“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獎項,以嘉許他帶隊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原始的滑翔哺乳動物化石,該成果于2017年8月17日發表在《自然》(Nature)雜志上。
一邊當館長做科普,一邊當學者做古生物研究,孟慶金樂在其中。
情系自然,一切從熱愛開始
談起如何走上這條路,孟慶金直接把時間線拉回到童年。
“我小時候是伴隨著鳥叫、蛙鳴長大的,探索自然的興趣也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所以到了填報高考志愿的時候,我選擇了大連水產學院(現大連海洋大學)的淡水漁業專業。當時那個學校在我們省只招3個人,但我堅持報考,于是就去了環境優美的海邊城市大連。”孟慶金回憶道,他的大學宿舍位于半山腰,窗外就是大海。1986年大學畢業后,孟慶金選擇留校任教。
1999年初,孟慶金換了工作,去了初建新館的大連自然博物館當館長,開始古生物學研究和博物館科普工作。
“那家博物館的建筑很有特色,藍色的屋頂,米黃色的外墻涂料,館內以展示海洋生物為主,館外還有一片海,有海鷗、小魚和黑色的礁石。”對當時的點滴,他至今記憶猶新。
2008年,他來到現在工作的北京自然博物館,繼續相關研究工作。
管理一家自然博物館是個“既宏大又具體”的活兒。大到研究如何展示生物演化的歷程、人類和自然界之間的關系;小到選擇標本的照片、填寫照片的說明……高高大大的孟慶金,每日都像一個高速旋轉的陀螺,解決著一個又一個問題。
但他卻忙并快樂著,因為這里是探究未知的地方,而他心里埋著超多“為什么”。
“直到今天,生物界和生物自身,包括我們人類在內,還在不斷發生變化。”在孟慶金看來,這個世界還有太多待解的謎團。“為什么恐龍會長出羽毛并向鳥類演化發展?在恐龍等大型爬行動物統治天下的時代,哺乳動物是怎么找到更廣闊的生態空間去繁衍后代的?它們又是如何適應當時的環境的?”他隨口便拋出一串問題,這些問題涉及羽毛演化、鳥類起源等問題。
在他眼中,自然博物館正是為解答這些生命謎題而搭建的平臺。
與時俱進,用新技術呈現新科普
談到個人經歷,孟慶金寥寥幾句帶過。起初以為是客氣,時間一長才知道他是真“不愛聊自己”,謝絕個人事跡報告式采訪。但只要問到和博物館或科普相關的話題,他的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
做科普多年,在孟慶金看來,這是個系統工程:它不僅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導和經費投入、科學家與科技工作者的積極參與,還需要媒體、企業、行業組織等社會各方的支持。
“近年來,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新媒體手段的廣泛應用,參與性、啟發式的展品層出不窮,移動終端可隨時隨地呈現海量的科普內容,科普的內容和形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孟慶金切身體會到這種改變,“對處在‘科普一線’的博物館來說,必須與時俱進,設計出大眾接受度高、傳播效果好的科普產品。”
2011年,孟慶金和其他幾位科研人員一起在《自然》雜志上發表文章,報道了一種已知最古老的真獸類化石“中華侏羅獸(Juramaia sinensis)”,其拉丁文學名意為“來自中國的侏羅紀母親”。今年初,以小侏羅獸為主角的4D電影《小侏羅獸歷險記》正式上映,首映就在北京自然博物館。
選擇以電影的形式進行科普,這是孟慶金和團隊的新嘗試。在讀屏時代長大的孩子對視覺效果、交互性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讓他們對陌生的古老生物產生興趣,孟慶金可沒少動腦筋。“以前博物館的科普方式主要是我說你聽,是被動式教育,現在更注重和參觀者的互動,比如小孩可以自己動手完成恐龍骨骼拼圖或像科學家一樣組裝恐龍骨架。但這還不夠,如今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始邀請大家直接參與博物館組織的活動,比如跟隨研究者去野外發掘標本、拍攝動物照片等。”孟慶金說。
“我們正在寫一個新的腳本,從功能行為角度介紹鳥、昆蟲等生物飛行的秘密,講述它們怎樣習得這種技能,又是如何與大自然的演化相伴相生的。”孟慶金說。
科普的形式和內容一直在變,這位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的腳步也不會停下。“我愿在這個平臺上,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為科學知識傳播、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做一點工作。”孟慶金說。
一線問答
科技日報:作為北京自然博物館的館長,您參觀過多少博物館?
孟慶金:到任何一個地方,我都會去參觀當地的博物館。雖然沒有挨個統計,但二十多年來,我參觀過國內外大大小小幾百家自然博物館。曾經有次去美國,一趟行程就看了50多家各種類型的博物館。這是興趣所在,也是為了學習借鑒。
科技日報:在您看來,國內外博物館在設計、布展等方面存在哪些差異?
孟慶金:國外博物館的設計往往更有創新性,能充分體現博物館的社會職能。國外的博物館展覽也是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他們更加注重展覽的內容設計,強調內容的完整性和最新成果的呈現。
而國內博物館往往不重視科學研究職能,很難策劃出好的科普產品。相比之下,國內有些博物館對內容的解讀深度不夠,有時在展覽中過于追求使用不必要的新技術,不僅耗資巨大,也不利于知識的傳播。
科技日報:“不重視科學研究職能”會對博物館發展帶來什么影響?
孟慶金:科學普及要想保證內容的科學性、做到有效傳播,就需要科學研究做支撐,對博物館而言更是如此。博物館要展覽什么內容、如何正確解讀、通過什么方式讓公眾接受并理解,這些都需要科研工作來提供支持。
新華社重慶5月18日電題:90歲博物館研究員揭秘:熊貓是什么時候開始“吃素”的?新華社記者張桂林、劉恩黎、朱高祥“我們從這塊熊貓牙齒化石來看,小種大熊貓的牙齒結構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可以證明這一時期的大......
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外貌。張兵蘭供圖幼兒園小朋友在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參觀。張兵蘭供圖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公布2021-2025年第一批全國科普基地名單,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成功入選。這是該館自2004年......
3月8日,由北京自然博物館、云南省博物館和彼岸東方(北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主辦的“消失中的世界——瀕危動物攝影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館的臨時展廳開展。一觀眾懷抱幼兒駐足觀展圖片來源:北京自然博物館本次展覽......
這兩天世超在上網沖浪的時候,意外的發現中國國家圖書館開放了“中華古籍資源庫”,里面收錄了整整10萬部的孤本古籍,并且免費向所有人開放!這事情要是放在古代,10萬部的古籍免費開放,這不能讓一整個江湖沸騰......
高校博物館不能養在“深閨”,而是應該“不斷開拓視野,以全球化視角有針對性地制定自身運營策略與發展對策,全面實現向公益性開放、向學術型增強、向資源性拓展、向綜合性深化、向國際化互動的現實選擇與發展趨向”......
近日,網傳一段視頻顯示,甘肅省博物館“天馬西來”后臺展池中散落著一元、五角等面值不等的紙鈔和硬幣。展品上堆滿紙幣的現象并不是首次出現,此前就有媒體披露,游客在展出的佛像周圍投擲錢幣祈福,博物館被當成了......
孟慶金2013年在野外采集標本胡柏林攝 姓名:孟慶金出生年月:1963年1月研究領域:古生物學和博物館學職務: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自然......
孟慶金2013年在野外采集標本胡柏林攝 姓名:孟慶金出生年月:1963年1月研究領域:古生物學和博物館學職務: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自然......
孟慶金2013年在野外采集標本胡柏林攝 姓名:孟慶金出生年月:1963年1月研究領域:古生物學和博物館學職務: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自然......
兵馬俑、端門數字展。資料圖片手機屏幕上出現“穿越回1650年前……”的字樣,隨即伴隨著悠遠的琵琶聲與鳴沙聲,敦煌的故事開始講述:“人們遠道來此,開鑿洞窟,供養諸佛,以求智慧指引。今天千年敦煌尋找數字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