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對剖腹產嬰兒進行的最大規模的研究發現,用母親的陰道分泌物擦拭剖腹產嬰兒以促進其微生物組的發育似乎是安全的,而且可能會促進嬰兒的大腦發育。
這項針對76名嬰兒和母親的隨機盲法試驗發現,與未接受治療的剖腹產嬰兒相比,用母親陰道分泌物擦拭的嬰兒在3個月和6個月時實現的神經發育里程碑數量略高。但科學家表示,目前尚不清楚這些差異是否有意義或持久。
該研究是在中國一家醫院進行的,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微生物學家Jose Clemente是該研究的合著者。
自然分娩的母親為嬰兒提供了微生物組的開端——身體在腸道、皮膚和其他地方收集的微生物。陰道播種包括從母親那里收集陰道分泌物,并在分娩后不久將其涂抹在剖腹產嬰兒的皮膚上,目的是復制這種首次接觸。
研究發現,剖腹產嬰兒和陰道分娩嬰兒的微生物組存在差異。剖腹產嬰兒出生后幾天內,腸道中機會性細菌(即在醫院中流通的細菌)水平較高,幾個月后,往往缺乏支持免疫功能的常見腸道微生物。
2016年,Clemente聯合領導的一個團隊發表了一項陰道播種試驗:4名接受該手術的嬰兒成功從母親的拭子中獲得了微生物,其微生物組與通過陰道分娩的兒童相似。
Clemente說,盡管這項研究沒有著眼于陰道播種的長期影響,但這些發現引發了人們對該手術的興趣。2017年,美國婦產科學會對陰道播種可能傳播病原體表示擔憂,并建議該手術僅作為臨床試驗的一部分進行。
為更好地了解陰道播種的安全性并確定其潛在益處,南方醫科大學臨床科學家何彥領導的一個團隊招募了即將剖腹產的女性,并隨機選擇她們讓新生兒接觸陰道拭子或無菌鹽水。
女性首先接受了多種可能威脅嬰兒健康的傳染病篩查。當嬰兒3至6個月大時,研究人員要求他們的父母填寫一份清單,列出溝通、運動、解決問題以及社交和個人技能等方面的神經發育里程碑,比如伸手去拿玩具,對著鏡子里的倒影微笑。接受陰道拭子的嬰兒往往比接受生理鹽水拭子的寶寶達到更高的里程碑。
“這是非常令人興奮和有希望的。”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醫學科學家Alexander Khoruts說。但目前尚不清楚這種神經發育差異是否有意義,因為隨著兒童的發育,大腦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瑞典卡羅琳斯卡研究所的臨床微生物學家Lars Engstrand對陰道播種的安全性感到放心,但前提是對母親進行病原體篩查。“這對該領域的臨床研究人員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這讓他有信心開展一項更大規模、更長期的研究。研究陰道播種是否會影響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和自閉癥譜系障礙等神經發育疾病的發病率。人群健康研究表明,這些疾病在剖腹產出生的人中更常見。
2024年5月22日-23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中心、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在安徽合肥市舉辦了以“全球視野下的實驗室生物安全”為主題的全國病原微生物實驗室......
近日甘肅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處理與利用團隊在農牧廢棄物高質化利用制備新型材料“生物質地膜”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技術突破,利用功能微生物資源和發酵技術成功制備新型生物基成膜助劑替代化學成膜添加劑,并......
近日,國家藥典委員會發布了《微生物全基因組測序技術指導原則》的第二次公示稿,以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公示期為一個月,從即日起至2024年7月1日結束。《微生物全基因組測序技術指導原則》旨在為藥品微......
通常,礦物結合態有機碳的累積水平被認為受到其比表面積和吸附位點等物理化學性質的限制。微生物殘體是礦物結合態有機碳的主要組成物質,其形成和積累與微生物代謝過程緊密相關。然而,微生物代謝能力如何調控礦物結......
近日,廣東省科學院測試分析研究所(中國廣州分析測試中心)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探明了微塑料與液晶單體等新污染物的微生物毒性效應。相關成果分別發表于《環境科學-納米》(Env......
由于抗生素過度使用,微生物耐藥性問題日益嚴重。因此,亟需發展新型抗菌藥物或抗菌技術。抗菌性多肽因多重抗菌機制以及不易引發耐藥性,被稱為“下一代抗生素”。近年來,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生物納米材料研發......
為便于供應商及時了解政府采購信息,根據《四川省財政廳關于開展政府采購意向公開工作的通知》(川財采〔2021〕153號)要求,現將資陽市中心醫院2024年度(第21批)采購意向公開如下:序號采購項目名稱......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水稻生產面臨著挑戰:一是水稻生長過程中常受到稻瘟病菌等病原真菌的侵擾,過度依賴化學農藥,從而對環境和食品安全構成威脅;二是水稻對磷、氮等營養元素的需求,導致過度施肥,污染環境......
中藥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研究。中藥的療效主要依賴于其中的活性成分,而這些成分往往存在于中藥的復雜體系中,難以直接提取和利用。中藥微生物發酵是一種傳統的中藥加工......
近日,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許玫英團隊在亞硒酸污染治理及硒資源回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現多株亞硒酸鹽高耐受性及高效還原性菌株。相關成果發表于《危險材料雜志》。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然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