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天津10月4日電 聯合國氣候變化國際談判會議于4日上午在天津市舉行開幕式,國務委員戴秉國出席并致辭。
戴秉國表示,氣候變化問題是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嚴峻挑戰,各國必須采取積極應對行動,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通過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
戴秉國指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和“巴厘路線圖”確立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和公平原則,是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基礎和有效框架。去年哥本哈根會議形成了《哥本哈根協議》,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各方應繼續努力,推動談判盡早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
戴秉國表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建立了領導機構和工作機制,完善了相關法律法規,實施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采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政策和行動,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戴秉國強調,盡管面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保護環境的多重艱巨任務,中國政府從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的長遠利益出發,提出了到2020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并將通過調整經濟結構、節能、提高能效、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增加森林碳匯等多種手段,實現上述目標。
戴秉國指出,為推動坎昆會議取得積極成果,一要堅持《公約》、《議定書》基本框架和“巴厘路線圖”授權,推動《公約》和《議定書》的全面、有效和持續實施;二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確定發達國家率先大幅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指標,明確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充分的資金、技術轉讓支持的安排,幫助發展中國家采取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三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統籌考慮經濟發展、消除貧困、保護氣候,實現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雙贏,確保發展中國家發展權的實現。
10月4日至9日在天津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工作組第十二次會議及《京都議定書》工作組第十四次會議,是坎昆會議前的最后一次正式談判會議,也是中國首次承辦聯合國框架下的氣候變化正式談判會議。來自《公約》和《議定書》締約方以及觀察員國、聯合國相關機構、政府間組織、非政府組織和媒體約3000人出席會議。
本報天津10月4日電 (記者朱虹、陳杰)“中國在氣候變化國際談判中發揮積極建設的重要作用,但決定這一進程的是世界各國。”今天在天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國際談判會議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表示,中國承辦此次大會并不是為推銷中國的觀點,而是為談判進程作出貢獻,中國政府非常歡迎各國代表了解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
解振華說,進行了20年的氣候變化談判,在世界各國的努力下取得了進展。去年的哥本哈根會議雖然沒有形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文件,但達成了具有政治共識的協議。我們希望氣候變化的談判要遵照“巴厘路線圖”的授權,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雙軌談判軌道上進行,希望在天津會議期間,《公約》締約國“談判案文”有所前進,取得更多共識,在《議定書》下形成的“主席案文”形成“談判案文”,為坎昆會議談判奠定基礎。
解振華說,中國政府已經做出了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諾。這個目標分解到“十一五”期間,單位GDP能耗要降低20%左右。到去年底,只完成了單位GDP能耗下降15.61%的任務,今年要下降5%左右才能完成。中國主要采取了結構節能,淘汰落后產能、在第二產業中發展高新技術、發展第三產業等手段。在“十一五”前四年,通過上大壓小,淘汰了小火電機組6000多萬千瓦,相當于英國全國裝電機組容量;淘汰了落后的煉鐵產能8000多萬噸、煉鋼產能6000多萬噸、水泥產能2.14億噸。截至今年7月15日,又淘汰小火電機組1071萬千瓦,中國5年里淘汰小火電機組7000多萬千瓦,可以說中國在淘汰落后產能方面下了決心并采取有力措施。中國還采取了技術節能,通過以獎代補方法鼓勵節能改造。在“十一五”前四年,中央支持補貼2000多億元資金用于技術改造,這只占全國節能技術改造總投資的15%左右。這說明我們為實現單位GDP能耗降低的目標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效果也比較明顯。2006至2009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5%,工業產品結構繼續優化。同時,中國采取建筑節能和交通節能等。中國政府提出的單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標已經過全國人大批準,具有法律約束力,中國政府一定能夠克服困難實現這一目標。
針對如何推進氣候變化國際談判進程,解振華表示,中國堅持公開透明、廣泛參與、協商一致的談判原則,也不排斥小范圍磋商,提高效率的做法。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照顧發展中國家的根本利益,同時采取靈活的態度和措施。中國愿意讓世界了解中國的立場。
澎湃新聞記者從國家氣候中心方面獲悉,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氣象研究所原所長、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原所長,第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著名農業氣象學家林......
近日,我國科研人員發表在全球頂級學術機構北歐生態學學會旗艦期刊《生態地理學》(Ecography)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全球高山地區森林火災在過去20年呈現出增強態勢。研究利用衛星遙感資料發現,21世紀以......
11月4日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當地時間3日發布的最新研究顯示,世界遺產地的冰川正在加速融化,其中三分之一將在2050年前消失。這將是202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COP27)面臨的一項主要挑戰。據介紹,......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395.shtm本報訊(記者張蕾)在10月27日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2年度報......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306.shtm10月26日和31日,中國第39次南極考察隊255名隊員分兩批搭乘“雪......
越南胡志明市每年下沉16.2毫米。圖片來源:Shutterstock/NguyenQuangNgocTonkin一項9月12日發表于《自然—可持續》的研究顯示,在48個人口最多的沿海城市中......
今夏以來,我國多地持續高溫少雨,截至9月19日,中央氣象臺已連續33天發布氣象干旱預警;7月份,北極圈溫度一度飆升至32.5攝氏度……全球極端天氣頻發,與全球氣候變化有啥關系?日前,香山科學會議第S6......
科學家研究認為,可持續的海產品比牛肉、豬肉和雞肉為人類提供更多營養,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些發現表明,以政策促進海產飲食替代其他動物蛋白,或可改善未來食品安全,幫助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
世界氣象組織7日發布報告稱,預計本世紀熱浪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將增加,進而導致野火增多,可能會使空氣質量惡化,危害人類健康及生態系統。這是7月25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馬里波薩縣拍攝的被燒毀車輛。新華社......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青年研究員王戎和合作者在一項新研究中指出,氣候變化對作物產量的負面影響可能會阻礙人們利用作物捕獲和封存碳并以此作為限制全球變暖的一種手段。研究結果表明,超過《巴黎協定》2℃的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