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區市完成‘十一五’節能目標壓力排名表
全國節能預警形勢圖
30省區市壓力大排名
節能大限逼近,30省區市壓力大排名節能大考:狂奔沖刺
大考越來越近。
“都下去督查去了,還沒到月底,暫時還沒有采取拉閘限電的強制性措施。”9月19日,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產業處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在他們的節能沖刺進度安排中:10月中旬,各省轄市要完成淘汰落后產能工作并總結上報,10月下旬,對沒有完成淘汰落后產能任務的,將采取強制性措施。12月底前,全部淘汰9大類272項高耗能落后機電設備(產品)。
國家發改委公布了最新編制的1-8月份全國節能預警形勢圖,河南省被納入“一級預警”,亮起了紅燈。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河南能源原材料工業生產大幅回升,節能降耗形勢嚴峻。據測算,今年河南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必須下降9%以上,才能實現“十一五”全省萬元GDP能耗下降20%的目標。
“我們沒有任何退路,只有攻難克堅,背水一戰。”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楊盛道言語間頗有些悲壯。
節能詭態:淘汰目標早已消失
“河南的產業結構以重化工業為主,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突出,節能減排涉及的企業較多,淘汰任務艱巨。”河南省發改委的一位官員直言不諱。
8月8日,工信部對外公告了18個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名單,共涉及企業2087家,這些企業的落后產能必須在9月底前關閉。
據了解,河南這次列入工信部“榜單”的企業共230家。不過,“迫于節能壓力”,河南此次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實際數量為267家。其中,淘汰落后任務最重的是水泥行業,全年計劃淘汰落后產能862萬噸,造紙行業淘汰落后涉及的企業數量最多,達121戶。
事實上,河南“十一五”前四年,相繼淘汰了一大批小火電、小鋼鐵、水泥機立窯、造紙企業等產能落后企業,該省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分別下降了5.93%、7.08%、10.83%和11.56%。
高壓之下,落后產能真被淘汰?
“還需時間的檢驗,不能一陣風過去了。”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楊鄭生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事實上,在工信部公布的名單中,很多設備、生產線和企業、產能早已不存在。
“我們這套設備早不用了,現在用的都是新型干法生產線。”河南天瑞集團水泥有限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員對該公司列入工信部的淘汰落后產能名單表示疑惑。
據了解,河南的水泥行業在前幾年整治中,很多立窯已全部關停,而在工信部列出的淘汰落后產能名單中,河南省預計在今年關停的落后水泥產能出現了30條立窯生產線。
9月20日,記者撥打名單中部分企業的電話,多個公司電話已成空號或已更改。
而造紙業同樣是河南此次涉及關停落后產能企業數量最多的行業,不過,據造紙業的一位專家透露,這次出現在工信部淘汰落后名單之中的河南省造紙企業,90%的被淘汰產能在幾年前就被淘汰了,有些企業早被關停。
相似的是在河南省新密市“上榜”的10家企業中,已有7家企業早被工商部門注銷或吊銷營業執照。
已被淘汰的落后產能緣何再度重現?
“這次被淘汰的落后產能,每淘汰1萬噸可獲得財政補貼270萬元。”知情人士向《中國經濟周刊》透露。
“補貼是次要的,淘汰一家,多的要上億的成本,補貼充其量是幾百萬,可謂是微乎其微。真正的目的倒不是為了補貼,而是為了充數。因為確實關不下來,關的任務太重。于是,將早就已經關掉的,現在又算到淘汰落后產能里邊去。”中部省份的一位發改委系統官員接受《中國經濟周刊》時表示,這種情況在那些壓力較大的省份普遍存在。
在“十一五”的初期,國家對一些兩高落后產能及項目作出規劃,并給以補貼進行改造或淘汰。
“地方再配套一部分資金,企業自籌一些,完全可以實施的,但有些地方政府由于GDP主義不去執行,所以指標完成不了。”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工信委主任陳京培認為,國家的政策已經到位了,問題在于地方的利益驅使。
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的前一個星期,他隨團到南方某省去考察,當地政府特別推薦了一個棉紡織廠作為好的典型讓考察團參觀,“那機器已經是上世紀80年代的,太落后了。節能減排國家下了任務和指標,還給了錢,地方為了GDP還是不停。”
目前,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的節能減排任務已經提前完成。同在黑龍江省的哈爾濱電氣集團經濟運行部部長遲鳴也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從現在的指標來看,哈電集團完成國家指標沒問題,應該能超額完成指標”。
相比亮紅燈的省份,黑龍江較為幸運地進入了“三級預警”。這意味著該省的節能工作進展比較順利,須密切關注能耗強度變化趨勢。
“無差別限電”:“兩害相權取其輕”
“大考”逼近,處于“一級預警”及“二級預警”的省份節能壓力不言而喻。
重壓之下,各地紛紛采取強制性限電措施,全國于是刮起了節能沖刺風暴。
最早采取行動的是浙江。臨近的江蘇緊隨期后,該省被廣為傳播的一個例子是:8月26日,常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發布公告稱,為完成該市“十一五”節能目標,自2010年8月27日起,對市區工業企業實施“開九停五”(企業連續生產九天后連休五天)的節能應急用電調控措施,該方案將持續到10月11日。
江浙兩省某些地區“一刀切”的限電政策起初并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真正在全國引起軒然大波的是,河北省安平縣的“無差別限電”。
很快,安平縣的限電措施遭到了國家發改委的點名批評。
“這樣的做法很愚蠢,誰看到了都會批評。稍微了解情況的都知道,民用電能節省多少啊?很少。但這很可能是消極對抗節能減排政策或部署的一種方式。”一位地方官員向《中國經濟周刊》分析說。
國家發改委隨后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當前節能減排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在推進節能減排工作中避免采取停限居民和公共服務單位用電等錯誤做法。
但相對于不能完成能耗下降目標的后果,“不當方式降能耗”的后果顯然要輕得多。地方政府“兩害相權,取其輕”也就順利成章。
以另一個被列入“一級預警”的省份廣西為例,其轄區范圍內的多個縣市,如興業縣、龍州縣、博白縣、東興市……進入9月份已經不定期停限居民用電,有些地方甚至每天停10多個小時以上,當地老百姓苦不堪言。
“家里有很多谷,因為停電,連米都打不了,吃飯都成問題。”廣西博白縣的一位農戶向《中國經濟周刊》抱怨。
根據廣西官方的分析:今年以來,受百年不遇大旱的嚴重影響,廣西水力發電大幅下降,火電發電量急劇上升,導致能耗不降反升。另一方面,上半年,廣西6大高耗能行業新增企業達到116家,單位GDP能耗同比上升3.57%,位列全國七個上升的地區之一,升幅在全國排第4位。
廣西自治區發改委副主任潘文峰坦承:形勢十分嚴峻,任務非常繁重,時間異常緊迫。
于是,在已啟動的工業節能預警調控方案中,廣西采取的措施包括:從9月1日起,在重點保證城鄉居民基本生活用電和學校、醫院、黨政軍機關及其他重要單位用電的基礎上,對全區實行計劃用電;從9月開始,對高耗能企業實行限產限電。同時,對節能減排不力的官員進行問責,實施“區域限批”。
此情形下的廣西,除了拉閘限電,似乎也已經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了。
關停企業:最后的殺手锏
據目前為止的不完全統計,已采取較明確節能措施的省份包括浙江、江蘇、廣西、山西、河北等。處于“一級預警”中的遼寧、陜西、青海、寧夏、新疆、河南接下來的節能壓力也相當大。根據來自鋼鐵咨詢機構mysteel的分析,后期會有相當數量的省份加入到限產限電的大潮中。
來自地方發改委的一名官員向《中國經濟周刊》透露,“現在各省都有最后一招,那就是關停企業:9月底算賬,如果這個企業完不成任務,那就關停幾個月,將大修提前,關停幾個月就一定能完成了。”
這或將是各省最后的殺手锏。
被亮紅燈的8個省份中,廣西、青海、寧夏和新疆等多為欠發達地區。《中國經濟周刊》發現,在巨大的經濟發展壓力之下,以重化工業為支柱產業的欠發達地區和邊遠省市幾乎都落在了節能減排榜單的末尾。在《中國經濟周刊》的調查中,這些省份的官產學三方較為一致的呼聲是:在分解節能目標任務時,應充分考慮區域發展的不平衡與差距,考慮到產業的梯度轉移和布局,以更科學和合理地安排萬元GDP能耗下降比例。
仍以廣西為例,廣西自治區統計局在官方網站發表文章稱:上半年,造紙、化工、建材、冶金、有色和電力等六大高耗能行業在工業中所占的比重已達41.8%,同比提高了2.0個百分點。如果不加快對這種不斷重型化的工業結構調整步伐,工業能耗過快增長的狀況很難改善,工業節能就難以達到預期目標。
然而,依目前的情形看,“正處于大發展中”的廣西改變這種格局的可能性會有多大呢?
東部沿海地區一些官員則認為,由于發達地區單位GDP能耗本身就比較低,在這個基礎上再降20%,空間更小,難度更大。
以江蘇為例,2009年單位GDP能耗指標值為0.761噸標準煤/萬元,而寧夏2009年單位GDP能耗指標值為3.454噸標準煤/萬元。
“在0.761的基礎上再降20%的難度不會更小。”一位江蘇省的地方官員說。
“但問題的關鍵在于,每一個省區的指標都是經由省區自己上報之后協商的,而非中央強制分配,既然承諾了哪有不完成的道理?不完成,整個國家的目標怎么辦?”中國節能協會副秘書長宋忠奎反問。
根據《中國經濟周刊》了解,“十一五”規劃中,各省承諾的結果是,大多數省份為20%,山西、內蒙古從30%調到了22%,最低的海南省只分配了12%,廣西是15%,廣東、福建是16%,云南、青海是17%。
在最近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中,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解釋,“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在向各地分解時也考慮了各地發展的情況,比如海南省經濟總量低,節能的目標只分配了12%,有些西部地區分配了15%,有些資源性的大省潛力比較大,確定為20%,最大的達到22%。
但他同時也坦言,“十一五”指標分配還是有些問題。他透露,在“十二五”期間將根據各地的資源稟賦、發展水平和技術上的能力,進一步完善“十二五”能源強度指標。
“‘十二五’通過新的方式將指標分解到各省的方案已經正在研究制訂中。”但宋忠奎表示,具體細節目前尚不方便透露。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地理景觀遙感團隊基于5300余個地面觀測數據和長時間序列遙感大數據,揭示了北方森林樹種多樣性的變化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特征。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
大氣的無常運行,氣候的寒來暑往,形成了萬千自然現象,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屹立高原30年它為地球“把脈”、給大氣測溫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瓦里關山山頂的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也被稱為瓦里關全球大......
《自然·城市》26日發表的一篇氣候變化相關系統性綜述顯示,全球沿海城市在適應氣候變化影響方面似乎進展緩慢,而且其主要依賴于過去和現在的經驗,而非是基于對未來風險的預測。全球沿海城市是經濟增長熱點,但也......
科技日報北京8月26日電(記者張夢然)《自然·城市》26日發表的一篇氣候變化相關系統性綜述顯示,全球沿海城市在適應氣候變化影響方面似乎進展緩慢,而且其主要依賴于過去和現在的經驗,而非是基于對未來風險的......
大堡礁的白化珊瑚。圖片來源:奧夫·豪格-古德博格/《自然》科技日報北京8月7日電(記者張夢然)《自然》7日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過去10年里澳大利亞大堡礁內部和周圍水溫是過去400年里最熱的。這些變化增......
進入汛期,我國多地頻現極端降雨,為何近年來極端性降雨不再罕見?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原氣象服務首席專家朱定真:大家感覺現在極端性降雨好像越來越頻繁。首先是在全球變暖這個大背景下,因為暖空氣里面含水......
來自瑞士和美國等國家的科學家,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監測了氣候變化對地球自轉的影響。根據研究結果,他們認為,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正在不斷擾亂地球的自轉,導致每日時長(即日長)變長。隨著氣候變化加劇,這......
近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可能導致褐藻和海草的全球分布范圍縮減。這一研究為氣候變化對海洋生物產生普遍影響提供了新證據。褐藻和海草是構建海洋生態系統的關鍵植物,它們參與......
合理的時間分配是推動個人與社會進步的主觀能動行為。對植物而言,這種時間分配策略可能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通過自然選擇形成。然而,長期以來,生態學研究更多關注植物在物質資源方面的利用策略,如碳、水、養分的分......
中新網北京6月25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生態與演化》最新發表一篇氣候變化研究論文稱,極端野火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在過去20年里可能增加了一倍,而且這類事件的6個最極端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