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下午,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專題規劃云南調研座談會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召開。由環境保護部生態司副司長李遠帶隊的國家調研組在云南省環保廳副廳長任治忠等陪同下,與來自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昆明動物所,云南省林科院,云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等十多位科學家代表參加了本次座談會。
李遠首先致辭,他表示非常高興來到昆明植物所和各位專家展開討論,了解云南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對國家下一步進行“十二五”生物多樣性保護專題規劃具有十分重要積極的意義。
隨后,昆明植物所所長李德銖研究員做了題為“自主創新,重點跨越,在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發揮骨干和引領作用”的報告。報告主要從研究所使命和任務、科技布局和學科建設、取得的突出研究成果及“十二五”的思考和建議幾個方面介紹了昆明植物所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技術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他指出,我國有4408種植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脅,占全國野生植物總數的15.41%;我國至少有20-25%的野生植物物種受到較為嚴重的威脅,不少瀕臨滅絕或已經野外滅絕;組織重點類群(如蘭科、蘇鐵科、木蘭科)和重點地區(如橫斷山區、西南卡斯特地區)的調查和評估已經刻不容緩。
昆明植物所所長助理王雨華研究員結合種質資源庫的建設初衷與植物保護等方面做了“種質資源庫的工作進展匯報和種質資源保護的展望”的報告。報告主要圍繞項目基本情況簡介、種質庫運行情況簡介、國際合作與評價、公用共享情況、支撐國家產業情況、思考與展望等六個方面展開,明確了種質資源庫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工作重點與方向,在下一個十年爭取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并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研發中占據重要地位的研究機構。
報告結束后,與會專家就國家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做出的成績和不足進行了探討,并結合中國的實際國情,提出了許多加強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建設性意見和建議。各位與會專家希望調研組能夠深入實地、認真調研、多聽取各方意見,提出具有建設性的積極可行的專題規劃。
李遠表示,各位專家的意見很具有代表性,國家的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調研組在國家“十二五”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專題規劃中一定要結合各地實際,廣泛聽取意見,盡快制定名目、完善立法體系、進行種群重建、遷地就地保護等工作,使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真正落到實處。
會后,調研組還參觀了種質資源庫。調研組一致認為種質資源庫為國家乃至世界范圍內生物多樣性保護做了表率,意義重大,希望昆明植物所可以一如既往地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方面有所建樹,希望各位專家積極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為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熱帶地區的生物多樣性為何如此豐富?長期以來,這個趣味十足的謎題吸引了全世界生態學家和生物學家廣泛關注。圖為中國西南部的哀牢山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供圖近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
作為最早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方之一,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建立了國務院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原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統籌協調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引領推動全球生......
近日,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東北地理所)濕地生態系統管理研究團隊在《科學》發表述評文章,建議保護和恢復全球小微濕地。《中國科學報》從東北地理所獲悉,小微濕地是全年或部分時間有水、......
5月22日,2024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舉行。今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你我共參與(BepartofthePlan)”。《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
5月11日至12日,南開大學第九屆“全球公能”國際勝任力青年人才訓練營首屆全球治理青年論壇在津舉辦。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全國18所高校的87名學生代表聯合發布了《......
近日,第二屆“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及“自然城市”中國城市推選宣傳活動正式啟動。“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及“自然城市”推選宣傳活動是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地方政府咨詢委員會指導下,為舉辦好聯合國......
“生物多樣性既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目標和手段。只有從保護自然中尋找發展機遇,才能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雙贏。”3月29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中國綠發會)理事長......
3月26日,首屆中國-意大利生物多樣性大會在意大利首都羅馬召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動物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武漢植物園、海洋研究所和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單位共14人組成的中方代表團參......
3月26日,首屆中國-意大利生物多樣性大會在意大利首都羅馬召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動物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武漢植物園、海洋研究所和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單位共14人組成的中方代表團參......
21日,記者從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世榮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生物多樣性在緩解干旱影響中的作用機理,發現森林生物多樣性是應對氣候干旱的“緩沖器”。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