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動物應對病毒感染首先啟動的是干擾素反應。在哺乳類動物中,干擾素反應的啟動主要受干擾素調節因子3(IRF3)的調控。水生所研究發現,與哺乳類IRF3相同,魚類IRF3能誘導魚類干擾素以及干擾素誘導基因(ISGs)表達,證明IRF3調控干擾素反應是脊椎動物的一個古老機制。然而,與哺乳類IRF3的表達不受病毒和干擾素的誘導不同,魚類干擾素能誘導IRF3上調表達。通過分析不同脊椎動物IRF3基因的啟動子,他們證明了IRF3受干擾素誘導表達的特性僅在包括魚類和兩棲類的動物中存在。重要的是,魚類干擾素可以通過磷酸化激活IRF3啟動干擾素反應的產生。鑒于哺乳類IRF3僅限于在病毒感染的細胞中被激活,作者推測,與哺乳類相比,魚類和兩棲類動物IRF3調控的干擾素反應是一個相對粗放的機制,隨著物種的演化,依賴IRF3調控的干擾素反應機制越來越趨于精確和完善。
該研究得到國家基礎研究973計劃等項目的資助,主要是由博士研究生孫釩等完成,通訊作者為張義兵研究員和桂建芳研究員,相關論文已于11月17日在線發表在Journal of Immunology上(論文鏈接:http://www.jimmunol.org/content/early/2010/11/17/jimmunol.1002401)。
干擾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是一種內質網跨膜蛋白,當胞質中存在異常DNA信號后,可在環鳥苷酸-腺苷酸介導下激活I型干擾素反應,并通過溶酶體降解,但STING降解和失活的分子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近期,......
近日,科學家通過掃描3.19億年前的魚化石,發現了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完整大腦。該大腦及其腦神經約1英寸長,屬于一種已經滅絕的藍鰓魚。美國密歇根大學的這項最新發現,為摸清當今主要魚類“鰭魚”的神經解剖和早......
一個多世紀前,一塊3.19億年前的魚化石在英國一煤礦中被發現。它的頭骨顯微CT掃描圖表明,這是迄今保存完好的世界上最古老脊椎動物大腦。據掃描,該大腦及其腦神經大約有2.5厘米長,屬于已經滅絕的早期輻鰭......
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林強研究員團隊取得了“基因單個位點敲除導致整個動物器官丟失”的創新性研究進展,揭示了海馬基因tlx1的特異性位點突變(tlx1A208T)調控......
中新網北京10月26日電(記者孫自法)包括人在內的脊椎動物使用聲音通訊從何而來?一項國際最新研究稱,這可能起源于4.07億年前的共同祖先。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演化研究論......
近日,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副教授盧建國團隊成功構建脊椎動物基因組復制數據庫DupScan和一站式分析平臺,實現了脊椎動物基因組復制的的可視化分析。相關研究發表于NucleicAcidsResearch......
9月7日,《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體》(PLoSPathogens)雜志在線發表了暨南大學教授吳建國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研究揭示了甲型流感病毒(IAV)感染、通過宿主鞘氨醇激酶SPHK2調控Ⅰ型干擾......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科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LMB)研究員林強團隊和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教授王大志團隊等合作完成的海洋魚類恒溫與環境適應機制解析的最新研究進展,發表在T......
近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學家對生活在太平洋沿岸水域的近三分之二巖魚物種的基因組進行了比較,并揭示了導致它們壽命大相徑庭的一些基因差異。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科學》。太平洋巖魚是生活在從阿拉斯加到加......
脊椎動物的B淋巴細胞和T淋巴細胞在發育過程中會通過V(D)J重排產生多樣化的細胞表面受體來識別外來抗原,參與機體的適應性免疫過程。這些在基因組上串聯分布的V、D、J片段兩端帶有重組信號序列(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