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0-11-23 09:11 原文鏈接: 科學時報:有感于“千名‘狀元’無頂尖人才”

      就高校自身而言,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他們的天職。

      調查報告顯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間的1000余位高考“狀元”中,沒發現一位是做學問、經商、從政等方面的頂尖人才,他們的職業成就遠低于社會預期。這無疑給熱衷狀元的國人們澆了一盆涼水。這些狀元們怎么了?這些金榜提名的狀元之才,理所應當成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才是。即使以概率論來推算,這些狀元中有一部分不成功者或可原諒,而出現全軍覆沒的情形實在有些匪夷所思了。

      追根溯源,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這些狀元是怎么誕生的。高考錄取時唯分是舉,只認分不認人的政策,使得每年高考分數公布之時,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局面絲毫不遜色于科舉狀元揭榜。目前高校錄取時按一、二、三、四批次,從高分往低分錄取。各檔分數線一旦劃定,前多少名考生進入一類本科學府開始他們的深造之旅,按著次序往后來,一分之差隔著一批人的差距,甚至帶來天壤之別的錄取結果。于是最后的高考分數成了學生們比拼的唯一硬通貨,1分、0.5分都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高考狀元正是誕生在這種極端的考分比拼的環境之中。頗有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味道,他身后還有很多和他平時成績相仿,甚至平時成績要優于他的同學,然而考分決定一切,同時否定另外的一切。多了0.5分你可能就是狀元,可能躋入名校行列;差了0.5分狀元頭銜就與你無份,甚至名落孫山。

      這種只認分不認人的錄取政策引導中學采用只認分不認人的培養政策,中學由此展開了愈演愈烈的應試教育大戰,學生都在為高考分數而拼搏課堂,拼搏考場。至于與考分無關的其他綜合素質漸漸被拋到九霄云外,無人關注。一切與高考無關的科目在高復階段銷聲匿跡;各科教師輪番上陣占滿學生每天二十四小時中的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各種模擬試題、高考密卷應接不暇;校區聯考、隨著高考接近而不斷密集的模考成為學生生活的主旋律。“夯基礎、多錘煉、出成績,上一流大學”成為學校為學生設置的生活目標。所謂的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成為一句空談。學生們只能死讀書,讀死書,他們迫不得已放棄了自己的興趣愛好,放棄了自己的課余時間,選擇與一堆堆的試卷和練習冊為伴,與一潭死水的學習氛圍為伍。為了“關鍵時刻不輸一分”,他們甘心忍受這樣的壓力和環境,只為在高考考分上多出來一分、半分。他們在應試中失去了個性和文化素養,得到的只是高分。因此,絕大多數只會考試。等到他們走上工作崗位以后,工作現實要求他們必須具備全面的素質和能力,而不僅僅是“會考試”。此時,狀元光環開始失去效力。他們成功地成為了高考狀元,也止于高考狀元。可見,分數不能取代素質,高分者未必勝任工作,狀元們日后無緣成為頂尖人才。

      表面看來,以分為本、追逐高分產生于中小學,然而根源在高校。我們的高校,在這股盲目追求高分,熱捧高考狀元的浪潮中扮演著推波助瀾的角色。學校以招到高考狀元為榮,“搶狀元”之風盛極一時。至于我們的高考狀元,不經意間淪落為各個名校爭奪的籌碼,高校用以來炫耀并鞏固自己的名校地位。

      名校熱衷于搶高分、搶狀元,目的不是為了培養拔尖創新人才,而是為自己揚名立碑。導致廣大學生拼命追求高分和名校,成為了不折不扣的犧牲品。特別是近年來愈演愈烈的“高分復讀”之風,不難想象這些學生們再戰一年的壓力和代價。已是高分,然而還要更高分才能夢圓名校。也許他們今年的成績和名校錄取分數線只有一分之差,然而,就是為了這一分之差,他們愿意賠上自己一年的青春,忍受極大的心理和課業壓力,來換取來年考場上可能會多出來的幾分。新華網7月20日以《高分復讀生2010年預計超10%,高招進入戰國時代》為題,發文指出某些省市高分復讀中有一部分專門以沖刺清華、北大為人生目標的“定向考生”,于是高考分數越炒越高。

      正是名校搶奪高分者與高考狀元,導致中小學以分為本的應試教育愈演愈烈,導致許多學生為高分而不惜一切地拼搏。然而名校搶狀元的結果,考生拼高分的結果如何呢?千名狀元,無一頂尖人才!實在令人慨嘆。如果說這些高校花大代價才吸引過來的高考狀元,最后均負眾望,那人們還能期待什么呢?整個狀元之爭都不免成為一場鬧劇。

      筆者認為,應該認真反思才是。學生和家長最終追逐的是成功。他們以為進入名校就能保證成功,或者說成功的幾率會更大一些,于是他們追逐名校的錄取通知書。而高招時的錄取政策決定了名校只會青睞高分學生,于是學生和家長追逐高分。既然高考分數成為了最重要的關卡,于是題海戰術與應試教育開始大行其道,學生、家長和高中學校都奮戰在題海之中、應試教育的一線。如此看來,應試教育該反思;高考錄取政策該反思;高校搶狀元之舉也該反思,更要反思的是狀元們失利的原因。他們的經歷告訴人們:一個成功的人所要求的,絕不僅僅是會考試,會做題而已。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有其異于他人的氣質、愛好和長處,他們均有成才、成功的潛質。而“人才”,單從這兩個字來看,就含著清楚明白的邏輯關系。“人”在“才”前。分數不等于“才”,成才不等于成人,育才先育人,成才必先成人,這才是成功的基礎。那么我們的中小學教育,高考錄取政策以及高校該如何調整方向,為學生的成人成才鋪平道路呢?

      就我們的中小學教育而言,不顧學生而施教的教育,注定是失敗的教育。剛剛離世不久的錢偉長先生談及對自己影響深遠的蘇州中學時,對蘇州中學的莘莘學子們提出了這樣的期盼:“中學階段是人生的金色年華,你們要首先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全面的人,是一個愛國者,一個辯證唯物主義者,一個有文化藝術修養、道德品質高尚、心靈美好的人;其次才是去立志成為一個擁有學科專業知識的人,一個未來的工程師、專門家……”這也是對我們目前的中小學教育的要求。學校應該幫助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的人,看重每個學生的潛質,著重引導,并鼓勵其特性特色的發展。剛剛出臺不久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提出,“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強調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就高考錄取政策而言,以分量人,一刀切絕不可取。而要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不同要求,根據考生的綜合素質來考量是否錄取。仍以錢偉長先生做例子。錢偉長高考時,物理僅5分,數學和化學加起來共20分,雖然中文和歷史是滿分100分,然而總分算下來,還不如門門60分的同學。放在今天以分量人的招生制度下,錢老連踏進大學的門檻都困難,然而他卻進入了著名的清華大學。不是“狀元”的他,后來卻成為了我國力學領域真正的頂尖人才。因此,我們的錄取政策,在看重學生的高考分數之外,更需用全面與發展的眼光來評判學生。不“唯分數論”,也不“唯名校論”,要注意考察學生在高考分數之外的其他素質的發展。讓學生能夠各得其所,充分發揮他們自身的優勢。

      就高校自身而言,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它們的天職。名校之所以成為名校,不在于它網羅了各地的高考狀元,而在于它培養出了真正的頂尖人才。這需要我們的高校有清晰的學校定位和發展方向,并結合學校的發展錄取學生,讓每一位被錄取的學生在大學期間都能得到最適合的教育。據報道,今年在國內高校狀元爭奪正酣時,北京理科狀元被美國11所名校拒錄。無論那11所國外名校拒絕此位狀元的原因究竟如何,可以明確的一點是,這些名校錄取學生時所看重的絕不僅僅是完美的高考分數,而是看這位“狀元”是不是適合在本校培養。這對我國高校狀元之爭不無啟迪。

      教育是培育人的社會活動,育人是各類學校的根本任務。千名狀元無頂尖人才告誡我們,學校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不能把高分放在第一位。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不能片面追求分數。大學要立足錄取適合本校培養的人才,不要立足于僅錄取狀元和高分者。考生們要注意發展自己的特長,關注全面素質的提高,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專業和學校,不要只盯住名牌高校。

    相關文章

    聚焦基礎研究培養頂尖人才梯隊

    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廣州市科技局印發《完善基礎研究人才培育體系工作方案》,計劃在未來5年投入近10億元,實施基礎研究人才的“啟航”“續航”“領航”等計劃,旨在階梯式培育一批年齡結構合理的高素質基礎研究人......

    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頂尖人才”排名!基于高被引學者

    伴隨著高校水平的提升,與高校對科研成果高的迫切需求,頂尖人才愈發受高校追捧。一些領域內權威學者被好幾所大學“爭搶”,給出的條件也頗為豐厚。而在招攬人才方面,東部地區高校的資金力量和地理位置均具有優勢,......

    狀元宣傳“封口”,因噎廢食否?

    不久前,福建省某中學教師朱業上午在朋友圈里轉了一則“原來高考第一名是TA”,并留言勉勵學生向師兄學習。這在他看來本是一條再平常不過的帖子,因為“每年都是如此”,可是還沒到中午就被單位領導要求刪除。朱業......

    2050年中國頂尖人才預計占人口數5.68%

    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競爭,未來,你會屬于哪一類人才?圖片來源于網絡9日,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全國高校學生創新統計聯盟與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學部咨詢研究支持中心聯合發布《當代大學生走新......

    鄭州重金攬才頂尖人才將獲500萬元獎勵

    鄭州官方23日面向全球發布“招賢令”,其中明確,對引進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兩院院士等頂尖人才,將給予500萬元(人民幣,下同)獎勵和不超過300平方米的免租住房。鄭州市委、市政府當天舉行“智匯鄭州”......

    青島出人才獎勵細則:頂尖人才享五百萬生活補貼

    新當選和全職引進的頂尖人才選擇生活補貼的,每人獎勵500萬元;柔性引進頂尖人才享勞動報酬資助……《青島市引進培養的頂尖人才認定和獎勵資助實施細則(試行)》近日出臺,對新當選和全職引進頂尖人才的生活補貼......

    熊丙奇:是什么讓“狀元”成為“流浪漢”

    八年前,劉寧以近650分的高分,成為涼山某縣的理科狀元,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四年前,劉寧大學畢業,卻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并開始沉迷網絡。從大年初四開始,他連續三天躺在西南交大校園鏡湖邊的露天長椅上睡覺。......

    水保所劉國彬研究員入選“陜西省重點領域頂尖人才”

    近日,陜西省委組織部、陜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聯合發文,確定了2012年度陜西省重點領域頂尖人才名單。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劉國彬研究員入選自然科學研究領域頂尖人才。劉國彬為水保所流域生態與管理、水土......

    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滬舉行

    4月28日上午,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上海辰山植物園舉行,由中科院與上海市聯合通過中央“千人計劃”頂尖人才與創新團隊項目引進的朱健康教授將領銜該研究中心的建設。中央組織部副部長......

    盧曉東:靜下心來,向港大學習

    香港大學今年在大陸地區招生獲得了大豐收,在錄取的291名學生中有包括3名北京文科頭名在內的17名省市級高考狀元。與此同時,北京市理科頭名選擇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錄取分數線在北京市也成功超越北大......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