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天津科技大學學子組成騎行隊,倡導低碳出行方式。
“十一五”期間,我國全社會節能減排總投資約2萬億元,其中我國政府節能減排投資約2000億元。
23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人詳解《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0年度報告》。縱覽這份近4萬字的翔實《報告》,中國堅持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的決心和腳步,清晰可見。
“十二五”
約束性指標將更科學
節約能源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項重大戰略,“十一五”規劃提出了到201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左右的目標。《報告》指出,“十一五”前四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5.61%,預計2010年底,將能夠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
然而,今年下半年以來,一些地方為了完成“十一五”節能目標,采取了拉閘限電的方式,給老百姓和企業的正常生產生活帶來影響。在制定節能減排目標和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刀切”和“前松后緊”的狀況。如何看待這樣的現象?
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華表示,節能減排是我國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綠色低碳增長的一個重要抓手。在“十五”期間,我國大體上年均能源消費增長百分之十點幾,支撐了年均9.8%的經濟增長,而“十一五”期間,我國全社會節能減排總投資約2萬億元,其中我國政府節能減排投資約2000億元,國家實行了節能減排的重大措施,在“十一五”前四年,大體上年均能源消費增長6.8%左右,支撐了百分之十點幾的GDP增長。
解振華說,確定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標經過了科學論證。但我們是歷史上第一次確定節能減排的目標,而且是一個約束性目標,確實沒有經驗,在這個問題上,有些地方在執行當中前松后緊,到今年最后階段,為實現這個目標,采取了一些錯誤的做法,這些情況是存在的。出現這些情況的,總體上還是少數局部地區。現在要求各地采取積極措施之后,這些問題正逐步得到解決。
“‘十一五’期間,我國有可能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5億噸以上。”解振華說,全世界其他任何國家都沒有實現這么大的減排量,這是我國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的貢獻。
解振華還指出,“十二五”期間,碳強度、能源強度降低,非化石能源所占的比重,還有森林面積、蓄積量等,都會是“十二五”規劃中的約束性指標。有了“十一五”的經驗和教訓,“十二五”的指標確立將更科學、更合理。
環保稅
正在積極研究
中國政府在去年哥本哈根會議之前,就公布了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達到15%,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面積、森林蓄積量增加13億立方米的指標,并公布了行動方案。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GDP只有3700多美元,在世界的排序還在100位左右,按照聯合國貧困標準,我國還有1.5億人處在貧困線標準以下。中國需要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同時還要應對氣候變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提高國家適應能力,面臨著既要發展又要保護環境、還要應對氣候變化的非常繁重的任務。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既要發展,又要減排,現在只有一條路,就是走綠色低碳發展的道路。”解振華說,“所以,十七屆五中全會已經確定中國要走綠色低碳發展的道路,要轉變發展方式,要調整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做到既發展經濟,又能夠積極地應對氣候變化。”
“現在有關部門正在積極地研究征收環保稅的問題,(征收環保稅的)可能性是有的,碳稅現在還在繼續研究。”解振華表示,在“十二五”期間,會更多地利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手段來實現碳排放強度降低的目標。比如現在已經在天津、北京、上海等地探索開展碳交易,在“十二五”期間碳交易可能會走得快一些。
排放峰值
爭取盡早出現
氣候變化問題是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嚴峻挑戰,世界各國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是大勢所趨。
《報告》提出,在當前國際氣候變化談判中,中國將堅持以下原則立場: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基本框架,嚴格遵循“巴厘路線圖”授權;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堅持統籌協調和平行推進減緩、適應、資金、技術等問題。
解振華說,按照公約和議定書、“巴厘路線圖”的授權和《哥本哈根協議》的共識,發達國家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應該為歷史的責任承擔自己相應的義務,這一點在應對氣候變化當中是必須要堅持的。發達國家歷史排放多,現在的人均排放還相當大,應該率先采取減緩的行動,在這一點上,我們希望發達國家起領導的作用。
“對于中國來說,公約、議定書、‘巴厘路線圖’、《哥本哈根協議》要求發展中國家做的,我們都做了,而且在有些方面我們做得還是不錯的,”解振華表示,“但是我們絕對不會接受超出發展中國家能力的義務。”
中國溫室氣體排放的峰值什么時候會出現?解振華指出,中國現在采取的這些措施,就是希望我們的峰值能盡早地出現。中國絕對不會像發達國家那樣,在工業化、城市化過程當中無約束地排放,我們現在盡可能作出努力,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增長的速度,爭取盡早達到排放峰值。
英國《自然》雜志8日發表的一項生態學模型研究顯示,氣候變化造成的物種種群破壞,最早或在這個10年內發生,并且會是“驟然”發生。但大規模、快速地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則有可能降低生態組合遭遇突然性破壞的幾率......
英國《自然》雜志8日發表的一項生態學模型研究顯示,氣候變化造成的物種種群破壞,最早或在這個10年內發生,并且會是“驟然”發生。但大規模、快速地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則有可能降低生態組合遭遇突然性破壞的幾率......
緩解全球氣候變化,需要清潔能源和有效清除大氣中的碳。近日,由自然保護協會和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首次將土壤在全球森林、濕地、農業和草原上的碳減排潛力匯總在一起,計算出全球土壤在......
工業爐窯是我國工業耗能大戶,對爐窯的節能控制是國家關注的重點,也是企業降低成本的重要內容。熔鋁爐是主要工業爐窯之一,為了達到節能和減排的效果,近幾年來蓄熱式燒嘴系統成為熔鋁爐常用配置,使熔煉爐節能技術......
2月19日,華東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助理研究員吉星與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荷蘭皇家科學院、德國不萊梅大學合作,在《科學進展》上以第一作者發表題為《藍藻的固碳表型可塑性將促進其在高CO2環境下的爆發......
由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賀金生教授課題組牽頭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氣候變化對高寒草地植被生長格局的影響機制。賀金生介紹,近50年來,青藏高原經歷著兩倍于全球平均的升溫過程以及顯著的降水......
一、工業鍋爐節能減排政策工業鍋爐的使用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在工業方面它可以為工藝鑄造提供蒸汽,在民用方面它可以給人們提供熱水。雖然工業鍋爐的用途很廣,但它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危害,比如它所消耗的巨......
亞洲中部干旱區全新世氣候呈現早全新世干旱、中晚全新世相對濕潤的變化特征,存在顯著不同于季風區的氣候變化“西風模態”。但最新研究發現,亞洲中部干旱區不同海拔區的森林動態特征存在明顯的不一致性。考慮到植被......
一年一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反映了全人類對于強化減排、控制氣溫上升、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共識。然而,由于這項會議遵循“協商一致”的議事原則,許多重要議題一直久拖未決。12月2日-15日,聯合國氣候變化第......
2019年是水泥業收獲頗豐的一年。需求維持高增長,價格持續攀升,盈利水平不斷提升,行業整體向著高質量方向發展。這樣的成績,得益于“十三五”期間,我國水泥業加大創新力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使行業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