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呈現“三期疊加”特征;著眼今年,全面完成“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三年同遇”更顯責任重大。
身為全市“科技創新高地、科學發展引擎”,高新區在實現自身率先發展、帶動全市加快產業升級中,始終扮演著開拓者的角色。
2014年,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已達127家,占全市的27.5%。全區高新技術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超過67%,已有國際領先技術22項、國際先進技術46項、國內領先技術71項,濰柴動力入選中國機械工業500強、位居第8,歌爾聲學入圍2014年中國電子元件企業百強、名列第4,盛瑞傳動獲批建設“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在這里,“率先發展”有著堅實的數據佐證。
改革發展永無止境。回望過去的一年,高新區搶抓全面深化改革契機,著力行政管理、產學研結合、空間布局、引導機制、融資模式、產城融合“六大改革”,打通了改革發展的“最后一公里”,為區域發展釋放出汩汩活力。改革,正為高新區履行“科技創新高地、科學發展引擎”職責的第一支撐。
簡政放權掀起“效能風暴”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高新區發展的活力乃至吸引力之源,在于依靠改革營造良好環境,特別是行政管理環境,提供一流的服務。
以提高管理服務效能為著眼點,高新區將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作為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轉變政府職能的“當頭炮”,加快推進簡政放權,建立健全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清單、行政權力清單、政府責任清單、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加快完善政務服務平臺,加強行政部門對各類市場和公益事業的事中事后監管,營造形成環境優勢,進而逐步轉化為發展的活力。
“簡政放權的改革舉措涉及審批權下放、金融改革、市場監管等方面。”公共行政審批服務中心主任陳建成介紹,高新區已先后壓減行政審批事項126項、廢除行政事業性收費17項,軟件信息業、商業服務業、科研和技術服務業等市場主體增幅均在50%以上。高新區還堅持“小政府、大服務”的行政管理理念,全方位整合部門職能和人力資源,設立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中心,整合工商、質監、食品藥品等7個部門監管職能設立市場監督管理局,改革建立企業登記“五個一”模式,推進光電園、生物園、軟件園三個園區管理機構改制,全部實行市場化運作,加快事業單位轉企步伐,提升園區資源整合能力和孵化加速效益。優化人員布局,行政管理人員三分之一在機關,三分之一去招商,三分之一到基層,創新構建行政監督、考核監督、社會監督、司法監督和紀律監督“五位一體”監督網絡,有效解決了企業登記注冊牽扯部門多、程序復雜等問題,進一步提升了工作效率。
隨著新體制新機制逐步形成,高新區“創業高新”的品牌愈加靚麗。從2014年3月份開始,市場主體持續井噴式增長。截至12月底,區內新增市場主體3335戶,同比增長75.5%。一大批初創期、成長期企業在快速成長、做大做強,企業在高新區發展的歸屬感日漸濃厚,各企業加強交流、相互借鑒、抱團前行,呈現出競相創業發展的新氣象。
政產學研合作步入“3.0版”時代
面對地方發展對于科技創新的需求越來越大,而高校院所諸多創新成果“深閨待嫁”的合作對接瓶頸,如何順暢導入國內高校院所和國際研發機構的智力、技術、項目、資本等創新要素,切實打通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突破高新區科技成果產業化瓶頸,必須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園區科技創新成果只有實現產業化、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實現真正價值。”濰坊藍色智谷服務中心主任呂傳昌介紹說,高新區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專業團隊運營,搭建專業化、開放式區域創新大平臺,推動技術、資本、市場深度融合,趟出了經濟轉型、產業提升新常態下,政產學研聯動發展的新路徑。科技部火炬中心充分肯定這一新型政產學研合作模式,稱之為校地院地合作“3.0”版新模式。
在這一模式下,高新區引進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三大高校院所在濰共建三大科技創新平臺,與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共建山東省3D打印暨先進制造綜合服務平臺,并以三大科技創新平臺和一大先進制造平臺為龍頭,著重實施“3+1”創新工程,打造濰坊藍色智谷,帶動國內外高端創新要素集聚,推動新興產業孵化,加速實現產業化。
產學研合作模式的改革創新促使高新區創業創新生態日益優化,內生增長活力持續增強。目前,高新區已建成6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1個院士工作站、16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233個市級以上企業研發中心,搭建了光電測試等9個公共技術平臺,創建了10個國家級、17個省級產業化基地,聚集了國家“千人計劃”專家24名,省“泰山學者”30名,海外高層次人才400多名,成為首批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建成4個國家級和3個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集聚形成強大的創新資源,構建起高效的創新機制,呈現出創新驅動和引領發展的新格局。
20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實施“十四五”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戰略行動計劃,加快推進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科技部副部長李萌......
近年來,我國科技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基礎研究經費增長近一倍,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第29位升至第14位。然而,學術研究、科技創新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快餐化”就是其中之一。不少學者熱衷于“炒冷飯”、......
新冠疫苗研發的超級加速度,讓全世界見證了產學研通力合作的巨大能量。在科學改變世界的路上,企業和資本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從實驗室到商品架,從第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穩扎穩打走好每一步?日前舉行的......
據人社部網站消息,人社部近日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完善高技能人才職稱評價標準,淡化學歷要求,強化技能貢獻,建立綠色通道。意見要求,......
近來,常有媒體報道大學“清退逾期研究生”的消息,而這些消息是當作“嚴把研究生教育質量關”的“改革新舉措”來報道的。但實際上,類似舉措只是為了解決“遺留問題”,充其量算是“規范管理”,與真正創新式的改革......
圖片來源:網絡,來源:央視網央視網消息: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特別是有關教師評價的相關改革,這在社會和行業內引發廣泛關注。之所以會......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2020年,共有52位中國科學家榮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其中“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位,“科學與技術進步獎”30位,“科學與技術創新獎”20......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量。我們要于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必須向科技創新要答案。”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充分認識推......
近日,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關于進一步支持和鼓勵本市事業單位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意見》中提到:進一步支持和鼓勵科研人員離崗創業,科研人員書面提出離崗創業申請的,經所在單位同意,可......
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