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轉基因的問題有一句表述,就是要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的研究安全管理和科學普及,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的研究,這一點是我們一貫的政策,因為轉基因可以說是大有發展前途的新技術、新的產業。”2月3日,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的發言再次喚起了公眾們對轉基因的關注。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到轉基因的問題。
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發布的報告稱,轉基因作物可以提高糧食安全,實現經濟收益,緩解氣候變化,減少環境影響等等。全球1800萬農民受益于轉基因作物,其中90%為資源匱乏的小農戶。
效益?安全?健康?但公眾對于轉基因作物的疑慮,也是毋庸置疑。
公眾關心轉基因的安全性
2004年,國家安委會通過了兩個轉基因水稻品種的商業化論證,不過媒體的一篇報道出來以后,成功阻止了兩個稻種的商業化。轉基因安全性也逐漸成為廣大公眾關心的一個熱門話題。
“中國曾經是國際上最早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2004年之前中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快速發展,但是之后,2004年逐漸被巴西超越,2006年被印度超越,2013年不到印度面積的37%。需要說明的是,2004年以后,中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增長減慢的原因似乎與媒體有關,因為媒體的原因阻擋了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在2014年度生物技術/轉基因作物使用情況研究報告新聞發布會上,北京理工大學的胡瑞法教授如是說。
一直以來,胡瑞法教授主要從事發展經濟和農業技術經濟研究。前段時間,他在京發表了“轉基因農作物生物安全:科學研究進展與網絡觀點溯源”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得出的結論是絕大多數研究成果表明轉基因技術是安全的。
或許就是因為這份研究,讓胡教授在發布會上坦言“挨罵真的是有點受不了”。也難怪,很多公眾對于轉基因的問題都抱有抵觸情緒。
有關轉基因的文獻分析可靠嗎
在做這份報告之前,胡教授帶領著團隊把有關轉基因的9333篇文獻找出來進行了分析。他們先是把文章進行閱讀,再分成安全性和不安全性,最后再進行分類。當時他們發現,大部分論文得出的結論都是安全性的,有10%左右的論文得出的結論是不安全的。
“但是隨之我們注意到,所有得出轉基因食品不安全結論的論文,后來均被證明是錯誤的,研究方法、實驗方式都存在嚴重的缺陷。也就是說當出現一篇發現轉基因產品出現問題的論文,很快便會引起強烈關注,又很快便被否定。后來我們發現,這些得出不安全結論的論文作者做的研究,其實所用的方法和材料,權威的學者他們早在之前就做了大量的規范化研究,都沒有發現這樣的問題。所以當這些文章發表以后,這些做過類似研究的學者就看為什么不一樣?然后就發現了問題繼而否定了。”胡教授說,“比如有些研究團隊在做實驗時,所用的大豆不是等基因系的,而且商業來源不明,實驗方法也不符合轉基因營養或毒性評估的國際標準。還有1999年康奈爾大學的帝王蝶事件,他們用拌有轉基因抗蟲玉米花粉的馬利筋雜草葉片飼喂帝王蝶幼蟲,發現這些幼蟲的死亡率高達44%。但論文一經發表,同行就質疑此實驗是在實驗室完成的,并不反映田間情況,而且沒有提供花粉量數據。不久,昆蟲專家重新研究后得出結論,轉基因抗蟲玉米花粉在田間對帝王蝶并無威脅。”
在胡教授看來,國內關于轉基因作物安全性問題的一些爭論,已經誤導了公眾的認知。有調查表明,2003年我國消費者認為轉基因食品不安全的僅占約17%,到2012年這一比例急劇上升到約46%;同時,認為轉基因食品安全的人數則由約35%急劇下降到約13%。
胡教授又補充說:“其實,批準商業化的轉基因技術、產品經過有史以來最為嚴格的生物學安全檢驗與檢測,建立了有史以來最為嚴格的監管體系,這個監管體系涉及到研發過程、研發產品和產業化。”他認為爭論只會助長謠言的流行,從而誤導廣大消費者并進而影響到政府的科學決策。
應理性地看待轉基因技術和產品
“世界上任何東西、任何的技術都有風險,只不過就是我們怎么來看待這個事情,怎么來盡量的規避這個風險。并沒有說所有的轉基因都沒問題,所有的轉基因的研究都不存在問題。這個風險評估,風險的這些方面的工作管理還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繼續按照現在的法規,按照我們最好的一些科學的手段來研究它以后的發展中的問題。”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前任所長黃大昉研究員說。
“轉基因發展是不可阻擋的。”黃大昉研究員認為,“從事轉基因的研發和產業化的國家越來越多,面積越來越大,看來這個產業化只是個時間問題;如果早點促進它的產業化,你可能就能爭取主動,占領技術的制高點,或者占領你的農業產品的市場;如果你慢了,就可能失掉這個機遇。”
“要揭開轉基因技術神秘的面紗,在尊重科學的基礎上,理性地看待轉基因技術和產品。中國作為一個大國,農業轉基因產品市場不能都讓外國產品占領。”韓俊副主任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這樣總結。
也許有疑慮,也許有抵觸,但時至今日,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公眾對轉基因的認識更加全面和理性。說到底,老百姓怕的不是轉基因,而是致病的、危害生態的轉基因。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轉基因技術也不例外。轉基因技術存在著風險,但公眾們更關注的,是能否更加嚴格有效地執行監管機制,讓老百姓們吃的安心,生活的舒心。
·一名杜氏肌營養不良患者在2期臨床試驗中去世,死于心臟驟停。這是輝瑞第二次宣布其DMD基因治療藥物fordadistrogenemovaparvovec在臨床試驗中出現死亡事件。當地時間2024年5月......
中新網昆明5月10日電(記者繆超)多年生茶園內棲息有近千種節肢動物,包括植食性害蟲、天敵昆蟲和蜘蛛等,其中刺吸式害蟲,如茶蚜嚴重損害茶葉的質量和產量。誘集植物作為一種替代植物,通過吸引目標害蟲或天敵,......
中新網上海5月10日電(記者陳靜)恐高(Fearofheights)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廣泛存在的情緒反應,身處高處,人們會不由自主地手腳發軟、心跳過速、手冒冷汗。原因何在?記者10日獲悉,中國學者對先天......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杜江峰院士、榮星教授課題組與浙江大學焦曼研究員合作,利用固態自旋量子傳感器對兩種速度相關的新奇自旋相互作用在小尺度給出了當下最嚴格的實驗限定。該成果日前發......
向《科學》投稿兩個多月了,HamidM.Behzad仍沒有收到任何消息。正當他幾乎要放棄時,一天,其博士后合作導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亞熱帶生態所)研究員聶云鵬跑到辦公室,帶給他......
科技日報北京5月5日電 (記者張夢然)鍛煉對身體有益似乎已是公認常識,但這其實是一個籠統的認知,人們對其分子層面的奧秘還不甚了解。不清楚這一過程,會影響人們對鍛煉強度、類型以及相應疾病和健康......
在不斷探索以前未知的CRISPR基因編輯系統的過程中,研究人員從溫泉、泥炭沼澤、糞便甚至酸奶中搜尋各種微生物。現在,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進步,他們可能只需按一下按鈕就可以設計出這些系統。據《自然》報道......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在對癌癥遺傳易感性開展的一項新研究中,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下屬國家癌癥研究所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確定了50個與腎癌發病風險相關的新區域。這一成果有助推進對癌......
5月3日,《細胞—代謝》(CellMetabolism)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劉興國團隊與合作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改寫了教科書中“線粒體基因組編碼13個蛋白”的論斷,首次發現線......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現在人們常說的“社恐”,其特征是會盡力回避處身公共場所或與人打交道;而“社牛”則與之恰恰相反。《自然·通訊》最新發表的一篇論文描述了果蠅體內一種調節社交網絡結構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