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杜江峰院士、榮星教授課題組與浙江大學焦曼研究員合作,利用固態自旋量子傳感器對兩種速度相關的新奇自旋相互作用在小尺度給出了當下最嚴格的實驗限定。該成果日前發表于《物理評論快報》。
標準模型是粒子物理中非常成功的理論框架,描述了基本粒子和四種基本相互作用。但是標準模型仍無法解釋當前宇宙天文學的一些重要觀測事實,例如暗物質和暗能量。
因此理論學家提出,存在超越標準模型的新粒子。這些粒子可能是人們理解宇宙更深層次的關鍵。理論指出,新粒子可以作為傳播子,傳遞標準模型粒子之間的新相互作用,譬如可以誘導出自旋與自旋之間速度相關的新相互作用。
目前國際上對自旋與自旋之間速度相關的新相互作用的實驗研究比較欠缺,特別是在力程相對較小的范圍內,實驗檢驗幾乎沒有。這是因為小力程實驗搜尋的挑戰在于需要在微米尺度同時實現相干調控自旋量子態、高精度磁探測以及空間位置精密調制。
針對這一挑戰,研究團隊精心設計了裝配有兩塊金剛石的實驗裝置。每塊金剛石表面都通過化學氣相沉積法制備了高品質的氮-空位(NV)系綜。其中一塊NV系綜中的電子自旋作為自旋傳感器,而另一塊則作為自旋源。團隊通過相干操控兩塊金剛石NV系綜的自旋量子態及其相對速度,從而在微米尺度搜尋了電子自旋之間速度相關的新相互作用效應。首先利用自旋傳感器表征其與自旋源之間的磁偶極相互作用作為標尺,然后通過調制自旋源振動,并進行鎖相探測和相位正交分析來測量速度相關的自旋-自旋新相互作用。對于兩種新相互作用,該團隊分別在小于1厘米和小于1千米的力程范圍內實現了國際上首次實驗探測,獲取了寶貴的實驗搜尋數據。
審稿人對該工作做出了高度評價:“該實驗利用緊湊、靈活和靈敏的固態自旋體系探索基本相互作用,為量子傳感領域帶來了新的見解。”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03/PhysRevLett.132.180801
記者7月8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南方特色作物遺傳育種團隊聯合景德鎮學院、宜春市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等單位,在三葉木通果實開裂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結果7月4日......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可降解材料開發與利用創新團隊聯合湖南農業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等,利用麻類天然生物質材料,研制了一種黃麻納米纖維本征保鮮涂層,并成功應用于香蕉和芒果的貯藏,......
記者6月22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獲悉,該所聯合國內外多家單位,研究發現第一個工業大麻產量基因,標志著大麻分子育種領域的重大突破。據介紹,該研究為提高工業大麻花葉及籽粒產量奠定了理論基礎,也為培......
中新網合肥6月19日電(吳蘭靳瑾)記者19日從蚌埠醫科大學獲悉,該校第一附屬醫院整形燒傷科褚維偉副研究員與合作者研究表明:微塑料也是導致脫發的原因之一。脫發是困擾很多人的“頂級”難題,在遺傳、免疫、精......
中南大學基礎醫學院研究員、中信湘雅生殖與遺傳專科醫院研究員林戈課題組的一項新研究,首次在全染色體組水平解析了非整倍體對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影響,為理解相關遺傳問題提供了新視角。6月5日,該成果發表于《自......
5月22日前后,來自各地的民眾手持鮮花、稻穗,趕到位于湖南長沙的唐人萬壽園,深情悼念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今年是袁隆平逝世3周年。這位享譽世界的著名科學家,是我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
湖南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中南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環糊精等為原料,基于低共熔策略制備了超分子玻璃。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NatureCommunications上。超分子玻璃制備過程。......
中新網北京5月30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天文學論文,研究人員報道了環繞小型主帶小行星(152830)Dinkinesh的首個經確認的相接雙衛星(兩個天體緊密連接)的觀測......
湖南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楊鑫課題組與華中科技大學教授祝雪豐,中國工程院院士、湘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歐陽曉平團隊,紐約市立大學教授AndreaAlù合作,利用數字控制技術和碳化硅MOSFE......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團隊與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沂大學、上山遺址管理中心等全國13個單位的專家合作,利用植硅體微體化石分析等方法開展了浙江上山文化區水稻起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