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某出版集團公布了“2014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一些中國學者分別登上了不同學科的排名榜首。給人的感覺是,中國人已經在某科學領域領先全球了。
無獨有偶,某學術雜志也首次以全新的“加權分值計數法”(WFC,weightedfractional count)指數方式發布2014全球某某指數,該雜志據其指數聲稱,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科研產出國家。其中中國科學院某某指數在全球前200名科研機構中排名第一,中國(包括臺灣和香港)有20所大學入圍。
上述各項指數的發布,引發了新一輪的排名熱。不少高校和研究所,甚至很多科研人員都開始關心自己是否上榜;如果上榜了,排名在前還是靠后。北京大學還將該校榮登上述榜單的人員在校園網上予以公布,引以自豪;清華大學更不甘落后,也在該校新聞網公布了本校104名學者上榜消息,“雄踞高校榜首”之類的說辭不脛而走。
殊不知這樣的排名,雖有一定的信息參考價值,但其對科學發展的貢獻,尤其中國科學的貢獻是不大的,甚至有“忽悠”乃至麻痹神經的作用。如果用其決定經費支持導向,更是荒誕不經。這種排名其實是有問題的,試分析如下。
第一,評價標準是人家制定的,人家掌握了話語權。國外的一些評價體系,很多是針對中國人的,因為中國人最在乎這些排名,最容易忽悠的也是中國人。要想獲得排名,首先在在他們辦的雜志上發表文章,其余的不算。這樣的話語權是很霸道的,只有你們幾家刊物才代表權威嗎?刊物是科研成果的記錄載體,怎么一躍成為學術水平的裁判者呢?在企業上有一種說法,一流的企業制定標準,二流的企業做市場,三流的才做產品。現在的局面就是,中國科學家做產品,人家刊物定標準,有什么值得自豪呢?在這樣的話語權下,中國科研永遠跟著人家的指揮棒走。
第二,上榜的科學家其所代表的不是一個人的成果,而是很多人的成果。上榜的作者中,除少量的第一作者外,通訊作者較多,最多的是掛名作者。榜單的游戲規則是,只要在文章上有名就算數。但是,不是隨便一個科研人員能夠在很多文章上掛名的,而是掌握科技資源的人最有優先權,那是一種科技權力的象征。這就是為什么上榜的多數是一些大的課題老板,包括部長、大學校長、院士、院長、所長的原因所在。眾所周知,很多科研是集體勞動的成果甚至是學生的成果,但功勞往往算在負責人頭上。如果你仔細對比一下幾年前中國科研經費“千萬元俱樂部”(今天有些已經發展到億元俱樂部),很多高引用的作者都在那個“俱樂部”里。
第三,中國領先的一些成果是不能發表文章的。真正代表中國科技實力的,不僅僅是發表的論文,還有ZL,還有產品,還有團隊。中國人發明的優盤,那是一項諾貝爾級的貢獻,但并沒有發表SCI,但全球人都在用。中國的高鐵在世界領先,也幾乎與論文發表無關。中國在軍工、先進武器、核電技術、大型水電、載人航天、登月計劃、核潛艇、超級計算機、等等,進步都非常快,很多已經超過發達國家,完全能夠自己制定標準了。這些成果是很多人默默無聞的奉獻,是群體的貢獻。但在上述領域默默奉獻的人們,很少進入上述排行榜。要引領科學,不能以文章為導向。現在一提到中國的科技,老百姓印象最深的還是“兩彈一星”、雜交水稻、激光照片、人工合成牛胰島素,殊不知那些成果都是用中文發表的,且在SCI風行之前。
第四,引文排行榜催生新一輪的科研浮躁。我們引進了SCI評估體系,這個超級指揮棒發揮的最大作用是將中國變成了全球SCI論文第二大國。然后,正如SCI是忽悠中國人的一樣,論文引用率排行榜也是只能忽悠中國人。實際上,你做的怎么樣,同行都是心中非常清楚的,每個人心里都有一桿秤的。醫生看病以治好人為準,評估來自病人;環境治理的好不好老百姓最有發言權,久違的生物物種能否回來;食物健康不健康,吃的人最清楚。最近有人研究發現,金字塔不是奴隸制造出來的,是自由人在寬松的環境下創造出來的。科研勞動不是體力勞動,要允許人家敢想敢,允許失敗。現在的評估體系只許成功,不容失敗,這是不符合科研規律的。
第五,頻繁評估對科技大國建設不利。其實,熱衷排名是不自信的表現,生怕人家不知道你的存在。一個SCI就將中國科技弄得非常糟糕。經費申請、職稱評定、學位授予、院士遴選都與SCI掛鉤,這個簡單的指標竟然讓全國科研人員趨之若鶩。然幾十年下來,我們回頭來看看,除了一大堆SCI文章外,我們引以自豪的成果,竟然不如科技人員與經費總數遠遠不足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多,自然科學領域的國際科技大獎鳳毛麟角。人口只有中國十分之一的日本,有22塊諾貝爾獎獎牌,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了,按道理應當有諾貝爾獎自然科學獎,且應當超過日本,因為我們的體量比人家大的多,遺憾的是我們只有爭議很大的和平獎。
我們為什么得不得諾貝爾獎?要么是沒有做出諾貝爾獎的成果,要么是做出來了,但人家不承認。目前來看,可能是前者的原因多一些。按照現在的評價體系,中國科學家能靜下心來做學問嗎?頻繁評估,為生存而奮斗,為爬臺階而奮斗,為發表而發表,這樣的科研離諾貝爾獎是越來越遠的。
客觀地講,中國科學家整體素質是不亞于老外的,有些成果是諾貝爾獎水平的,得諾獎也是遲早的事情。中國經濟發展很快,但科技發展相對緩慢,是評估體制出了問題,是各級管理層有意跟科研人員過不去,用外國人的標準來指導中國人的科研。在這樣的體制下,除了造就論文奴隸以圖生存,就是造就學術巨頭以壟斷科技資源。中國今天很難出陳景潤那樣的科學家,就非常值得深思。
中國被SCI忽悠了近20年,相對于大量的經費投入與人力投入,中國科技除滿足了與國際接軌的虛榮心以外,我們真正的收獲是不多的。中華民族要屹立在人類之林,除了制度自信,科研更要自信。強烈呼吁給科研人員一個安定的學術環境,不要頻繁折騰他們,將科技資源向更多一線的研究人員傾斜,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做學問,早日讓中國邁進科技強國的行列,實現中國夢。
5月12日,愛爾眼科聯合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健康傳播與促進專項基金、新華社新媒體中心、中南大學愛爾眼科研究院、愛爾數字眼科研究所發布《中、歐國際近視手術大數據白皮書2.0》(以下簡稱《白皮書》)。《白皮......
根據《江西省科技廳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贛科規〔2021〕3號)和《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管理辦法》(贛科發計字〔2023〕96號)文件精神,經監督部門審核等程序,擬撤銷省自然科學基金立項項目2項,......
近日,山東科技大學與山東能源集團再次簽訂一項千萬級重大橫向項目“回采巷道支護強度量化計算方法和支護效果檢驗標準研究與應用”,致力于解決生產現場重大技術難題。項目負責人山東科技大學教授孟祥軍介紹,該項目......
近年來,安徽省池州市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鎂鋁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鎂鋁新材料產業能級持續提升。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池州市擁有規上鎂鋁新材料企業27家,其中產值超10億元企業1家、超5億元企業3家。提......
4月23日,青海省科技廳組織召開“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青海高質量發展”專題學習研討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要義,切實......
4月17日,由青海省科學技術協會、青海省科技廳主辦,青海省科學技術協會科技創新與學會服務中心承辦的全省醫學界科研誠信與醫學倫理專題培訓班在青海省科技館開班。全省醫學界專家學者、醫學界科技工作者共55人......
孝感市科技局始終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科技服務助力孝感高新區實施科技助企政策,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繪就高質量發展絢麗畫卷。一是強化主體培育。孝感高新區支持企業向“......
近日,寧波市科技局發布一組數據:2023年,寧波技術交易總額達888億元,同比增長72.1%,連續兩年實現60%以上的高速增長,總量居全國計劃單列市第二位。“以創新舉措推動創新,加快提升創新策源能力、......
為大力推動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認定,今年3月,吉林省科技廳聯合省稅務局開展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政策系列培訓活動,累計舉辦了1場高新技術企業資格維護工作要點視頻培訓會、12場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相關政策培......
為進一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海南省科技廳等五部門近日聯合印發《海南省支持企業設立研發機構促進企業加大全社會研發投入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旨在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提高研發投入,推動海南自由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