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某出版集團公布了“2014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一些中國學者分別登上了不同學科的排名榜首。給人的感覺是,中國人已經在某科學領域領先全球了。 無獨有偶,某學術雜志也首次以全新的“加權分值計數法”(WFC,weightedfractional count)指數方式發布2014全球某某指數,該雜志據其指數聲稱,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科研產出國家。其中中國科學院某某指數在全球前200名科研機構中排名第一,中國(包括臺灣和香港)有20所大學入圍。 上述各項指數的發布,引發了新一輪的排名熱。不少高校和研究所,甚至很多科研人員都開始關心自己是否上榜;如果上榜了,排名在前還是靠后。北京大學還將該校榮登上述榜單的人員在校園網上予以公布,引以自豪;清華大學更不甘落后,也在該校新聞網公布了本校104名學者上榜消息,“雄踞高校榜首”之類的說辭不脛而走。 殊不知這樣的排名,雖有一定的信息參考價值,但其對科學發展的貢獻,尤其中......閱讀全文
——從人類文明與世界現代化角度看科技革命編者按 在過去500年里,世界上先后大約發生了五次科技革命(兩次科學革命和三次技術革命)。目前,世界正處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夜。關于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預測研究見仁見智。5月5日本報刊發了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員何傳啟《第六次科技
“這是《自然》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內部科研峰會,也是施普林格·自然旗下的自然科研集團首次在中國舉辦這一盛會。”施普林格·自然集團首席出版官史蒂文·印馳庫姆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9月6日至9月8日,《自然》及旗下44個子刊的主編和資深編輯將齊聚上海,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及首席出
從中國科學家的基因編輯技術到中國科技創新發展,從中國科研之星到中國基礎研究態勢,全球頂級科學雜志英國《自然》雜志網站近期密集刊文,關注中國科技,并制作了“中國的科學特輯”,罕見地僅以一個國家的科研進步,作為探討和介紹的重點。 《自然》雜志網站6月22日刊文認為,作為全球第二大科研國家,在過去
看到本文的標題,人們一定會大吃一驚。翻開今天的中外媒體,充斥的全是中國科技飛速進步,感覺是馬上要領導世界的架式。2016年中國科技論文數量超越美國,更是讓中國人信心爆棚。 這些成就僅從論文統計數據本身角度來看,客觀上確實是不錯的。坦率地說,我本人是長期對中國的發展持最樂觀態度者。即使在很多年前
從優秀論文的角度來看,中國取得的成就值得肯定 “自然指數”是一個比較權威的指數 這次英國自然出版集團發布的自然指數,衡量的是各個國家和科研機構在高質量論文方面的產出情況。 按照加權分數式計量,中國得分為5819.79分,雖然遠遠低于美國的19165.25分,但卻高于德國的4125.92,因此
優秀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48個;優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6個 據中國博士后基金委員會網站消息,按照《關于開展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站評估工作的通知》(人社部發〔2010〕55號)的要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對93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和521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進行了綜合
最近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網站發表了一篇報告《巴西、中國、印度、俄羅斯和臺灣引領非經合組織國家(地區)的科技論文產出》(2007年9月)。該報告的基本思路是把世界范圍內的科學地圖分為兩大塊:30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OECD)與非經合組織國家和地區(Non-OECD)。這份報告有兩點值得注意:首先,再
美國探索頻道最新打造的一檔固定欄目《神奇的中國》,近來風靡全球。它以每周一小時的中國題材紀錄片形式,向觀眾講述新世紀以來中國發生的巨變。對于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發展,紀錄片給出了這樣的描述: 以前的中國,是世界的工廠,制造業的首都,但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近期發布了《中國基礎研究國際競爭力藍皮書2015》(以下簡稱《藍皮書》)。《藍皮書》由張曉林研究員擔任總策劃、楊立英研究員主持,以科研產出為視角,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基于湯森路透公司(Thomson Reuters)發布的WoS數據庫記錄,勾勒出中國國際競爭力的宏觀輪廓和基本
以石墨烯為基礎的新型晶體管,為我國未來實現超高速晶體管奠定了基礎;“嫦娥四號”實現月球背面成功著陸;5G商用將世界帶入高速互聯時代;“飛秒激光直寫”技術制備出大規模光量子計算芯片,使量子計算機獲得超凡計算能力成為可能……在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這些不斷刷新的“重大科研成果之最”,彰顯著中國科研從昔
“中國現在正處在一個轉折點上,可以預期的是,今后5年會有大量的外國學生從全球來到中國求學,就像80年代日本曾經出現的情況那樣。”一位來自西安的科研人員在接受關于《轉型中的中國科研》白皮書的訪談時表示,隨著中國的科研投入持續增長,科研環境不斷改善,許多外籍的科學家和學生已經開始來到中國。 白皮書
2020年度市科委第二季度項目(課題)驗收公開清單 #aabbccdd2 td{border:1px solid #666666;} #aabbccdd2{border:1px solid #666666}
論文一定要寫在紙上嗎? 由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創建的中國科技論文在線,推動了論文寫作發表方式的變革。 “我們突破了學術論文二維寫作理念,使科研人員的學術論文可以被提升至三維乃至多維,實現視頻、音頻和動畫的組合。借助外部新設備,還可以實現全新創想表達模式,這也正是目前國際學術論文發表的一個
從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獲悉,中國科技云技術發展研究院6日在京成立,作為打造中國科技云、實現產學研深度合作的新嘗試,研究院的成立為中國科技云的建設按下了“快進鍵”。 記者了解到,在國務院發布的《“十三五”國家信息化發展規劃》中,將打造中國科技云作為提升我國云計算自主創
李曉軒(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管理創新與評估研究中心主任):在現有的評價體系下,中國最大的“特點”就是科研人員特別忙碌 庫爾特·維特里希(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特聘教授、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中國現有的科研評估體系,對已有的結果強調太多,這使很多已有過一些成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10月12日在北京發布最新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 一、我國高被引國際論文數量、國際熱點論文數量雙雙進入世界排名第3位,排在美國、英國之后。 2006~2016年十年間中國處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論文為1.69萬篇,占世界份額為12.8%,世界排名超過德國,由去年統計時的
記者從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獲悉,中國科技云技術發展研究院6日在京成立,作為打造中國科技云、實現產學研深度合作的新嘗試,研究院的成立為中國科技云的建設按下了“快進鍵”。 記者了解到,在國務院發布的《“十三五”國家信息化發展規劃》中,將打造中國科技云作為提升我國云計算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抓手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2016年10月12日發布 自1987年以來,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一直承擔著中國科技人員在國內外發表論文數量和影響的統計分析工作,每年定期公布中國科技論文發表狀況和趨勢,并在此基礎上拓展到對中國在專利產出、科技期刊、學術圖書出版等領域情況的統計分析。 一、我國的高
黨的十九大指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重要的研發活動中心,研發投入增長走在世界前列。然而,科技學術期刊是我國當前科技界的一塊短板,我們國家對科技投入了大量資金,除了直接用于基礎和應用研究活動外,還要向國外科技期刊支付不少版面費。如何做大做強中國科技期刊,關乎創新型國家建設,本刊
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檢驗檢測檢疫科研機構——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科技創新發展紀實 科研人員在討論實驗結果 工作人員使用病毒氣溶膠采集富集儀進行檢測 科研人員在進行實驗分析 中國檢科院成功舉辦“全國檢驗檢測檢疫學術論壇” 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快與綜合國力競爭
【編者按】 《世界首款石墨烯產品出爐,中國石墨烯技術領先全球》《英國雜志密集關注中國科技》《中國真牛!這8個行業領先全世界》《外媒:“中國式創新”將對世界產 生深遠影響》《“中國制造”力保全球競爭力》……一段時間以來,一些為中國創新“點贊”的文章在網絡熱傳,讓關
“研發投入還要大方一點!”澎湃新聞最近發表社論,從宏觀層面對國內外的研發投入情況作了一次掃描,并委婉地提出上述觀點。加大研發投入,對于中國的未來至關重要。筆者也贊同這一觀點。僅就經費投入而言,要獲得整個社會的認同與持續支持,當下亟待厘清中國科研經費配置結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否則,加大投入的訴求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2016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16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達到15676.7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再創歷史新高。12月7日對外發布的2016年中國創新指數測算結果顯示,2016年中國創新指數為181.2,比上年增長5.7%,呈現穩步提升態勢;技術市場成交合
第十一章 打造區域創新高地圍繞推動地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落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充分發揮地方在區域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優化發展布局,創新體制機制,集成優勢創新資源,著力打造區域創新高地,引領帶動區域創新水平整體躍升。一、支持北京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支持北京發揮高水平大學和科研機構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 新華社北京5月30日電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關于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全文如下。 科研誠信是
近日,世界首批內源性逆轉錄病毒滅活豬誕生,從根本上解決了豬器官用于人體移植的異種病毒傳播風險,對未來人類健康有著重要意義。 這一全球科學界關注的重大突破,由美國生物技術企業eGenesis公司領銜發表。但鮮為人知的是,這批小豬其實誕生在中國云南的西南生物多樣性實驗室。 新華社記者在實驗室看
? SCI論文收錄數量連續10年位列世界第2,2009年成關鍵轉折年 ? 國際論文被引次數排名第2,篇均被引次數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 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地理所、解放軍總醫院分別躋身卓越論文機構榜首 2019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發布會”11月19日在京舉行,發布了中國卓越論文產出報告
近日,世界首批內源性逆轉錄病毒滅活豬誕生,從根本上解決了豬器官用于人體移植的異種病毒傳播風險,對未來人類健康有著重要意義。這一全球科學界關注的重大突破,由美國生物技術企業eGenesis公司領銜發表。但鮮為人知的是,這批小豬其實誕生在中國云南的西南生物多樣性實驗室。新華社記者在實驗室看到,才幾個月大
日前,記者從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獲悉,近5年中國科研發展迅猛,國際公認的科研評價工具SCI引文數據庫見證了中國科研規模的成倍增長。 本文轉載自“中國青年報”,原標題“中國基礎科學論文數翻番”。 與2007年~2011年相比,中國在2012年~2016年的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數量從62.2
饒毅的演講尖銳、誠懇魯白的發言引人深思 講座吸引了近300名海歸人士、科研工作者、高校師生以及關注科研改革的普通市民出席,“提問環節”氣氛熱烈。 6月2日下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做客第54期文匯講堂,主講《海歸能推動中國科研改革嗎?》,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部副總裁魯白受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