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5-03-12 09:34 原文鏈接: 校企成教育反腐重點中國特色校企何去何從

       兩會前夕,政泉控股控訴北大方正高管腐敗的糾葛以多名高管被帶走、北大空降校內官員接任的結果暫告一段落。

      今年2月,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朱善璐到方正集團總部調研并強調,方正不能倒,不會倒,也不允許倒。方正集團能否順利過關,尚需時間驗證。但顯而易見的是,在特殊時期創辦的富有中國特色的大量校企,當光環日漸褪去,業已成為教育領域反腐重點;之后,其未來的發展更加迷茫。

      分化的校企

      高校辦企業,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

      我國高校創辦企業萌芽于20世紀50年代,起步于80年代。上世紀80年代,全民經商大潮來襲,“十億人民九億商”,肩負教書育人重任的高校也未能免俗。

      隨著時代的發展,校辦企業的作用也由初期學生的實驗、實習場所逐步過渡為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重要陣地。

      2003年,全國高校校辦產業實現利潤總額過億元的11家大學,其所屬產業當年實現利潤2665億元,占全國高校校辦產業利潤總額的62.22%。

      但十多年后,校企的規模并未有大的增長。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等部門發布的《2012年度中國高等學校校辦產業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年末,全國489所高校3478個校辦企業的資產總額為3190.26億元。其中,排名前20位的高校資產總額就高達2500多億元,而北大、清華兩所高校的校辦產業資產分別高達近千億元和超700億元。

      經過30多年的發展,校辦企業整體的狀況似乎并不理想。北大、清華“兩家獨大”,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高校辦企業的整體挫敗。事實上,除了北大方正、清華紫光等一些出身于名校的企業,其他校辦企業大多不為人所知。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大學前副校長陳保善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廣西的校企發展不是很好,上世紀80年代有過高潮,但2000年以后學校控股的企業已經比較少了,更沒有發展特別好的校企涌現出來。

      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前校長朱清時介紹,他在擔任中科大校長時,學校曾經成立過一家名為科大創新的企業,“但問題出來得很快,企業被發現有作假行為,后來公司的總經理被判了刑。之后我們總結經驗,發現高校不適合辦企業。”

      重重的弊端

      “那些年的校辦企業是一個誤區。北大方正的例子就是一枚重型炸彈,讓大家一下子驚醒。”朱清時坦言。

      高校的文化、背景等和企業都不一樣,將兩者強行結合,即涌現很多問題。北京大學哲學系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向記者表示,讓高校的人出去辦企業,本來就行不通,以北大為例,“北大的人考試都很厲害,成績可以很優異,但出去經商就是另一回事,需要遵守商業規則”。

      該教授也表示,在方正部分高層被帶走之前,校方在方正的控股比例并不高,掌控力不強,存在“一些人利用北大的名義經商搞開發,謀取自己利益”的情況。

      “就方正而言,北大不可能管得那么細,因為它是商業化運行的。但如果是商業運作的話,里面的問題就太復雜了。”朱清時表示。

      在陳保善看來,“大學辦企業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觀點,其實是一種誤區。因為高校主要應負責先進技術的研發,而成果轉化就像接力棒,需要一棒一棒傳下去。“現在一步就到了企業,這之間就有很多環節缺失。”

      消失或轉型

      事實上,高校辦企業是另一種“中國特色”。我國的校辦企業與美國硅谷的教授辦企業也大不相同。

      “國外大學辦企業的例子很少。學校的主業是教育,企業與學校的分工有明顯區分。”陳保善指出。

      朱清時介紹,他當年在麻省理工學院求學時,高校并不搞校辦企業。事實上,國外學校辦企業有嚴格規定,而此前國內普遍參照的美國斯坦福大學創辦企業的模式,也并非宣傳所述。“斯坦福的很多教授都是出去后辦企業,這與學校直接開辦企業有明顯不同。”

      那么,中國特色的校企,未來該何去何從呢?

      朱清時認為:“校辦企業肯定是違反客觀規律的。”也就是說,高校不應該辦企業,高校的成果應該放到社會上,按照商業模式運行。

      陳保善則認為,在現有情況下,把校企改成私企是一條最佳途徑,“學校只需要從源頭保障權益,把源頭管好就行”。具體到北大方正,他認為學校就應該退出來。

      “當然,退一步說,學校如果真的要辦企業,必須按照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辦,要把科研人員和企業分開,同時保證科研人員的應得報酬。這樣才可能把校辦企業搞好。”陳保善表示。

    相關文章

    長三角高校分析測試高質量發展論壇舉行

    12月12日,長三角高校分析測試高質量發展論壇暨南京農業大學現代農業分析測試中心揭牌儀式舉行。論壇主旨報告環節,科技部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工程中心主任劉瑞就如何推進儀器開放共享進行深入解讀,提出了具體......

    高校專業調整忌“新瓶裝舊酒”

    近段時間,國內多所高校迎來新一輪專業調整潮。有些學生無意間成了所學專業的“絕版畢業生”,有些則成為新增專業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此輪調整中,“智能+傳統工科”成為新設專業的典型模式,催生了數字經濟、......

    813人!2025年院士增選儲備候選人名單出爐

    近日,“2025年院士增選高校儲備候選人”名單出爐,合計813人,“雙一流”高校689人,非“雙一流”高校124人。根據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辦法規定,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增......

    1818萬!武漢輕工大學2024年11(至)11月政府采購意向

    武漢輕工大學2024年11月政府采購意向公告為便于供應商及時了解政府采購信息,根據《財政部關于開展政府采購意向公開工作的通知》(財庫〔2020〕10號)等有關規定,現將武漢輕工大學企業信息2024年1......

    全國已有超50%碩士和80%博士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學科逐步進入世界一流前列

    5日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國務院關于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工作情況的報告》指出,2016年以來,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以下簡稱“雙一流”)建設高校培養了全國超過......

    關注!兩所高校擬更名為大學

    11月4日,安徽省教育廳發布公示:同意將安徽科技學院更名安徽科技工程大學、皖南醫學院更名皖南醫科大學報請省政府向教育部申報。安徽科技學院安徽科技學院是一所辦學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省......

    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工作將升級

    加強知識產權信息分析利用、面向高校師生開設知識產權基礎與實務課程、探索建立高校知識產權檔案庫……國家知識產權局辦公室近日會同有關部門印發《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工作指引》,旨在推動知識產權與教育......

    7所高校開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主打培養復合型人才

    10月10日,北京市教委公示2024年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名單,7所高校申報的本科和碩士聯合培養項目上榜。此次高校合作辦學大多聚焦新工科、新農科等專業方向,主打培養復合型人才。7所高校申報的中外合作......

    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授牌又兩所在京高校入選

    9月27日,卓越工程師產教融合培養工作推進會在京召開。會議為第三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進行了授牌。全國共有8所高校獲批第三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單位,其中,北京交通大學、華北電力大學2所在京高校入選。......

    西南大學加強與英國高校合作,推進聯合人才培養

    中新網倫敦9月30日電(記者歐陽開宇)西南大學黨委書記張衛國日前應邀率代表團訪問英國拉夫堡大學、諾丁漢特倫特大學、薩塞克斯大學等高校,推進聯合人才培養、國際科研合作。在拉夫堡大學萊斯特校區,西南大學和......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