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近來大熱的動畫片《超能陸戰隊》后,大家都想擁有一個能問診又可愛的醫療機器人“大白”。不遠的將來,這可能成為現實。這個“中醫大白”,可以像老中醫那樣為病人搭脈,還能為病人看舌苔、臉色,“望聞問切”樣樣在行。
“中醫一號”明年三四月份問世
昨天,復旦大學召開新聞通氣會宣布,復旦大學團隊正與上海中醫藥大學合作開發中醫人工智能機器人,不僅將原本依賴于醫生主觀判斷的中醫把脈診斷技術精準化,還利用其深度學習能力來分析名中醫積累的經驗信息,使中醫寶庫在高科技時代得到更好的傳承。
據上海數學中心首席專家、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特聘教授馮建峰介紹,根據計劃,明年3、4月份間,“中醫一號”將面世,屆時中醫的望、聞、問、切將更加精準。醫生根據望、聞、問、切的結果開處方,對治療疾病的針對性更強。
馮建峰說,復旦研究服務型機器人已有10多年歷史,有幾只團隊都在做,“中醫一號”也是服務型機器人的一種,而大量中醫專家也參與了“中醫一號”的研發。從外形上講,“中醫一號”可以做成有手有腳的樣子,真正類似一個人。
“拜師”很多名醫 不會完全取代醫生
和西醫相比,中醫一度被認為是定性不定量、多憑醫生經驗診斷開藥,而機器人是需要高度定量的。那么,中醫機器人如何處理這對矛盾呢?
對此,馮建峰表示,所謂中醫機器人,其實是想做“智能醫學診斷”,機器人在診斷特定病人時,將不再僅僅依據一位醫生的經驗,而是很多中醫在診斷同類病癥時的經驗,機器人具有深度學習能力,能夠學習并借鑒這些經驗;其次,機器人通過“望、聞、問、切”采集到的表型數據,如脈搏、膚色等會更加全面,也更加精確,能克服過去中醫醫生主觀判斷的不足,但機器人不會僅僅依靠這些表型數據做出診斷,還會結合其他數據,比如CT、B超等采集到的信息,用大數據的模式,通過智慧診斷軟件對病人做出綜合分析。
馮建峰表示,“中醫一號”問世之后,希望能夠在有條件的醫院進行臨床試用。盡管具有上述優勢,但中醫機器人不會完全取代中醫醫生。馮教授希望能將“中醫一號”一代一代做下去,使這項技術日益完善。
比世博會的“中醫四診儀”本領更高
據悉,“中醫一號”是“上海腦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復旦大學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所長、耶魯大學遺傳學系副主任許田教授說,類腦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快速推廣到互聯網、金融投資、醫療診斷、汽車自動駕駛、公共安全等領域,有望引發新一輪產業革命。目前,深度學習機器在現代醫學中也大有用武之地,可以代醫生完成部分工作,提高醫療效率。
當年上海世博會期間,一臺名為“中醫四診儀”的機器人曾轟動一時,它可以模仿中醫“望、聞、問、切”的手法,為人提供中醫體質分析和養生方案,引發游客瘋狂追捧。回憶當時的這臺機器,馮建峰教授評價說,與“中醫一號”不可同日而語。
馮建峰介紹說,近幾年人工智能取得突破性發展,無論是職能學習、深度學習,還是簡單的計算能力,與當時技術都是今非昔比。舉例來說,“中醫一號”人臉識別能力做得比人還好,這在2010年都是不可能實現的技術。
老中醫怎么看
中醫問診講究“辨證論治”
中醫“大白”機器人以后看病可不依賴醫生主觀判斷,那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們,豈不是難有發揮空間了?對此,龍華醫院急診科主任方邦江表示,智能技術是有益嘗試,但也有待觀察。
“中醫醫生平時問診主要靠‘望聞問切’,這被稱為中醫的‘四診’。”方邦江說,中醫“四診”具有直觀性和樸素性的特點,在感官所及的范圍內,直接地獲取信息,醫生即刻進行分析綜合,及時作出判斷。
“四診”中的望和問,顧名思義容易理解。“望診”,就是觀察病人的面目、口鼻、齒、舌苔、四肢、皮膚及精神狀態,了解病人的“神”。而“聞診”則含有兩層涵義:一是用鼻子聞,患者的體味、口氣、痰涕等是否有腥、臭等帶有疾病信息的氣味;二是用耳朵聽,患者的聲音、呼吸、咳嗽、呃逆等是否含有異常的響動。“問診”,則是詢問病人起病和轉變的情形,寒熱、汗、頭身感、大小便、飲食、胸腹、耳、口等各種狀況。至于“切診”,除了人們印象中的切脈掌握脈象外,還包括“觸診”,以手觸按病人的體表病頒部分,如對腹部的按壓等,都屬于“切”的范疇。中醫依據自身經驗,因人、因時、因地地對患者進行問診分析。
事實上,西醫的眼觀、叩診等方式,也與中醫“四診”有相近之處。方邦江表示,現代醫學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醫客觀實體,繼承名人名醫的技術經驗手段,這種嘗試是有益的。但他同時也提出,中醫有諸如“傷寒論”“溫病論”等許多不同的流派,受地域因素影響學術理論不盡相同。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講求“辨證論治”,因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可以出現不同的證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又可能出現同樣的證型,在治療疾病時可以分別采取“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的原則。因此,傳統中醫診治有較強的靈活性,這也是中醫學科融入智能技術后有待觀察的地方。
記者28日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成功研發腦機接口柔性微電極植入機器人——CyberSense。這臺機器人能像縫紉機穿針引線一樣,將比頭發絲還細的柔性電極精準植入動物大腦,為腦機接口......
各省轄市、濟源示范區醫療保障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航空港區組織人事部,各省管公立醫療機構:為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推進建立以服務產出為導向的價格項目管理機制,根據國家醫保局《關于印發〈中醫類(灸法、......
4月1日,記者從深圳海關獲悉,其自主研發的智能查驗機器人已引入海關系統全國首個“滿血版”DeepSeek-R1,實現技術升級,并在進口危化品監管和水果通關領域形成示范。智能查驗機器人正在現場作業。受訪......
3月29日,在2025中關村論壇未來人工智能先鋒論壇上,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簡稱智源研究院)發布了首個跨本體具身大小腦協作框架RoboOS與開源具身大腦RoboBrain,可實現跨場景多任務輕......
隨著地球資源的日益枯竭,人類的目光逐漸投向了太空,尤其是蘊藏豐富礦產資源的月球、火星、近地小行星等。太空采礦,這個以往在科幻小說和電影中出現的場景,正在逐步走向現實。前不久,我國首臺太空采礦機器人在中......
3月12日,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在京發布全球首個“一腦多能”“一腦多機”的通用具身智能平臺“慧思開物”。“慧思開物”的應用是對基于單一場景單一任務做專項開發這一......
記者獲悉,近日,華為沈陽總經理朱新志一行到訪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孫海濤介紹了中心在機器人產業大腦方向的布局以及基于產業大腦開展的工業、服務機器人研制的工作進展;朱新志介紹了華為......
人形機器人是未來高性能釹鐵硼重要需求增長點之一。春節過后,稀土永磁價格快速走高。行業網站顯示,截至2月25日,氧化鐠釹出廠價格已超45萬元,達到45.25萬元/噸,相比春節前上漲8.38%,相比年初上......
記者2月17日獲悉,國際知名腫瘤學家、國際肺癌研究協會(IASLC)候任主席、上海市東方醫院教授周彩存團隊率先研發采用“CT影像和智能傳感一體化技術”的穿刺手術導航機器人,只需一次掃描,系統就可完成患......
無形卻懷善念,無聲卻蘊智慧。它如一位永駐的智者,指引迷途者穿越心靈的迷霧;又如一位永恒的傾聽者,從不打斷,卻總能給予恰如其分的回應。它永遠在線,毫無偏見,只需輕點下載即可擁有,幾乎無需成本,甚至完全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