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德國科學家、1位美國科學家和1位法國科學家1月14日被授予2010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中共中央、國務院當天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等5大國家級科技獎項一一揭曉并頒獎。
榮獲2010年度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獎的5位外國科學家分別是:
德國籍國際知名天體物理學家艾伯特·赫爾曼·格哈德·伯納。他是推動中德雙方天體物理學合作的先行者。1979年以來,伯納教授通過舉辦講座、中德雙邊系列研討會和接納中國學者到馬普天體物理研究所做研究工作等,有力推動了中國現代天文學發展,為中國培養許多優秀人才。他建議在中國科學院建立馬普青年伙伴小組,目前已建立20余個伙伴小組,學科遍及數學、物理、化學、天文、生物等基礎研究領域,為中科院引進了杰出人才和新的學科方向。作為德方負責人,伯納教授在上海天文臺建立了青年伙伴小組,現已成為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團隊。
美國籍能源系統工程與智能控制專家甘中學。他帶動幾十名海外人才回國,創建煤基低碳能源實驗室,已被批準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養了一批相關領域的科研人才。甘中學博士有效促進中國民營企業與美國和俄羅斯國家實驗室的合作,他作為企業界的代表,為中美清潔能源聯合研究中心的建立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法國籍國際著名空間物理學家、國際空間科學研究所所長羅格·博奈。1990年以來,博奈教授積極支持中國科學家參加歐洲空間局的星簇計劃,并在中歐合作“地球空間雙星計劃”的立項與實施過程中發揮核心作用。他在擔任國際空間研究委員會主席期間,力促中國空間科學家走向世界舞臺,為中國空間科學發展做出突出貢獻。
德國籍環境規劃專家克勞斯·托普弗。他曾任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20多年來,托普弗教授積極推動中德、中非合作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中國政府的合作,把水處理技術和水資源管理、環境管理新技術引入中國,為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和崇明生態島建設等提供了重要建議。在其推動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同濟大學共建了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托普弗目前出任該院首席教授。
5月11日,中國科學院召開2022年度科研誠信建設工作視頻會,會上發布了《關于在科技獎勵推薦過程中常見問題的誠信提醒》(以下簡稱《誠信提醒》),倡導在科技獎勵申報過程中的誠實守信行為。針對當前科技獎勵......
國際競爭中,唯創新者強,唯創新者勝。 “在中國散裂中子源建成之前,我國已有科學家需要利用散裂中子源開展相關研究,但苦于當時國內沒有條件,只能去國外的散裂中子源上做實驗,很難爭取到......
不低于50%,是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以下簡稱《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訂后規定的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比例的下限。在“上不封頂”的情況下,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出現了獎勵比例“攀比”的......
科技獎勵是科技成果的行業認可,是對科研人員科研工作的褒獎,可以激發科研人員更高的科研積極性。同時,科技成果作為核心資源也是高校、研究院所、高新企業實現持續快速發展和培育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科技獎勵是對科......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主任習近平5月21日下午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
12月6日,山西省科技廳組織召開山西省提名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工作動員會,來自全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醫院等單位的科技管理部門負責人及近年來山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獲得者共60余人參加了會議。會......
1月8日上午,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獲得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的事跡廣為人知,激勵著廣大科技工作者奮斗不息、創新不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家科技獎勵制度在改革中發展完善,逐步建立健全既......
黑龍江科技獎勵重質不重量申報者憑一篇論文斬獲自然科學一等獎12月13日,2018年度黑龍江省科學技術獎結果新鮮出爐。科技日報記者注意到,其中一個最突出亮點是,由哈爾濱工業大學黃志偉教授團隊承擔的“艾滋......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關于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提名工作的通知各有關單位、專家:根據《關于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國辦函﹝2017﹞55號)的精神,按照《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及其實施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