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下午,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學部工作局和科學時報社共同主辦,557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瀚霖杯”201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京揭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清華大學聯合小組完成的“實現16公里自由空間量子態隱形傳輸”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這也是中國科大2003年以來連續第八年有成果入選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由中國科大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和清華大學組成的聯合小組,在北京八達嶺與河北懷來之間架設了長達16公里的自由空間量子信道,并取得了一系列關鍵技術突破,成功實現了世界上最遠距離的16公里的量子態隱形傳輸,這個距離是目前世界紀錄的二十多倍。該實驗首次證實了在自由空間進行遠距離量子態隱形傳輸的可行性,向全球化量子通信網絡的最終實現邁出了重要一步。英國《自然·光子學》雜志2010年6月1日以封面文章發表了這一成果。該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重大科學研究計劃、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資助。
中國“兩院”院士評選年度中國與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活動,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中國工程院學部工作局和科學時報社共同組織實施,至今已成功舉辦17次。在19日下午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白春禮院士和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潘云鶴院士分別宣布了2010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和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并回答記者提問。新聞發布會上還向入選2010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的單位頒發了紀念證書。
據悉,該項研究成果此前還入選了由科技日報社組織、部分院士和多家中央新聞單位等參與評選的“2010國內十大科技新聞”,以及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組織實施的“2010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另外,本次入選2010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的“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上發現首個反超核粒子——反超氚核”,中國科大粒子科學與技術中心RHIC-STAR合作組成員唐澤波博士是該成果的主要貢獻者之一。唐澤波博士等研究人員與美國同事合作,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利用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和STAR探測器開展實驗研究,發現了首個反物質超核——反超氚核,這也是目前人類所發現的最重的反原子核。這一發現打開了核素圖新維數的大門,對我們認識世界和宇宙可能會產生前所未有的影響。它將可能對解釋中子星的模型,對探索宇宙中物質-反物質基本對稱破缺,以及相對論重離子對撞產生的高溫高密新物質相的演化等的研究有所幫助。美國《科學》雜志在2010年4月2日第328期上發表了這一成果。該成果近日也入選了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2010年五大科學發現之一。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趙剛教授與生命科學學院史慶華教授、安徽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生殖醫學中心曹云霞教授合作,基于結構仿生和空間物理場的協同抑冰效應,成功實現了小鼠卵泡的高質量......
科技日報訊(實習記者張佳欣)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將一種特殊材料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后發現,該材料中原子的一個核心性質——它們的排列,并沒有像往常那樣“凍結”,而是保持在“液體”狀態,類似于水無論多冷都不會結......
記者18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固態量子存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實現通訊波段的按需式量子存儲,向構建大尺度光纖量子網絡邁出重要一步。據介紹,這一重要進展由該團隊李傳鋒、周宗權研究......
記者10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俞書宏院士團隊研制了一種新型柔性Janus(兩面型)螺旋結構的納米線組裝體光熱電器件,這種器件的結構可以在不耗費額外能量的同時,以一種柔性結構被動捕獲和耗散熱量,......
展覽區藝術教學中心供圖包信和表示,在中國科大64周年校慶日舉行藝術教學中心啟用儀式具有特別的紀念意義。中國科大第一任校長郭沫若曾說過,“我們的學生要懂一點藝術,我們的學校應該有弦歌之聲”。他在激勵中國......
9月15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熊偉教授課題組揭示了酒精和大麻靶向小腦浦肯野細胞突觸前的大麻素受體和突觸外的甘氨酸受體協同導致運動失調的神經機制,并開發出一種新型化合物,為臨床治療酒精和大......
中國科大黨委書記舒歌群教授、校長包信和院士共同為展覽揭幕中國科大供圖紀念室通過大量圖片、資料和實物,記錄了郭沫若、嚴濟慈兩位老校長在中國科大的主要辦學實踐,重現他們關心學校發展、關愛學生的歷史瞬間,也......
9月15日,“中國科大-阿里巴巴智能計算聯合實驗室”在合肥掛牌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將與阿里巴巴達摩院合作,圍繞國家戰略方向,開展人工智能、智能計算等領域的基礎性、前瞻性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究;發揮產研合......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教授許超、張凱銘與西班牙分子生物學中心教授EncarnaMartínez-Salas合作,利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人源Gemin5基因產物羧基端結構域的三維結構——......
“嫦娥”攬月,“墨子”升空,“天問”探火,“悟空”獲取宇宙射線能譜精細結構,“祖沖之二號”“九章二號”量子計算原型機研制成功……近年來,在科技創新前沿的諸多“制高點”上,寫滿了中國科大人的名字。他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