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古生物學家的一項合作研究證實,在中國廣西扶綏縣、年代大約為1.3億年的那派組地層中發現的恐龍化石是真蜥腳類恐龍的一個新屬種,這也是中國首次發現白堊紀早期真蜥腳類恐龍化石,為研究白堊紀早期蜥腳類恐龍演化的復雜性提供了進一步的化石證據。
最新出版的英文版《地質學報》上,發表了廣西自然博物館莫進尤研究館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以及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的Eric Buffetaut研究員合作研究的論文《中國南方廣西省發現早白堊世真蜥腳類恐龍新屬種》。
據莫進尤介紹,新化石發現于扶綏縣山圩鎮平搞村六榜屯龍草嶺的甘蔗地里,線索為當地一位何姓村民提供,故命名為“何氏六榜龍”。“何氏六榜龍”化石埋藏于那派組紫紅色泥質粉沙巖中,其五節背椎椎弓表現出許多與其他蜥腳類完全不一樣的骨骼形態特征組合。初步的系統分析結果表明,“何氏六榜龍”可能代表一種真蜥腳類恐龍,與北美的簡棘龍形成姐妹群關系。
專家稱,由于化石材料的零星和破碎,早白堊世蜥腳類恐龍的研究過去一直是恐龍研究當中的一個薄弱環節。廣西扶綏“何氏六榜龍”的發現不僅給那派盆地蜥腳類恐龍演化的多樣性提供出確切的古生物化石證據,同時也彌補了中國南方地區白堊紀早期蜥腳類恐龍化石研究的薄弱環節,這對研究中國南方地區白堊紀早期恐龍動物群的組成,恢復中國南方地區該時期的古地理、古氣候及古環境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
目前,身長18米、頭高6米的“何氏六榜龍”已經在廣西自然博物館露天恐龍園裝架展出。
近日,《創新:地球科學》(TheInnovationGeoscience)報道了一枚發現于西藏昌都地區的恐龍牙齒化石。定性的形態比較和簡約法系統發育分析支持該標本屬于較為進步的馳龍類。貝葉斯末端定年分......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23年院士增選名單,共有133人新當選為院士。新當選院士正在進行哪些研究?未來有什么研究計劃?如何更好履行院士責任?圍繞這些話題,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兩位院......
新的化石發現表明,一種獨特的恐龍頭上似乎包含毛發裝飾物,棘頭龍是恐龍的一個支系,具有明顯的圓頂形頭骨,以及各種角和邊緣的凸起,之前人們一直認為它們在戰斗中會像現代山羊或雄鹿一樣把它們厚厚的頭撞在一起。......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云南大學教授徐星,一直持續關注科學普及和人才培養。今年,徐星將調研重點放在了完善自然科學類博物館體系上。自然科學博物館是科學普及的重要場所。全國兩會前夕,徐星從北京......
當地時間11日,多國聯合組成的科研小組對外發布稱,在智利南部巴塔哥尼亞地區發現了包括巨盜龍在內的四種恐龍化石。過去10年間,該地區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化石考古遺址。這一發現由智利南極研究所、智利大學和美國......
白堊紀記錄了鳥類如何從恐龍演化而來,并出現獨有的體形特征。在這一階段,大部分鳥類已經演化出大量與現生鳥類相似的形態特征,與最原始的始祖鳥在形態上差異巨大。基干鳥類卻屬于“少數派”,看上去更原始,但相關......
1月1日,在云南楚雄州祿豐市恐龍山鎮一處陡峭荒坡上,一堆恐龍骨骼化石“新鮮出爐”。只見僅3米寬的臺地上,大大小小的恐龍化石躺在紅色泥土中,犬牙交錯擠在一起,其中有一條粗大的股骨和一塊橢圓形的腹部肋骨如......
被子植物花朵的起源是植物學研究中繞不開的世界級難題。1月3日,《生命》期刊刊登了題為“來自上下白堊統保存有解剖結構的球果狀花朵”的最新科研成果。該論文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研究員王鑫主持,是中國、西......
白堊紀記錄了鳥類如何從恐龍演化而來,并出現了獨有的體型特征。在這一演化階段,大部分鳥類已經演化出大量與現生鳥類相似的形態特征,與最原始的始祖鳥在形態上差異巨大。基干鳥類卻屬于“少數派”,看上去更原始,......
花梗頂端的花蕾,為疊覆的花瓣。(王鑫供圖) 近日,《生物學》期刊刊登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鑫和深圳市蘭科植物保護研究中心高工陳利君最新成果論文。他們共同研究了一塊來自遼寧省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