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5-04-01 08:51 原文鏈接: 地研院勘查技術:從“小學生”到“國際裁判”

      縱然已穿越了一個甲子歲月,當年為中央領導提供決策的“開業之石”依然保持著當年的“鋒芒”——在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以下簡稱地研院)的中國核地質標本陳列館里,工作人員手持先進的伽瑪儀慢慢瞄向它,伽瑪儀頓時發出“嘎嘎”的聲音。

      1955年1月15日,這塊產自廣西的鈾礦石被帶進中南海向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匯報。

      “我們國家現在已經知道有鈾礦,進一步勘探一定會找出更多的鈾礦來。”面對西方大國的核訛詐核威脅,毛澤東主席當天主持召開了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做出了要發展核工業的戰略決策,標志著我國核工業建設拉開了序幕。

      鈾被稱為核工業的“糧食”,我國要發展核工業,首先要抓鈾礦資源勘查。

      同年4月2日,我國鈾礦地質勘查的專門管理機構——地質部第三局(中國核工業地質局前身)正式成立。

      六十年崢嶸歲月,一甲子風雨兼程。60年來,我國核地質事業走上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求索征程。

      成礦理論:從空白到系統創新

      “開業之石”證明我國地下埋藏有鈾礦,但具體分布在哪,品位、規模又怎樣?

      1955年,我國悄然組建了新疆五一九大隊和湖南三○九大隊兩支鈾礦專業地質勘探隊伍,希望用地質科學研究和勘探技術手段解開這些謎團。之前我國沒有鈾地質事業,只有個別地質人員做過極其初步的探索。

      短短3年,核地質人正式向國家提交了第一批鈾礦儲量。

      找礦初期,根據國外經驗,蘇聯專家不主張將找礦重點聚焦在花崗巖體內,但1956年,我國核地質人在花崗巖體內部發現鈾異常,1961年結束勘探時,這個被命名為“希望”的礦床成為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產于花崗巖體內的鈾礦床,并使花崗巖體內鈾礦床成為我國主要鈾礦類型之一。

      60年來,核地質人不斷創新發展鈾成礦理論,系統創新建立了我國花崗巖型、火山巖型、砂巖型和碳硅泥巖型四大工業鈾礦類型成礦理論體系,實現我國鈾礦找礦的不斷突破:鄂爾多斯盆地超大型砂巖鈾礦資源基地的發現,與創新發展了適合我國地質特點的砂巖型鈾礦古成礦理論直接相關;南方花崗巖型、火山巖型深部找礦的突破與鈾的深源成礦作用理論密不可分。

      不僅要回答哪里有鈾礦,還要告知“礦有多少,潛力如何”。

      2013年,我國完成了全國鈾礦資源潛力評價,初步摸清“家底”,預測全國鈾礦資源總量210多萬噸,為鈾礦勘查部署和鈾礦勘查規劃編制提供了依據。

      “與以往不同,這次預測實現了從傳統人工定性向數字化定量預測轉變,提升了鈾成礦預測速度和精度。中國的鈾礦地質理論和預測工作,可以說在全球獨樹一幟,在國內外同行間有著廣泛的影響。”中國核工業地質局總工程師張金帶說。

      勘查技術:從“小學生”到“國際裁判”

      “那時我們西北鈾礦地質隊伍過著牧民般的生活,每天一人一匹馬,手持著有點像槍的探測儀,按照一定比例尺進行普查找礦。”在第一批核地質工作者黃世杰老人記憶中,雖然當時地質隊已經開展航空放射性測量,但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合飛行,而且測量發現線索后,實地勘探還得依賴人。

      如今我國鈾礦地質勘查科研生產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形成了“天—空—地—深”的立體勘查能力。

      2012年,2800米深的中國鈾礦地質科學第一深鉆開鉆,標志著我國鈾地質勘查由地表淺部向深部邁出實質性步伐。

      “我們原有的鉆探設備都是傳統的液壓立軸式鉆機,鉆探深度在1200米之內。”但中國核工業地質局安全生產處處長、鈾礦鉆探專家姜德英說,通過廣泛調研,方案論證,聯合研制出全國首臺交流變頻電驅動繩索取心鉆機,鉆探能力達到3500米。

      我國核地質事業起步時,被視為鈾礦勘查“眼睛”的核分析測試研究基本空白,如今完成了由“小學生”到“國際裁判”的蛻變。

      目前,地研院分析測試所已發展成為國際知名的放射性元素、核素和同位素分析測試單位,在滿足國內放射性元素分析需要的同時,部分產品還走向了國際市場。

      儀器是鈾礦勘查的重要手段,地研院儀器開發研究所所長張兆山說,60年來,我國核地質勘查儀器走出了一條引進消化再創新的道路,不少自主生產的儀器如測氡儀,已被廣泛應用于環保、衛生等方面。

      “如今我們建立了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集團公司重點實驗室——區域分析測試中心‘三位一體’的技術創新平臺,擁有了國際先進水平的衛星遙感、航空測量、地面物化探測量和分析測試等技術。”張金帶說,在這過程中,我國建立了150多項核地質標準,特別是地浸砂巖型鈾礦地質技術標準體系填補了領域空白。

      勘查成果:形成南北并重鈾資源新格局

      1980年,借助雙目放大鏡,38歲的陳璋如從一包待鑒定樣品中,發現了一種最大粒徑約1毫米的淺綠色黃色片狀礦物。

      經過認真分析、按照程序申報,1984年,以產地命名的“騰沖鈾礦”被國際礦物協會批準承認,成為全球5000余種礦物中的一份子,這也是迄今我國新發現的六個鈾礦物礦之一。

      “命名”背后體現的是一種科研能力。到現在為止,由中國人發現并獲得批準命名的新礦物只有100余個。

      60年的成果不限于此。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局長杜運斌說,60年來,我國完成了近1/2國土面積的航空放射性調查,累計探明350多個鈾礦床,這一數字居世界前列,特別是近15年來,擴大、新發現40多個鈾礦床,其中有10多個是大型、特大型,甚至是超大型規模,實現資源儲量翻番,使我國鈾資源分布形成南北并重的新格局。

      2003年,我國建立了系列化數字圖件和數據庫。

      “把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不同來源、不同類型的信息綜合、分析、評價,不僅能更科學地進行資源預測,還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地研院院長李子穎說,這為鈾資源區域評價和鈾礦勘查的數字化、智能化奠定了基礎。

      人才隊伍:打造精干的“國家隊”

      我國核地質事業是在近乎空白的鈾礦地質資料基礎上起步的。

      第一次創業時,老一輩核地質工作者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足跡踏遍大江南北,汗水灑滿長城內外。

      上世紀50年代,原中南地勘局三○三大隊的職工,用3臺手搖鉆機搖出28個鉆孔1406米的進尺,只用兩年多時間,提交了一個大型鈾礦床。

      1962年,全國勞模李增貴班組創造了1564米的坑道掘進月進尺全國最高紀錄。

      1999年核地勘隊伍管理體制改革后,找礦不斷取得重大突破,鈾礦地質隊伍的精干高效和裝備的現代化是重要的關鍵因素。這背后最重要的原因是核地質科技隊伍的建設和科技創新的驅動。

      60年來,這支專門從事鈾礦地質勘查的“國家隊”中,一批既有豐富實踐經驗,又有一定創新能力和學術造詣的領軍人才脫穎而出,其中入選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5人,李四光獎獲得者5人,黃汲清獎獲得者3人,國家級和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33人。

      六十載勵精圖治,薪火相傳。

      今天中核地質站在新的起跑線上。

      “國內鈾資源的總體態勢是近期有保證,中期有依托,遠期有潛力。”中核集團董事長孫勤說,根據我國地質條件,鈾礦勘查的技術挑戰和發展前景同在,需要在體制機制、創新體系、市場化、國際化等方面深入探索,不斷完善。

      杜運斌告訴記者,未來中核地質將始終堅持“科技興核”的理念,聚焦鈾礦找礦,著力于重大地質科技問題的攻關,著力于推動成礦理論研究,為國家核事業發展提供“糧食”保障,讓中國核工業發展的“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

    相關文章

    《動向》關注國外核工業技術

    中國核學會、中核戰略規劃研究總院(中核智庫)、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三家單位,29日在北京舉行《2021年國外核工業與技術重大發展動向》(以下簡稱《動向》)聯合發布儀式。中核戰略規劃研究總院首席專家許春......

    1550米深處現工業鈾礦有望開辟找礦新空間

    廣東韶關是中國地質學會核地質專業委員會主任、鈾礦地質領軍人才李子穎研究員的福地。1996年我國鈾礦找礦處于低潮時期,他獲得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博士學位歸國后,拿著國家給歸國留學人員的5萬元科研經費,扎進韶......

    中國核工業安全許可證,在美登記變更

    關于同意中國核工業二三建設有限公司等7家單位民用核安全設備許可證和美國MeggittSafetySystems,Inc.等2家境外單位注冊登記確認書信息變更的通知索引號000014672/2022-0......

    郭冬發:構建質譜核心技術的四大特性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由中國質譜學會、中國化學會質譜分析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質譜儀器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的“2018年中國質譜學術大會”將于2018年11月23日在廣州召開。本屆會議在中國......

    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院長萬鋼中國需要一所核工業大學

    “新時代要續寫我國核工業新的輝煌篇章,人才是根本。當務之急,應從核工業發展國家戰略層面考量,夯實人才基礎,盡快支持創辦中國核工業大學,加速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一流水準、高層次的戰略領軍人才,儲備好青年......

    兩臺“特殊”質譜儀落戶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分析測試研究中心是以核能材料、放射性標準物質的制備、地質礦產和環境分析測試技術研究與服務為主的綜合性檢測實驗室技術機構,也是核工業地質行業的仲裁分析測試實驗室,是地質行業同位素分析......

    《“十三五”核工業發展規劃》發布

    ”十二五”期間,中國核工業成果豐碩,在建規模躍居世界第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三代核電走出國門、中國實驗快堆成功并網發電、旋風系列離心機實現工業化應用、鈾同位素分離技術升級換代、三代采鈾技術......

    “寧夏寧東地區鈾礦調查”項目成果通過評審被評為優秀級

    鄂爾多斯盆地西緣鈾礦找礦獲得新突破,“寧夏寧東地區鈾礦調查”項目成果于12月5日至6日通過評審,并被評為優秀級。國家973鈾礦項目組首席科學家、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主任金若時9日在接受科技日......

    中國自然界首次發現金屬鈾

    最新一期的地質學報(英文版)刊載封面文章介紹,我國科研人員首次在自然界發現金屬鈾。這一發現不僅為揭示熱液型鈾成礦作用本質提供了關鍵性依據,而且對研究鈾的來源、地球熱的形成和演化均具有重大意義。鈾是核軍......

    地研院勘查技術:從“小學生”到“國際裁判”

    縱然已穿越了一個甲子歲月,當年為中央領導提供決策的“開業之石”依然保持著當年的“鋒芒”——在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以下簡稱地研院)的中國核地質標本陳列館里,工作人員手持先進的伽瑪儀慢慢瞄向它,伽瑪儀頓......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