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我們的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權威解讀中央一號文件
新華網北京1月29日電(記者姚潤豐 林艷興)29日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是新世紀以來中央關注“三農”的第八個“一號文件”,也是新中國成立62年來中央文件首次對水利工作進行全面部署。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第一時間連線國家有關部委負責人和專家學者,權威解讀“一號文件”的“水利亮點”。
新戰略定位:“國家安全”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一號文件指出,水利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是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
水利部部長陳雷說,這是第一次在我們黨的重要文件中鮮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首次提出“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不僅關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而且關系到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
“這樣的定位,是對我國基本國情和基本水情的準確把握,是我們黨對水利認識的又一次重大飛躍。”陳雷說。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唐仁建表示,把水利的重要性提升至國家安全的高度,這是文件的突出亮點。對水利的新戰略定位,不是就農說農、就水利說水利,定位準了才能明確公共財政為什么要把水利作為投資重點,水利發展為何主要依靠公共財政。
糧食安全:將有更可靠的“水利保障”
“把水利作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領域,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大興農田水利建設,力爭通過5年至10年的努力,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后的局面,基本完成大型灌區、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任務。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說,2010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10982億斤,實現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糧食產量“七連增”。總體而言,我國糧食總產量略大于消費量,但在品種和地區分布仍存在嚴重的結構失衡。大興農田水利建設,有利于增加灌溉面積,增加播種面積,提高糧食產量。特別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糧食產區中心分布就已經從南方轉移到了北方,但新興糧食主產區的農田水利又沒有及時跟上,加強這些地方的農田水利建設,將為我國糧食安全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生產1斤小麥,需要耗水1000斤。”陳錫文說,在我國三大作物中,即使是小麥這樣耗水最少的品種,至少要灌水4次,每次每畝約需水100立方米,而其平均畝產只有400公斤。“顯然,要確保糧食安全,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為農業生產提供足夠的水源,至關重要。”
水利建設:10年將投4萬億元
公共財政如何確保水利投入?一號文件提出,力爭今后10年全社會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
陳錫文說,2010年我國水利投資是2000億元,高出一倍就是4000億元,未來10年的水利投資將達到4萬億元。按照目前財政收入的增長態勢,只要統一加快水利改革思想認識,未來實現上述目標是可以達到的。
一號文件還提出,各級財政對水利投入的總量和增幅要有明顯提高,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財政專項水利資金,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充分發揮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等土地整治資金的綜合效益。
“按照目前全國每年土地出讓金收益算,10%就是700億元左右,這是水利投入的一大來源。建立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其他就要靠各級財政投入、金融支持,并廣泛吸取社會資金投資水利。”陳錫文說。根治水患:2020年建成“防洪抗旱減災體系”
一號文件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減災體系,重點城市和防洪保護區防洪能力明顯提高,抗旱能力顯著增強;“十二五”期間基本完成重點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和山洪災害易發區預警預報系統建設。
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統計顯示,2010年,全國有437條河流發生超警洪水,洪澇導致全國受災人口達2.1億。
一邊是洪澇,一邊是干旱。2010年我國重旱區域主要集中在西南和內蒙古中部等地,受旱面積占全國的九成以上。特別是西南地區受旱時間長達半年之久,歷史罕見,受旱面積一度超過1億畝。
中國農科院研究員李茂松說,近年來極端氣候正日益頻繁地發生。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減災體系,有利于告別過去“頭痛醫頭”、“臨陣磨槍”的災害應對思維,根本上減少災害發生,減輕災害影響。
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凸顯“最嚴格”
“中國耕地資源稀缺已眾所周知,但實際上我國水資源與其相比更加稀缺,卻少為人知。一號文件明確水資源管理的"三條紅線",就是要全社會像重視18億畝耕地一樣,重視水資源保護和管理。”陳錫文說。
文件提出,到2020年全國年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城鄉供水保證率顯著提高,萬元國內生產總值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明顯降低,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為實現上述目標,文件劃定“三條紅線”,一是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二是確立用水效率控制紅線,三是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一號文件還明確,縣級以上政府主要負責人對本行政區域水資源管理和保護工作負總責。
“沒有這樣的限制是絕對不行的。”唐仁建說,與之相應,就是要建立三種制度,包括用水總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制度。
陳雷表示,2011年水利部將在重點流域和區域率先劃定三條紅線,在用水總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江河湖泊水功能區達標率方面提出量化指標。
水價改革:促進水節約減輕低收入群體負擔
隨著中國資源價格改革的逐步推行,如何發揮水價在水資源配置利用中的調節作用也成為人們的關注點。
一號文件提出要積極推進水價改革。工業和服務業用水要逐步實行超額累進加價制度,拉開高耗水行業與其他行業的水價差價。合理調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價格,穩步推進階梯式水價制度。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探索實行農民定額內用水享受優惠水價、超定額用水累進加價的辦法。
水利部水資源司負責人表示,當前,中國供排水價格仍然過低,難以反映水資源的稀缺價值。一些地方和行業“用多用少一個樣”,有的耗水大戶也享受著財政補貼。推進水價改革,實行梯級水價,讓用水多的多花錢,用價格杠桿促進資源節約。
對于水價改革會不會增加低收入群體負擔,專家認為階梯水價比較科學,具體實施時要考慮低收入群體的承受力。水價改革涉及千家萬戶,需要審慎穩妥地推進。
近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指出,要充分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加強現有鹽堿耕地改造提升,有效遏制耕地鹽堿化趨勢,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大文章。多年來,我國鹽堿地治理改造有哪些做法?取得哪些成效?下......
“氣候危機給全球糧食安全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和挑戰。”國際經濟商業網站17日這樣擔憂地稱。據報道,全球最大大米出口國印度正考慮禁止絕大多數大米的出口。尼日利亞總統提努布日前宣布該國進入糧食安全緊急狀態。與......
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戴兵7月12日說,如何統籌糧食安全和城鄉協調發展是各國面臨的重要課題,國際社會要將糧食安全置于國際議程的優先位置,并充分發揮聯合國糧農機構作用,支持各國探尋有效的解決方案。戴兵當天......
近期,受厄爾尼諾現象帶來的極端氣候影響,世界主要水稻生產國生產受到影響,全球大米價格持續攀升,達到11年來歷史高點,國內稻谷價格也呈現同步上升趨勢。我國是世界重要的水稻生產和消費大國,厄爾尼諾現象會不......
按中央決策部署,我國將推動耕地保護考核和糧食安全考核“合二為一”,目前自然資源部正會同相關部門與省級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簽訂責任書。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劉國洪7月11日在國務院新聞辦“權威部門話開局”系......
中新經緯7月1日電據“中國水利”微信號1日消息,為實施全面節約戰略,進一步加強非常規水源配置利用,近日,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非常規水源配置利用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為保障糧食有效供給,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高防范和抵御糧食安全風險能力,維護經濟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糧食安全保障法草案26日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這是該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
10臺收割機在麥田中整齊地排成一行,隨著“比賽開始”的口令響起,收割機伴著轟鳴聲在麥浪中飛馳,將一顆顆金黃的麥粒“收入囊中”。這是日前在安徽省舉行的小麥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阜陽市阜南賽區的比賽場景。......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提高水稻、玉米、小麥等主糧作物的產量,是保障國家重大需求——口糧安全的關鍵所在。為進一步提高我國主糧作物的產量,過去10年間,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主要農作物產量性狀......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均水資源量是我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做好水治理文章是永恒主題。然而,從“治水”到“智水”的進程中,諸多技術瓶頸令人棘手。何以破題?唯有科技。錨定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