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人造地球衛星還是“863”計劃,都有一個共同的幕后英雄——中國科學院學部(以下簡稱中科院學部)。
1955年6月1日,中科院學部正式成立。60年來,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咨詢機構和重要的科學思想庫,中科院學部立足世界科技前沿、結合國家社會需求,前瞻謀劃、建言獻策、身體力行,為增強我國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科院學部凝結著黨和國家的厚望。1954年1月,周恩來總理主持政務院第204次政務會議,決定建立中國科學院學部和實行學部委員制度。
1955年6月,中科院學部成立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董必武、陳毅等出席大會并講話,指出中科院學部的成立“意義在于全國科學的學術領導中心已經建立起來”。中國科學的歷史由此翻開新的一頁。
1984年1月,中科院學部由中科院的最高決策機構改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咨詢機構。
1993年10月,中科院學部委員改稱中科院院士……
中科院學部目前設有數學物理學部、化學部、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地學部、信息技術科學部和技術科學部等6個學部;截至2015年5月31日,擁有中科院院士724名,外籍院士70名。
經過60年的探索發展,中科院學部已形成學科完整的架構體系,發揮著全國科學的學術領導中心以及國家科學思想庫的重要作用。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咨詢機構和國家重要的科學思想庫,中科院學部為我國的科技事業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貢獻。
國家重大科技決策的咨詢建議者。從上世紀50年代的“12年科學發展遠景規劃”到人造地球衛星研制,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工程院的設立到“863”計劃的實施,無不與中科院學部院士們的建言獻策密切相關。
進入21世紀后,中科院學部主席團進一步加強了對咨詢工作的組織領導力度,注重發揮院士群體的整體優勢和學科特點,抓住國家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主動開展咨詢評議,咨詢工作在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面不斷拓展。截至2015年5月底,學部共完成200余份咨詢報告,編印并向黨中央、國務院報送了200余份《中國科學院院士建議》,承擔并完成多次國家科技發展規劃等國家委托的咨詢評議任務,參加全國多個省區市有關發展規劃等重大咨詢活動。
科技人才的高地。60年來,先后有1200多名中國籍的優秀科學家榮膺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學部委員)稱號。他們之中,有一大批是我國現代科學各學科的奠基人,有一大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事業的學術帶頭人和杰出代表,他們為20世紀后半葉中國科學和技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是他們奠定了我國當代科學技術許多學科和領域的基礎。
最近20余年來,一大批跨世紀的學術帶頭人進入了院士隊伍。目前,他們仍活躍在科技一線和國際科技前沿,肩負著建設科技強國、實現中國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的歷史重任。
科學技術的引領者。學部自建立起,各學部就積極開展學術活動,組織了一系列重要學術會議,促進了許多重要學科的建立與發展。學部把學科發展戰略研究作為學部發揮學術引領作用的重要抓手,充分發揮院士群體的學科特長和優勢,開展學科發展戰略研究,形成了一些前瞻性、戰略性的科學思想和學術觀點,提出了關于我國學科布局、優先發展方向及推動國家基礎研究健康發展的政策建議。
優良科學道德學風的示范者。學部成立以來,廣大院士獻身科學、潛心研究、求真唯實、愛國奉獻,不僅在科學技術方面有很高的造詣,而且具有良好的學風道德。
1994年1月,中科院學部完成了由學部委員向院士制度的過渡,我國的院士制度正式確立。多年以來,院士制度在推動科技界出思想、出謀略、出成果、出人才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在實踐發展中,學部曾多次修訂完善院士章程和相關實施細則。
隨著科技事業的迅猛發展和社會環境的深刻變化,院士制度也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引起包括廣大院士在內的科技界的關注。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院士制度的要求后,得到中科院學部和廣大院士的熱烈擁護和積極響應。中科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修訂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新修訂的章程取消了行政部門推薦,建立了新興和交叉學科特別推薦機制、全體院士終選投票機制,以及院士主動放棄院士稱號、勸退和撤銷院士稱號等三類退出機制。
據介紹,在新的歷史時期,中科院學部將著力營造有利于發揮廣大院士創新活力的環境和平臺,引導廣大院士從國家戰略需求出發,發揮好科技領軍作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不斷提煉新的科技問題,開拓新的學科方向,發展新的科學理論;引導院士圍繞服務國家宏觀決策的需求,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深入了解中國國情,把科學知識、創新思想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推動我國宏觀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引導廣大院士培養、發現、提攜青年人才,無私地向他們傳授科學知識、創新經驗和科學精神,努力為青年人才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和工作舞臺,在院士增選中及時將符合院士標準的優秀學者選入院士隊伍。
改革釋放活力,創新增強動力,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大潮中,中科院學部以及院士制度必將在改革中更加完善,銳意創新的廣大院士必將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2024年9月4日,中科院成都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取得一項名為“基于元數據的數據存儲方法、裝置、設備及存儲介質“,授權公告號CN117312319B,申請日期為2023年10月。專利摘要顯示,本申請公......
處于職業生涯早期的學者,在尋找終身職位和資金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一項研究指出,研究團隊不斷發展壯大,1970年平均每篇論文1.8位作者,2004年達到3.6位,翻了一番。根據近日發表于《自然-生物技術......
8月27日,“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色譜質譜聯用系統采購項目”公告公示,供應商北京奧米時代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中標,供應貨物包括島津企業管理(中國)有限公司在蘇州產的LCMS-8045高效液相色......
生成式人工智能(AI)工具快速普及,在學術寫作領域呈現爆炸式應用勢頭。使用基于大語言模型(LLM)的生成式AI工具能節省時間,減少語言障礙,讓論文更加明白通暢。但這些工具的應用也讓剽竊問題變得更復雜。......
今年5月,程偉(化名)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論文答辯。在此之前,他曾面臨人生道路的選擇——是留在自己畢業的這所“雙一流”高校工作,還是接收福建省某地選調生的“offer(錄用通知)”,開啟自己的公務員生涯。......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擔任主編,牽頭組織全國知名養殖、生態等領域專家撰寫的《生態養殖研究與展望》學術研究專著,已正式付梓出版。《生態養殖研究與展望》出版隨著經......
編譯|張晴丹53歲那年,意大利外科醫生PaoloMacchiarini迎來了事業的高光時刻。他成功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人工納米材料合成器官+干細胞移植手術,從此搖身一變被奉為再生醫學領域的先驅。此后3年......
5月27日,2024年全國科技活動周輪值主場活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系好學術生涯‘第一粒扣子’”宣講活動暨中國醫院科研誠信聯盟年度學術活動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舉行。活動現場。王昊昊攝據介紹,青年科研人......
4月27日在長沙舉行的第三屆土建水交高層次科技人才學術交流會上,《風工程進展(英文)》(AdvancesinWindEngineering ,下稱AWE)正式創刊。這是一本由中南大學主辦,該......
近日,一場涉及神經科學和癌癥研究領域的造假風波席卷學術界。此次風波核心是美國科學院院士LaurieGlimcher。4月19日,Science雜志撤回了一篇2006年4月28日發表的論文,Laur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