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津冀協同發展又邁出重要一步。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6省區市啟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發展行動計劃,將聯手重點開發大宗工業固廢和可再生資源,力爭解決工業固廢處置不當帶來的污染和安全隱患,同時推動相關產業協同發展。
工業固廢堆存威脅生態環境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集聚了眾多的礦山、鋼鐵、水泥、玻璃、發電廠等企業,長期產生大量工業固體廢物,威脅區域內的水源安全,加劇了當地生態環境壓力,如何有效開發這些“放錯了地方的資源”,成為一個問題。
據統計,2014年,京津冀及山西、內蒙古、山東產生大宗工業固體廢物23.7億噸,當年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32.56億噸;2014年京津冀及山西、內蒙古、山東主要再生資源產生量為4410萬噸,當年全國十大類別的再生資源回收總量為2.5億噸。
“僅河北承德尾礦庫就達867座,尾礦存積量近22億噸。”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司副司長畢俊生說。燕山、太行山鐵礦的大面積開采,形成尾礦巨量排放。大面積的尾礦堆積不僅存在潰壩等安全隱患,且對京津等地水源地和水源涵養區內的水安全構成很大威脅。
另據了解,京津冀及山西、內蒙古、山東地區每年建筑消耗約6億噸的砂石,開山取石使用的炸藥爆炸排放的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大約相當于746萬輛小汽車的年排污量,對區域環境保護形成不小的壓力。
“綜合利用這些資源,是解決固廢不當處置與堆存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和安全隱患的治本之策。”畢俊生介紹說,但目前,產業規模小、產業發展存在技術瓶頸、產業分散未形成有機產業鏈、產品的市場和政策有待進一步協調等,仍制約工業固廢的綜合利用。
取長補短 6地可協同發展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北京等6地在綜合開發工業固廢和再生資源方面既有相對優勢,也有各自職責,聯手開發即是讓區域內的資源優勢互補,形成有機產業鏈,減緩生態壓力。
北京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任務是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市經信委副主任李洪說,在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方面,北京有科研、人才、技術、市場等優勢,可以與周邊地域優勢互補,做到共同發展。
天津和山東的工業固廢等綜合利用都有較好的基礎。據介紹,山東2014年固廢綜合利用率達84%,回收再生資源占全國近10%;在天津,十二五以來主要工業固廢的綜合利用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并建成了再生能源企業為主的天津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園區,搭建了工業三廢、再生資源、城市垃圾等約50條產業鏈。
河北除擔負著承接北京企業的轉移任務,還可以發揮地緣優勢。河北省工信廳巡視員王福強介紹說,河北可以利用豐寧、灤平、興隆等地的物流平臺,利用承德等地的產業優勢,降低交通運輸等成本,推動產業的協同發展。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實施,為推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畢俊生說,北京工業企業逐步轉移,京津建材市場為周邊地區利用工業固體廢物生產建材提供了廣闊空間,周邊的再生資源加工利用企業則為北京產生的大量再生資源提供了利用途徑。
力爭實現年消納工業固廢4億噸
在行動計劃中,北京等6地為協同開發工業固廢和再生資源設立了到2017年的階段性目標,要求實現年消納工業固體廢物4億噸,加工利用再生資源2000萬噸,總產值達到2200億元。根據目標,6省區市制訂了到2017年前要完成的主要任務。
在綜合利用工業固體廢物方面,河北將改造和建設10個以上年產能100萬噸至500萬噸的廢石和尾礦提取砂石料項目,并依托龍頭企業,在承德、唐山等地建設尾礦和廢石預拌泵送混凝土和尾礦干混砂漿項目,促進產業結構跨區域深度調整。
多地還將推動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對接,在河北、山西、內蒙古、山東等地協同開發利用鋼渣、礦渣、煤矸石、粉煤灰和脫硫石膏。并在河北、山西、內蒙古等尾礦堆存集中地區建設10個尾礦多元素回收整體利用項目,建成5個新型鋼鐵冶金煙塵利用及多元化回收項目。
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方面,北京將選擇10個廢塑料等再生資源深加工利用項目,用3年時間向周邊地區轉移;天津重點依托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園,承接北京轉移項目并構建環京津冀再生資源加工利用產業鏈。
此外,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還將建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示范基地和園區,構建低碳循環產業鏈,推動成立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20個企業技術創新中心,提升區域創新能力。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協同綜合利用工業固廢和再生資源,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具體落實。工信部副部長毛偉明認為,該區域協同發展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有利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減緩資源環境約束、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4月6日,自然資源部地質礦產科學數據中心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全國地質資料館)正式成立。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對科學數據管理的要求,進一步加強和規范自然資源科學數據管理,促進開放共享,自然資......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以下簡稱生產力局)全新的“工業元宇宙科技館Celesphere”3月30日正式開幕,該館展出最新的工業元宇宙應用技術方案,包括榮獲多個國際科研獎項認可的技術,助力業界實踐智能制造,成......
我國是農藥生產和使用大國。農藥品種繁多,組成和結構復雜,農藥生產過程中污染物排放濃度高、種類多、危害大。有效防治農藥制造工業污染事關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和糧食安全。日前,生態環境部批準發布了國家生態環......
今天(19日)上午,代表著我國工業領域最高獎項的第七屆中國工業大獎在北京揭曉。有哪些項目獲獎,又有哪些突破創新?本次工業大獎共授予19家企業以及超深水大氣田“深海一號”工程、橡膠輪胎全產業鏈關鍵技術等......
記者近日從工信部獲悉:2022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突破40萬億元大關,占GDP比重達到33.2%;其中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7.7%,制造業規模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據介紹,我國擁有41個工業......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許多地區在推動本地優勢資源形成產業集聚方面積累了探索經驗,但從效果上看仍不足以有效支撐新舊動能轉化的進程。”日前,在接受《中國科......
本標準代替GBZ117—2015《工業X射線探傷放射防護要求》、GBZ132—2008《工業γ射線探傷放射防護標準》、GBZ175—2006《γ射線工業CT放射衛生防護標準》。與GBZ117—2015......
2022年,全國工業飼料產值、產量雙增長,產品結構調整加快,規模企業經營形勢總體平穩,飼料行業創新發展步伐加快。一、飼料工業總產值繼續增長全國飼料工業總產值13168.5億元,比上年增長7.6%;總營......
12月27日,中國科學院發布資源環境系列研究報告。報告顯示,2012年以來,中國在湖泊生態環境、濕地環境、山地與山區發展、西北干旱區水資源與生態環境、東部超大城市群生態環境方面建設成效顯著。該系列報告......
依據《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管理暫行辦法》(工信部科〔2014〕515號)有關規定,現將擬認定的2022年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名單予以公示。如對公示內容有異議,請在公示期內將意見反饋至工業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