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武漢植物園就“十二五”期間藥用植物研究的規劃工作召開了專題研討會。會議邀請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所長陳士林研究員和張本剛研究員、北京林業大學戴思蘭教授、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研究所陳凡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魏孝義研究員及原武漢植物園植物化學研究室主任屠治本研究員等6位專家。武漢植物園黨委書記、副主任羅志強,比較功能基因組學學科組長王瑛研究員,天然藥物生物合成學學科組組長章焰生研究員,科研處處長梁瓊以及相關科研人員參加了會議。
研討會包括“青蒿素類前體的生物合成”、“蘭科植物內生細菌的研究” 、“ 入侵藥用植物演化與次生代謝”、“淫羊藿次生代謝調控的分子機制”、“保健功能蔬菜的開發和綜合利用”、“野生枸杞資源的研究和利用”、“藥用植物分類研究——淫羊藿屬”、“藥用植物三葉木通的綜合開發利用”、“武漢植物園植物化學研究歷史、重要成果及建議”和“藥用植物黃酮類化合物的代謝調控、生物合成和綜合開發利用”等10個專題報告。屠治本研究員簡要回顧了武漢植物園植物化學研究的歷史,并簡介了取得的重要成果。王瑛研究員提出提十二五期間,武漢植物園的藥用植物研究將圍繞黃酮類化合物從以下四方面展開:①含有黃酮類化合物的重要藥用植物資源的收集和評價;②次生代謝的關鍵基因發掘;③次生代謝的調控和生物合成;④藥用植物的綜合開發利用。
到會專家認真聽取了科研人員的匯報,高度評價武漢植物園藥用植物研究所取得的成績,對下一階段藥用植物研究充滿了信心,表示愿與武漢植物園科研人員開展深入合作,共同解決藥用植物研究領域的重點科學問題。同時,建議武漢植物園的藥用植物研究主題應更明確,應注意過程研究與實用性的差異,同時應尋找地域性特色藥用植物以開展特色藥用植物研究。
本次研討會的順利召開促進了武漢植物園藥用植物研究的交流和討論,凝練了十二五期間武漢植物園藥用植物研究的重點科學問題,探討了多學科交叉的團隊合作模式,同時有力地推動了武漢植物園藥用植物的合作研究。
現場討論氣氛熱烈
王瑛研究員作報告
陳士林研究員作報告
近日,我國科學家在葉下珠科藥用植物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揭示了多次雜交與多倍化事件共同塑造了葉下珠科復雜的物種形成歷史。相關成果發表于《植物學雜志》(ThePlantJournal)。葉下珠科......
唐古特大黃的主要活性成分蒽醌類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炎和抗肝纖維化作用。同時,具有通便特性的蒽醌衍生物包括番瀉苷等,使其應用較廣。唐古特大黃主要分布于我國青海省、甘肅省和四川省。復雜的氣候條件可能導致次......
在紫外線(UV)下發出光亮的植物不再只是科幻電視劇和電影中的幻想。一種被稱為Toddaliaasiatica的蕓香科的一種藥用植物的根部已經被發現可以發出空靈的藍色光芒。ACS中央科學雜志的研究人員現......
11月19日,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學、新疆醫科大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第七屆可食和藥用植物資源及功能成分國際學術研討會以視頻方式舉行。會議以“一帶一路大健康產業發......
印楝(楝科)是一種典型的熱帶-亞熱帶多用途傳統藥用植物。近日,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相關研究人員在印楝潛在抗氧化活性的篩選研究中獲得新進展,為其應用提供了科學依據,有助于對其進行可持續開發與利用。相關成果發......
5月9日-10日,“第十一屆國際肉蓯蓉暨沙生藥用植物學術研討會”在肉蓯蓉主產地之一甘肅省武威市召開,本次研討會的主題是“做強肉蓯蓉健康產業,推動肉蓯蓉屬植物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弘揚中醫藥文化,促進西部經......
肯尼亞是東非沿海國家,赤道橫貫其中部,并與由北向南的東非大裂谷交匯,形成“東非十字架”。位于肯尼亞中部的肯尼亞山(MountKenya)是非洲第二高峰,海拔5199米。受到地理地勢、氣候、土質和人類活......
全球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上升,對公共衛生構成挑戰。手術、放療和化療是當前治療癌癥的三種主要方法。然而,這些方法會帶來副作用,且在臨床病例中療效不佳,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DNA拓撲異構酶(Topos)是D......
日前,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牽頭的“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華北平原小麥-玉米輪作區高效施肥技術研究與示范”經過5年的科學研究,已按期超額完成并通過驗收,該課題成果可使每畝農田......
建立在長春高新北區的囊體材料加工基地2008年開始,二氧化碳基聚氨酯研究在長春應化所啟動。經過5年時間探索,研究成果走向中試,并于今年開始工業放大。二氧化碳基聚氨酯研究的推進,只是十年間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