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的治沙PPP模式,有望在“十三五”期間落地“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
7月28日,在第五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上,國務院副總理汪洋表示,下一步將更加重視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在政府持續增加投入的同時,運用市場機制多渠道籌集資金,讓防沙、治沙者經濟上得到合理回報。
“在‘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下,如何將一帶一路綠色化是聯合國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聯合國正在和中國政府探索治沙PPP模式,一旦引入,規模將達數萬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張世鋼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聯合國已與中國政府和亞投行達成初步意向,在一帶一路綠色項目的引進和實施上加強合作。”
三方受益PPP治沙模式
從衛星云圖上看,在內蒙古巴彥淖爾與包頭之間,有一抹狹長的褐黃,這正是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
作為京津冀三大風沙源之一,二十多年來,庫布其沙漠的三分之一面積、6000多平方公里,已經披上綠意。在國際上,庫布其沙漠的治理戰果與治理模式已經赫赫有名,因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國際沙漠論壇落戶庫布其,每兩年舉辦一次。“庫布其模式成功的基礎在于引入了PPP合作模式。”張世鋼介紹,整個社區中,通過土地租賃、分享股權、發展旅游業、現代農業等方式,超過10萬的農民和牧民受益于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庫布其治沙的PPP合作模式,具體來講分為政府政策性支持、企業產業化拉動、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的“生態、產業、民生”共贏模式,因而在國際上普遍被稱為“庫布其模式”。“此次庫布其沙漠論壇本身就是一個PPP合作的項目。”億利資源集團一位負責人表示,“采用了政府機構、國際組織和民間組織聯合舉辦的模式。”
關于具體的治沙PPP模式,張世鋼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治沙是一個有機聯系在一起的系統工作,舉例來說,億利發展了光伏發電項目,光伏板降低了地面溫度,得以種植草業,用來固沙,發展畜禽業,牧民由此受益,而治沙土地又來源于流轉,而作為生態修復而言,政府又有資金投入,因此企業、政府、牧民三方受益”。
據了解,億利集團前身是庫布其沙漠東南緣的杭錦鹽場,從1988年開始治沙,在實踐中發展出了治沙產業鏈,最終形成如今的PPP模式:農業治沙,激勵群眾參與循環種養業;工業治沙,引導群眾將沙子變廢為寶,形成產業鏈;能源治沙,發展“發電+種樹+種草+養殖”的生態光伏產業,實現生態與能源良性互動。事實上,發展PPP模式治沙,盈利模式成為關鍵。
“一帶一路”將實現綠色化
治沙PPP模式,有望在“十三五”期間引入“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由于絲路沿途各國自然地理條件差異較大,特別是大部分國家地處內陸,干旱、土地荒漠化等問題比較突出。”聯合國前副秘書長沙祖康表示,“公開數據顯示中國18億畝耕地有三分之一遭受退化,同樣中東、中亞多個國家的生態問題也并不樂觀,都面臨著地下水位下降、草場植被退化、沼澤濕地萎縮、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困境。脆弱的生態環境是無法為絲路的開發提供良好生態保障的,因此,‘一帶一路’的建設首先就面臨著解決生態危機的重大難題,這條絲綢之路必須是綠色的。”
2011年中國第四次荒漠化、沙化土地監測數據顯示,中國西部地區沙化率中新疆達到64.53%、寧夏為43.94%、內蒙古為52.35%、甘肅為44.67%、青海為26.58%。我國荒漠化的土地面積173萬多平方公里,是國土面積的18%,其中80%分布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受影響的人口超過全國總人口的1/3。
沙化危機倒逼出一場治沙角力。“‘十三五’期間要堅持互利共贏,加強絲綢之路沿途荒漠化防治科技戰略合作。”科技部部長萬鋼在會上表示,“‘絲綢之路’沿線荒漠化防治科技合作潛力巨大,科技部將推進政府間、民間多種形式的科技交流與合作,實現沿線荒漠化防治‘優勢互補、互利共贏’。”“聯合國正在和中國政府探索治沙PPP模式,一旦引入,規模將達數萬億。”張世鋼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下,如何將一帶一路綠色化是聯合國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目前聯合國已與中國政府和亞投行達成初步意向,在一帶一路綠色項目的引進和實施上加強合作,如果環境治理不好,將會對一帶一路形成威脅,甚至是災難,因此必須做好充分準備來應對。”
6月20日,桃源雞產業發展研討會在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的六顆松生態園舉行。研討會前,來自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下稱亞熱帶生態所)、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古巴哈瓦那農業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
上世紀50年代,被譽為“治沙魔方”的麥草方格在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縣(今中衛市)被創造出來,確保了中國首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的暢通,并把沙漠向后逼退25公里。上世紀80年代,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將“沙坡頭......
11月17日,首屆地球系統數值模擬科學大會暨中國科學院地球系統模式CAS-ESM2.0開源發布會在京召開。會上,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發布了我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完整”地球系統模式CAS-ES......
人們日常吃的小米,又名谷子,是起源于我國黃河流域最早被馴化和栽培的作物之一,也是我國干旱貧瘠地區的重要糧食作物。豐收的谷子。中國農科院供圖數十年來,通過育種家的不懈努力,谷子產量逐漸提高,但和水稻、小......
5月初,位于騰格里沙漠東南邊緣的寧夏中衛市,上半年3萬畝的治沙任務提前一個月就完成了。“得益于國家加大投入保障和治沙技術升級迭代,近年來治沙進度不斷加快,全市168萬畝沙漠已治理了90%。”中衛市西郊......
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是支撐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中之重。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作出部署,提出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
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編制的《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年)》經國務院審批同意,已于近日正式印發實施。《規劃》全面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防沙治沙成效,客觀分析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2019年7月27日,第七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庫布其沙漠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向論壇致賀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出席論壇開幕式,宣讀習近平主席致論壇的賀信并發表主旨演講。聯合國秘書......
這是一支沙漠“增綠隊”30年的奮斗故事。曾經,這里黃沙肆虐,沙塵暴鋪天蓋地涌向北京,被稱為首都“頭上的一盆沙”。如今,這里綠意濃濃,當地百姓也因生態增加了收入。這片沙海,是庫布其沙漠;這支“增綠隊”,......
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的庫布其沙漠是我國第七大沙漠,橫穿杭錦旗、達拉特旗和準格爾旗的部分地區,是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面對嚴峻的荒漠化和沙化現實,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