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5-12-11 13:22 原文鏈接: 低碳認證認可技術研究填補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空白

      近日,記者從國家認監委獲悉,《國際背景下我國重點行業碳排放核查及低碳產品認證認可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以下簡稱“碳二期”項目)預計于2016年完成。通過該項目研究,將建立我國重點行業碳排放和碳減排核查技術體系,推動低碳產品認證制度的實施,從而促進相關行業和企業在能源構成、工藝技術、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加強管理,采用先進適用的技術,有效減少重點行業碳排放量,促進行業節能減排技術水平提升,同時為國家實行碳排放量整體控制等政策提供技術支撐,進一步發揮認證認可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基礎保障作用。

       2014年9月,質檢總局、國家認監委組織實施“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碳二期”項目。該項目著眼于進一步發揮認證認可對國家低碳經濟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性支撐作用,圍繞我國碳排放領域的規劃目標和政策需求,聚焦于電力、鋼鐵、建材、化工和水上運輸5個重點行業,重點攻克國際行業減排MRV制度及方法學的分析和評價技術、企業碳排放核查方法學及核查技術、基于企業核查的行業抽樣及統計分析技術等一批關鍵技術,構建基于國際背景的國內行業碳排放核查技術體系,制定碳排放核查相關標準、規范和實施指南。同時,以建筑陶瓷、輪胎、熱軋鋼帶、板材、紡織品等5類產品低碳認證技術規范、標準和實施規則研制為切入點,分析研究生命周期評價理論在我國低碳產品認證中的適用原則,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低碳產品認證技術規范、認證規則和認可規則,同時圍繞提升我國低碳產品認證的國際采信度,構建既與國際接軌、又符合國情特點的低碳產品認證認可技術支撐體系。

       此前,國家認監委已經會同幾個相關部門開展了建立低碳認證制度等研究項目。

       2010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認監委聯合啟動“十一五”“應對氣候變化專項”《我國低碳認證制度建立研究》項目。該課題旨在通過國際低碳認證制度對比研究,從我國國情和發展現狀出發,分析我國低碳認證政策和技術需求,研究并建立我國低碳認證制度框架體系,并通過試點逐步加以完善,為制定我國低碳認證管理制度提供依據。盡快建立中國特色的低碳認證制度,進而積極影響低碳領域“國際規則”的制定,有利于維護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國家利益;有利于科學制定和落實我國的碳排放指標,促進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2013年,該項目順利通過驗收。項目研究成果為我國建立低碳產品認證制度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

       2011年7月,質檢總局、國家認監委組織實施的“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碳排放和碳減排認證認可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正式啟動。該課題以構建既與國際接軌又符合我國國情的碳排放和碳減排認證認可制度為目標,研究制定碳排放和碳減排評價機構的認可要求,針對組織、項目、產品、技術等不同層面,研究碳排放和碳減排評價的通用要求及評價技術;研究碳減排技術評價基準線界定、企業碳排放核查、建筑節能項目碳排放評價、產品碳足跡評價中的數據質量保證等關鍵技術,建立碳排放和碳減排評價技術體系。項目共設6個課題,從認證評價、能力認可、基礎工具3個角度開展認證認可技術研究,并結合我國行業產業的特點,形成碳排放和碳減排認證認可評價技術體系,為建立既與國際接軌又適合我國國情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碳排放和碳減排認證認可制度奠定技術基礎。2014年5月,該項目順利通過科技部組織的驗收。項目共研制《工業企業碳排放核查通用規范及指南》等國家標準草案18項,行業標準1項,國際標準提案1項,《溫室氣體審定和核查機構要求》等碳排放和碳減排認證認可技術規范文件30份,開發碳排放評價基礎數據庫1個,典型行業碳排放評價數據庫3個,申請國家ZL3項,獲得軟件著作權4項,完成專著8部,建立了涉及電力、電子、紡織、機械、建筑、建材、水泥、汽車、印刷、造紙等行業的碳排放和碳減排研發示范基地23家。相關科研成果支撐了《低碳產品認證管理暫行辦法》、《低碳產品認證目錄(第一批)》、《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第三方審定/核證指南》等政策制定,《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已在6省1市碳交易市場試點。自2013年”6+1”試點碳排放權交易開展以來,參與試點碳交易的試點地區如北京、天津、上海、深圳、重慶、廣東和湖北等省、市共委托了84家核查機構開展了全部控排企業的碳排放核查工作。試點省市共納入控排企業1919家,配額分配總量達到12億噸二氧化碳。

    相關文章

    陸地植被動態反饋加強了全新世快速氣候變化事件

    全新世作為典型間冰期,總體上表現為一個氣候相對溫暖穩定的時期,但卻不斷被一系列快速(或極端)氣候變化事件打斷,威脅人類生存環境。全新世累計至少發生了10次快速氣候變化(RCC)事件。然而,關于全新世R......

    陸地植被動態反饋加強了全新世快速氣候變化事件

    全新世作為典型間冰期,總體上表現為一個氣候相對溫暖穩定的時期,但卻不斷被一系列快速(或極端)氣候變化事件打斷,威脅人類生存環境。全新世累計至少發生了10次快速氣候變化(RCC)事件。然而,關于全新世R......

    多年拉尼娜與氣候變化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賈凡副研究員聯合中國、澳大利亞和美國的學者,在熱帶海氣相互作用與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發現全球變暖將導致多年拉尼娜事件的發生頻率增加。相關研究成果以《全球變暖下更......

    極端天氣頻繁襲來,氣候變化是“罪魁禍首”嗎?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孫劭:溫度每上升1℃,大氣中的飽和水汽大約增加7%,致使極端降水事件的發生頻次、強度和影響范圍明顯增加。全球變暖還會影響大氣環流模式,導致氣候系統發生復雜變化,進一步增加極端......

    中國碳衛星可觀測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及凈碳通量

    過去十年,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以平均每年6‰增速持續升高,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未得到有效控制。這是中國科學院昨天在京發布的《全球人為源碳排放與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簡稱《全球碳排放與碳收支......

    《全球碳排放與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發布

    7月26日,全球碳盤點衛星遙感研討會在北京召開,發布由中國科學院組織編寫的《全球人為源碳排放與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簡稱《全球碳排放與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報告利用衛星遙感技術評......

    中國—南非首期氣候變化培訓班正式開班了!

    7月24日,中國—南非首期氣候變化線上培訓班開班式成功舉行。中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南非森林、漁業與環境部副部長瑪吉·索蒂尤,中國駐南非大使陳曉東等在開班式上視頻致辭。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中國......

    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2.37億噸

    7月12日,時值第11個“全國低碳日”,由生態環境部和陜西省政府主辦的“全國低碳日”主場活動在西安舉辦。活動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郭芳表示,我國建立起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規模最大的碳市場,截至2023年......

    重視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的影響

    近期,受厄爾尼諾現象帶來的極端氣候影響,世界主要水稻生產國生產受到影響,全球大米價格持續攀升,達到11年來歷史高點,國內稻谷價格也呈現同步上升趨勢。我國是世界重要的水稻生產和消費大國,厄爾尼諾現象會不......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3》發布

    7月8日,在2023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應對”主題論壇上,中國氣象局發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3)》(以下簡稱“藍皮書”),從大氣圈、水圈、冰凍圈、生物圈和氣候變化驅動因子......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