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3-07-26 17:13 原文鏈接: 《全球碳排放與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發布

      7月26日,全球碳盤點衛星遙感研討會在北京召開,發布由中國科學院組織編寫的《全球人為源碳排放與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簡稱《全球碳排放與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報告利用衛星遙感技術評估了全球和主要國別的人為源碳排放與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情況,在證實了當前主流科學認知的同時,取得了系列新的發現,為中國應對氣候談判與碳盤點、服務碳中和評估提供了重要科學數據。

      全球碳盤點衛星遙感研討會現場

      大氣溫室氣體持續升高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已成為全球性環境問題,積極應對刻不容緩。而實現“雙碳”目標,精準的全球碳盤點,即計算每一項碳排放和碳吸收的貢獻是其先決條件。其中,衛星遙感正在成為新一代、國際認可的全球碳盤點方法,可定量監測人類活動或生態系統與大氣間二氧化碳的交換情況。

      報告由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空天院)牽頭,南京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等國內相關優勢單位和骨干力量共同開展,針對全球碳計劃評估中碳收支不確定性最大的化石燃料與工業碳排放、土地利用碳排放、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共三個分量,部署了11個相關專題。

      報告顯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并未得到有效控制,過去10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以平均每年增長約千分之六的速度持續升高,即便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趨勢仍未顯著降低。過去40年,全球森林的加速損毀趨勢并沒有得到遏制,森林面積持續減少,全球土地利用變化平均每年產生約32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僅次于化石燃料碳排放的第二大排放源。其中,中國實施了大規模植樹造林生態工程,中國土地利用變化為凈碳匯效應、每年固定了近4億噸二氧化碳,有效降低了全球土地利用碳排放。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碳吸收能力持續增強,基于衛星的同化反演結果表明,過去10年全球陸地生態系統平均每年吸收了137億噸二氧化碳,其中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每年吸收了13億噸二氧化碳,約占全球十分之一。全球陸地土壤有機碳儲量也呈逐漸增加趨勢,過去40年全球土壤每年吸收了約13億噸二氧化碳,其中中國實施了大規模保護性耕作和生態管理舉措,中國土壤固碳速率最高、約占全球四分之一。

      報告還顯示,中國碳衛星不僅可以實現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高精度觀測,還可以同化反演全球和主要國別的凈碳通量,即陸地與大氣之間的二氧化碳凈交換量。當國別或全球尺度的凈碳通量等于或小于零時,就達到了國家或全球碳中和目標。經過中國碳衛星同化優化計算的全球凈碳通量估算偏差大幅縮小,將年凈碳通量估算偏差從43億噸二氧化碳降低到4.7億噸。

      中國科學院院士、空天院院長吳一戎指出,衛星遙感具有客觀、連續、穩定、大范圍、重復觀測的優點,是全球碳循環高精度、精細分辨率監測不可或缺的技術手段,能夠在全球碳盤點發揮重要作用,對于維護我國開展碳核查意義重大。全球已有多個國家和組織正在大力發展溫室氣體排放的監測核查支持能力,發展我國自主的全球碳盤點衛星遙感能力也刻不容緩。

      “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支持下,我國將于2025年發射下一代碳衛星,可以更高精度、更高效率地監測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將進一步提高我國國產衛星在大氣溫室氣體濃度、人為源碳排放、陸地生態系統碳匯等方面的監測能力,為全球碳盤點和國家“雙碳”戰略目標提供中國自主的科學數據”。吳一戎說。

      報告編寫骨干、空天院研究員劉良云介紹,本次評估工作綜合利用了衛星遙感、大數據、碳同化等先進技術和方法,監測了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時空變化,量化了人類活動和自然生態系統對大氣二氧化碳增量的貢獻,并發布了高精度、高分辨率的人為源碳排放和生態系統碳收支科學數據。他表示,空天院等國內優勢科研單位未來將繼續加強全球碳盤點的監測核查支撐能力建設,并更好發揮國產衛星觀測數據的作用,尤其是發展中國自主的大氣溫室氣體監測能力和碳盤點衛星遙感新方法,進一步降低全球和國別尺度碳收支估算的不確定性,為我國“雙碳”目標實現提供持續的科學數據支撐。


    相關文章

    比爾·蓋茨:清潔能源革命已經到來,現需要大力投資

    “清潔能源革命已經到來。”6月25日,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Gates)在官方博客“蓋茨筆記”中表示,面對制造業、電力、農業、運輸業和建筑業的溫室氣體排放,一系列氣候技術已經經過驗證并準備......

    《消費端碳排放研究報告(2024)》發布

    5月2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消費端碳排放研究報告(2024)》(以下簡稱《研究報告》),該研究報告由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牽頭,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和清華大學等單位共同編撰。《研......

    專家呼吁: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全球碳排放核算體系

    中國科學院5月29日在上海發布的《消費端碳排放研究報告(2024)》顯示,主要發達國家消費端碳排放普遍高于生產端碳排放,主要發展中國家則相反。專家呼吁,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全球碳排放核算體系。“基于消費......

    中國科學院發布《消費端碳排放研究報告》

    全球減碳目標的共同實現,最終要靠各國攜手共進。評估不同消費主體所引發的碳排放動態,更有利于明晰生產者與消費者碳排放責任歸屬,更好地踐行公平正義。5月2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消費端碳排放研究報告(202......

    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即將迎來首次大幅度擴容升級

    國新辦舉行的政策吹風會上發表最新內容,目前,生態環境部已組織開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擴圍專項研究,對重點行業的碳排放配額分配方法、核算報告方法、核算要求指南、擴圍實施路徑等開展了專題研究評估論證,相關......

    中關村材料試驗技術聯盟/FC95團體標準立項評估會順利召開

    2024年2月2日,中國材料與試驗團體標準委員會碳排放標準化領域委員會標準立項評估會在線上召開,會議對3項團體標準進行了立項評估。會議由CSTM/FC95副秘書長韓曉莉主持,來自中關村材料試驗技術聯盟......

    拖網捕撈是全球碳排放主要來源

    海底拖網捕撈每年向大氣中釋放約3.4億噸二氧化碳。這相當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近1%,迄今卻一直被忽視。這是首個對相關碳排放進行評估的研究,于1月18日發表在《海洋科學前沿》上。拖網捕撈是指漁船拖著......

    3.4億噸二氧化碳|被忽略的碳排放大戶——拖網捕撈

    海底拖網捕撈每年向大氣中釋放約3.4億噸二氧化碳。這相當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近1%,迄今卻一直被忽視。這是首個對相關碳排放進行評估的研究,于1月18日發表在《海洋科學前沿》上。拖網捕撈是指漁船拖著......

    碳減排率可達80%以上!該生產商生物柴油大突破

    海新能科近期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顯示,公司二代生物柴油產品種類主要有高凝生物柴油、低凝生物柴油、生物石腦油等,并儲備了生物航煤生產技術。二代生物柴油為烴基生物柴油,不同于一代酯基生物柴油。公司生產的二......

    新能源汽車和碳排放如何雙管齊下?

    打磨了好幾年,法規性質的關于碳市場建設的頂層設計文件《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于1月5日通過國務院常務會議的審議。前一天,也就是1月4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工信部......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