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科技部、財政部共同下發的《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提出,將建立統一的科技資助平臺,改變科研經費多頭管理、“九龍治水”的局面。相關細則正在進一步制定中。我國科研資助體系中多頭投入、科技資源“碎片化”是一個比較有共識的問題。那么,這個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又該如何解決?本期,我們邀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專家,談談他們的想法。
A 科研資助體系的頑疾:
多頭投入、科技資源“碎片化”
我國現行科研體制,主要是改革開放以來逐步形成的,目前暴露出一些問題。其中,多頭投入、科技資源“碎片化”是一個有較多共識的問題。多個部門共同資助同一熱點方向研究項目的現象較為普遍,一份研究成果,標注多至十幾個資助項目的事例也偶有發生。從中央到地方,各相關部門分別投入科研經費,設置各自的科研項目和計劃,不同科研計劃之間缺乏統籌設計、通盤考慮,很難把科學目標與國家的戰略意圖準確銜接;科研人員在構思研究工作時,被各類項目設置的諸多方向牽動,容易進入“亂戰”的局面;多頭投入還造成了相似研究工作的重復立項投資,不但降低了研究經費使用效率,而且使科研人員從事大量簡單重復勞動,降低了產生創新性研究工作的可能性。更需關注的是,多方介入科研項目管理,增加了項目管理的環節,擠占了科學家的時間,降低了科學家研究工作的效率。
但是過度集中的項目管理,又可能會帶來另外一些問題:如對不同類型研究工作的項目立項的同質化,導致一些科學家難于找到適合自己研究工作特點的資助渠道,因此獲得資助的機會減少,造成開展科研活動機會的減少等。
其實,科研資助體系的問題,即使是科學技術比較發達、政府資助長期運行的歐美國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美國科學家曾在《自然》雜志上撰文,批評政府科研資助體系,抱怨科學家處境困難,因為過多地撰寫項目申請而缺少做研究的時間。
各國都在針對各自不同的情況和問題,探索改進科研資助體系的方法。我們認為,必須規劃設計得當,不同管理部門的科研經費投入各有側重,針對不同的研究類型,互相配合,才能構建出更合理的資助體系,更好地支持以科學家為主體的科研創新活動。
B 問題產生的根源:
計劃與經費脫節,考評機制不合理等
想要解決我國科研資助產生多頭投入、管理“碎片化”的局面,首先應該探討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分析目前科研現狀可以發現,這并非是政府資助機構單方面造成的,迫切尋求資助的科研人員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科研人員群體爭取資助的強烈需求,對資助項目的重疊設置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是因為我國科研單位管理和科技評估規則的導向偏差,科研人員不得不期望一項工作能有多頭資助,盡管這帶來了許多額外的工作負擔:多頭寫申請書、多頭匯報、應對多頭檢查,擠占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使人疲于應對。最終形成了一個矛盾局面:科研人員一面抱怨多頭資助帶來的繁雜管理事務,一面卻還需要盡力爭取任何可能的資助機會。
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困擾科研人員的這種矛盾心態的根源。
其一,科研項目管理中,研究計劃與經費預算脫節,使得同一項研究工作需要多個來源的經費來立項支持。一些資助機構所設置的研究項目,管理工作不夠細致合理,致使在審批項目的設計和資助方案時,缺乏真正的專業評估,難以客觀地審定實現所列出的研究內容究竟需要多少經費。而且,在我國的總體財政體制內,對于科研經費中的人員費、設備購置費和維護費等,是否屬于正常的科研支出,仍存在不同看法。于是,從科研人員申請項目的角度考慮,為了能獲得更多的資助機會,往往會為項目申請制定一個引人注目卻過于龐大的研究計劃;而按照資助機構的工作程序,經過層層評審和協調后,基于一個完整的研究構想而提出的項目申請,常常因限于資助機構的總體預算,只能得到很少的經費支持。最終導致的局面就是:獲得研究項目資助的科研人員,仍需不斷努力,從更多資助機構爭取額外資助,湊夠經費來完成原定的科研任務或實現自己的學術構想。
其二,從科研人員的處境看,在許多科研單位,科研項目與科研人員的待遇密切掛鉤,迫使科研人員不顧自己的工作精力是否允許,盡量多爭取項目。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開始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的體制改革中,科研人員職稱評聘和崗位績效津貼計算時,不同程度地考慮了他們負責項目的數量(項目數和經費額度)和檔次(國家級或省部級等)。科研機構的這些考核評估措施,本意是為了防止“養懶人”、優勝劣汰和提高優秀人才待遇而設計的,其中暗含兩個概念,即:科研人員獲得經費的額度(“貨幣工作量”),與其實際完成的科研工作量相關;所獲得的項目數和項目級別,與其學術水平和能力相關。這種概念還體現在,對科研單位的整體評估時,需要進行總項目數和總經費數的“比拼”。因此,不但科研人員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待遇而不斷努力爭取更多、更高“層次”項目的支持,各科研機構為保障部門和單位利益,也會積極鼓勵科學家這樣做。
C 解決的關鍵:
圍繞科學家設置
政府科研資助改革的重點應放在兩方面,即管理項目資助工作的政府部門和管理科研人員的各研究機構。既要管理好“錢”,又要管理好“人”。
我們認為,科研資助機制改革的核心,最終可以歸結為:如何使科研人員提高創新研究的效率。科研人員是科技創新活動的主體,合理的科研體制,應該圍繞如何激勵、促進和服務于科學家的創新活動來設置。我國科學事業能否順利發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能否順利實施,關鍵在于構建有規模、有素質的科研隊伍,并能使之高效工作。
資助機構的科研項目管理,一方面,應盡量由比較相近專業的同行來進行評審,務必使科學家獲得的資助項目工作內容與資助經費匹配。如果過度使用行政手段干預具體科研項目的審批,或是僅由一些廣義上的專家委員會提供咨詢意見,甚至是簡單地請財務審計人員進行預算審查,會使最終形成的科研項目資助方案缺乏科學性。另一方面,僅從國家管理層面上整合資助體系,減少重復資助,只解決了問題的一個側面。如果項目設計方案工作量與資助經費量之間的銜接問題不能很好地解決,仍會使科研項目在實際工作量和資助經費上的矛盾無法協調,將會造成科研項目申請競爭更趨激烈,給項目評審工作帶來嚴重壓力,甚至扭曲項目評審工作。
對科研院所的管理來說,應充分認識到科學研究是一種榮譽性很強的工作,重要的驅動力之一是科學家自身的科學興趣,以及同行對其學術貢獻的認可。在績效評估中過多地考慮承擔項目數和經費數,會迫使科研人員在研究工作之外耗費大量精力去爭取額外的項目。畢竟,科學家從事的是腦力勞動,其工作量或科研成就,并非投入經費的多少所能直接預期。許多事例表明,一些重要的科學進展或學術貢獻,并不是由投入經費巨大的項目或是多個項目資助下完成,而是由科學家在小規模資助下自由探索產生。過多的針對科學家個人或科研機制承擔項目的評價指標,強化了經濟利益,卻沖淡了科學研究本身的意義。
總之,在國家的科研體制改革中,需要從政府部門的資助管理體系與科研院所的績效評估政策雙管齊下,兼顧考慮提高經費使用效率和保障科研工作效率兩方面因素,為科研人員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科技創新的主體是科研人才,無論是科研規劃還是資助管理,都應當以人為本,多從科研人員的處境出發考慮,為科研人員提供最好的服務和支持,讓他們能夠潛心開展科學研究。在今后的科技資助體系改革設計中,應緊密圍繞科學家群體,對科學家的工作環境和現狀進行全面和深入的調查與分析。這樣,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國家科學技術發展,使科研事業能夠最大程度回報社會。(作者單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五類科技計劃: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技術創新引導專項(基金)
基地和人才專項
當下,人們生活在一個物資豐富的世界,各種刺激多巴胺分泌的物質充斥著人類的生活。除了糖、薯片、酒精、咖啡等容易讓人成癮的物質,20年前,一種全新的“電子設備成癮癥”出現了:社交軟件、網絡購物、短視頻。這......
由科技部、財政部共同下發的《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提出,將建立統一的科技資助平臺,改變科研經費多頭管理、“九龍治水”的局面。相關細則正在進一步制定中。我國科研資助體系......
由科技部、財政部共同下發的《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提出,將建立統一的科技資助平臺,改變科研經費多頭管理、“九龍治水”的局面。相關細則正在進一步制定中。我國科研資助體系......
由科技部、財政部共同下發的《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提出,將建立統一的科技資助平臺,改變科研經費多頭管理、“九龍治水”的局面。相關細則正在進一步制定中。我國科研資助體系......
以微生物為研究的“鑰匙”,解開地球生物群落的秘密,全球科學家必須打破研究“碎片化”的現狀。日前出版的《自然》雜志的評論欄目,刊登了一篇由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學特聘教授、上海系統生物醫學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