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5年11月21日,幾內亞、塞拉利昂或利比里亞再未出現1例埃博拉新疫情病例。如果新的感染病例不再出現,那么全世界將在1月14日宣布,持續了兩年的埃博拉疫情最終停止,此次疫病造成28600多人感染,11300多人死亡。
此次勝利還意味著史無前例的埃博拉研究也將宣告終結。此次的災難悲劇同時也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遇:此前從未有一種疾病能夠感染足夠多的患者,從而可以讓研究人員在現實世界的背景中檢驗埃博拉藥物和疫苗。由于疫情在2014年年中最為猖獗,研究人員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調動了大量研究項目。
然而,這些研究的收成卻差強人意。到目前為止,這些研究最為成功的是默克公司研制的一種疫苗,而其他的研究由于各種原因終究寥落無聲。
1.Brincidofovir:不了了之的實驗
2015年1月30日,美國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Chimerix生物技術公司終止了在埃博拉患者中展開的關于藥物brincidofovir的臨床實驗。該藥物模擬了DNA結構單元,在試管實驗中可積極抵抗多種病毒,在臨床研究中可用于治療巨細胞病毒和腺病毒感染。這項埃博拉研究在2015年1月由該公司研究人員和無國界醫生組織(MSF)在利比里亞首都蒙羅維亞發起,在登記了4名患者之后就不了了之。
宣布結束的消息讓參加該實驗的科學家猝不及防。“新聞媒體甚至比我知道得還要早。”利比里亞研究員Stephen Kennedy說。該項目首席科學家、英國牛津大學教授Peter Horby說,Chimerix公司從未向他解釋過撤銷實驗的原因,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該公司只是簡單地宣布,利比里亞新感染病例已經“顯著下降”。
不管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這樣的結果讓人沮喪。”Horby說,“在當時極為棘手的情況下,我們和MSF在其中投入了大量的資源、時間、心血,如果沒有恰當的原因就這樣停止說不過去。”因為僅注冊了幾個人,實驗結果“無法解釋”,Horby說。盡管如此,他仍然希望能夠發表一篇相關論文。
2.TKM-Ebola:難以發表的實驗
在2014年埃博拉病毒最猖獗時期,世界衛生組織(WHO)把日內瓦、瑞典的專家召集在一起,重新檢查無數種潛在的治療方案,幫助分辨一些具有前途的治療方法。專家組認為,在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猴子實驗中進行的干預具有潛力,其中涉及一種叫作TKM-Ebola的藥物。該藥由加拿大溫哥華Tekmira制藥公司生產,可以干擾埃博拉病毒的核糖核酸。
但是該公司的藥物劑量卻極為稀少,正式的臨床試驗起步也很慢。一些研究人員也不贊成該藥物的研究方法,因為2015年3月11日發起之后,該研究缺少隨機控制實驗設計。但是英國牛津大學帶領該研究的科學家Peter Horby及其資助機構惠康基金會均對它寄予了厚望,認為它至少能夠讓人們了解具有潛力的猴子實驗是否可以應用于臨床。
然而,去年6月19日,該研究卻突然被踩了急剎車。Tekmira公司在新聞發布會上并未詳細透露具體原因,僅表示該研究已經“在統計數據身上抵達了預定義的終點”,而“繼續招募患者也于事無補,不能證實整體療效”。
據了解,相關結論是基于對第一批14名患者的中期分析。不僅如此,讓Horby沮喪的是,由于實驗結果是負面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拒絕刊登描述該實驗結果的論文。
3.Favipiravir:站不穩腳的大實驗
埃博拉病毒研究進行的最大試驗是一種叫作favipiravir的抗流感藥物。該試驗注冊了200多人,但就在實驗結果即將發表之前卻結束了。到目前為止,該研究仍不能回答一個關鍵的問題:它到底有作用嗎?
Favipiravir由日本富士膠片公司研發,能夠抑制一種關鍵的病毒酶RNA聚合酶,在試管和小鼠實驗中顯示出抗埃博拉病毒活性。在疫情暴發早期,在所有候選藥物中,它具有獨特優勢:不僅藥物劑量豐富,而且在I期臨床試驗中表現出安全性。
然而,很多研究人員對此卻并不認可。因為參與該實驗的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所(INSERM)團隊并未采用隨機對照試驗(RCT),而是向所有符合條件的患者直接提供藥物;其實驗結果隨后與實驗開始之前感染埃博拉的患者相比較。其問題在于,該病致死率與對患者的照料息息相關,它會隨著時間以及各治療中心的情況存在很大變化。從而讓對照結果變得比較“詭異”,難以站得住腳。
4.Interferon:鮮少認可的實驗
當埃博拉疫情在2014年夏天肆虐到超出控制的時候,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免疫學家Eleanor Fish認為,她或者擁有挽救患者生命的方法。因為當時沒有任何可行的治療方法,Fish表示,可以試用她和一些抗病毒生化學家研究的藥物Interferon。
Fish向WHO提供了一項研究成果,指出interferon-α——由一種腺病毒和抗病毒雞尾酒相結合的藥物——在干擾患埃博拉的猴子中具有顯著療效。但是其他研究人員則認為,單靠interferon無濟于事。
考慮到當時候選藥物極其缺乏,Fish推動了interferon-β相關實驗。她表示,該方法在體外實驗中具有阻止埃博拉病毒復制的功效。然而,直到2015年3月,相關試驗才被幾內亞政府批準。最終僅有9名患者參與該項研究,他們均接受了interferon-β,最終結果將分年齡段和那些未經治療的21名患者進行對比。考慮到這項研究的設計和規模,“我認為它不會出現什么有價值的結果。”WHO的Marie-Paule Kieny說。
5.ZMapp:最終失敗的領先實驗
ZMapp是一種由3種人工合成的埃博拉抗體構成的混合藥物,自從Kent Brantly和Nancy Writebol兩位科學家接手該任務后,科學家和媒體對其青睞有加。CNN對其描述是,挽救生命的“秘藥”。相關報道稱,一名感染病毒的醫生Sanjay Gupta瀕臨死亡,然而注射過ZMapp“20分鐘到1小時”后,他的癥狀得到逆轉。然而,從個案到整體數據統計來看,該藥物的療效卻很難驗證。
ZMapp在猴子實驗中表現良好,甚至拯救了感染埃博拉病毒晚期的猴子的生命。科學家在2014年8月發表于《自然》雜志的一項報告中稱,給感染埃博拉病毒5天的猴子服用該藥物后,它們存活下來了。但是這種由加州圣迭戈Mapp制藥公司研發的藥物在2015年2月中旬極為短缺,只有9人接受了該藥物治療,而且一些患者并未因此存活下來,表明這種藥物仍然有局限性。
而且,隨著埃博拉新感染病例的日益減少,最終僅有70人接受該藥物。因此,到目前為止,這種從一開始領跑的藥物究竟療效如何,至今仍未可知。
6.感染者的血液:命運如何尚不知曉
埃博拉感染幸存者的血液中藏著強有力的武器:征服了入侵微生物的抗體。從原則上說,注射感染者的血液可以成為新感染者的救命藥。但是在塞拉利昂進行的一項早期實驗至今尚未發表,無人知道相關數據最終結果如何。
WHO在埃博拉疫情早期就在推動基于血液的研究。這項研究有兩種實驗方法,其一是全血,其二是用血漿。后者需要去除細胞,因此在技術上更具挑戰性,因為它需要血漿置換機分離血漿和細胞。
塞拉利昂大學血液學家Sahr Gevao決定在疫病初期嘗試其中更為簡單的一種方法。然而,這項全血研究并未發表。一些新報告顯示,其研究結果是成功的,但是科學家警告稱,并不清楚研究人員如何選擇了參試者,而且對他們的照料方式是否存在不同。
7.血漿研究:撲朔迷離的研究結論
塞拉利昂的全血研究在2014年年末就已結束,Gevao隨后和英國利物浦大學其他合作者開展了血漿研究。這種方法不僅可以分離出血液中的抗體,而且可以把血紅細胞重新輸入采血者體內,使其不至于失血過多。另外,血漿注射花費的時間更少,而且冷凍的血漿可以持續使用一年甚至更長時間。但是其療效究竟如何,最終卻石沉大海,了無音訊。
這項昂貴的研究由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和其他捐助者共同贊助,分離出的血漿被送到3個埃博拉感染國進行臨床試驗。但是其中兩個國家最終并未開展相關實驗,利比里亞的實驗在2015年12月開始,研究人員僅接收了6名患者,該國的疫情就已結束。
最終,該研究結果難以解釋,并不是因為患者人數稀少,而是因為實驗設計問題。
8.疫苗:至今為止唯一成功研究
史無前例的抵抗埃博拉藥物和疫苗研發戰役一直吃力不討好,最終這一局勢得到扭轉。由加拿大公共衛生機構研究的埃博拉疫苗據說可以在猴子中發揮作用,并在疫情最高峰時被默克制藥公司收購,今年在WHO帶領的幾內亞臨床實驗中獲得成功。
臨床試驗在埃博拉疫情開始消退時啟動,對這種疫苗(一種含有埃博拉病毒表面蛋白的無害牲畜病毒)進行不尋常的鏈條式疫苗接種策略,使檢測其效果的幾率最大化。最終這場“賭博”取得了成功:去年7月31日在線發表于《柳葉刀》的一項論文表明,默克公司的疫苗抗病毒成功率達到75%~100%。另一項由英國制藥公司葛蘭素史克研究的候選疫苗經過傳統檢測后最終沒能發揮效用。
歐洲藥品管理局等單位仍然需要更多數據才會批準這種疫苗。但是每過數年埃博拉病毒就會卷土重來,即便未經正式批準,該療法在下一次疫情中可能也會作為實驗依據。它們將有助于阻止西非悲劇再次重演。
同學們都在知名期刊發表了論文,自己的研究卻毫無進展;無論實驗如何調整,都像在原地踏步;離提交博士論文進度報告只剩1個月,但連續開展了近1年的實驗卻宣告失敗……接連的失敗,讓ShreyaPramanik......
同學們都在知名期刊發表了論文,自己的研究卻毫無進展;無論實驗如何調整,都像在原地踏步;離提交博士論文進度報告只剩1個月,但連續開展了近1年的實驗卻宣告失敗……接連的失敗,讓ShreyaPramanik......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杜靈杰團隊利用極端條件下的偏振光散射技術,在砷化鎵量子阱中對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集體激發進行了測量,進而在全球首次觀察到引力子激發(引力子模)——引力子在凝聚態物質中的新奇準粒子。3......
分析儀器是一種用來測量、分析和監測物質性質和組成的工具。它們通常由硬件設備和軟件程序組成,可以用來檢測和分析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學參數。常見的分析儀器包括光譜儀、質譜儀、色譜儀、電化學分析儀、生物分析......
近日鐘南山團隊發布的一項國際多中心研究表明,連花清瘟膠囊對輕至中度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的癥狀恢復顯示出顯著效果。該研究在中國、泰國、菲律賓和越南的17個研究點進行,共納入410名接受連花清......
10月28日,石家莊以嶺健康城舉行了一場重要的啟動會——絡病理論創新轉化全國重點實驗室啟動會暨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此次會議標志著絡病理論創新轉化全國重點實驗室的正式啟動,并宣布中國工程院院士吳......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2023年10月26日11時14分,搭載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七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10分鐘后,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
9月12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施一、齊建勛、高福院士團隊,在《自然》(Nature)上,發表了題為MolecularmechanismofdenovoreplicationbytheEbolavi......
7月22日晚間,航天英雄、中國首飛航天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楊利偉,英雄航天員、神舟十三號航天員葉光富,400余名北京市中小學生代表和科技工作者代表齊聚中國科技館,共同參加由中國科技館聯合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