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來,發現引力波的熱度還在持續,除了對成果本身的關注和討論,清華大學研究團隊的參與也使得中國科學家參與國際高水平科研合作的話題成為科技界與教育界關注的焦點。
在此次合作中,清華大學團隊有何收獲?我們如何更好地參與到重大科技項目的國際合作中?從參與者到主導者,我們還要邁過哪些坎兒?
重大科學發現往往需要跨學科、跨領域、跨國界的合作
現在,越來越多的重大科學發現需要跨學科、跨領域、跨國界的合作。如人類基因組計劃、國際空間站計劃等大科學項目,耗資巨大、參與科學家眾多,需要國與國之間通力合作。
“清華大學團隊是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科學合作組織中少有的僅有信息技術背景的團隊,能參與其中,一方面得益于清華大學信息技術研究院跨學科科研組織平臺和激勵機制,另一方面得益于LIGO科學合作組織本身的開放性。”清華大學信息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天體物理中心兼職研究員曹軍威說。
據了解,清華大學是目前中國大陸唯一一個LSC(LIGO科學合作組織)成員,“簡單說,我們的工作主要是采用先進計算技術提高引力波數據分析的速度和效率,參與LSC引力波暴和數據分析軟件等工作組相關研究”,曹軍威介紹,同時,團隊還參與構建引力波數據計算基礎平臺,開發的數據分析軟件工具為LSC成員廣泛使用。
清華大學團隊是如何加入這一項目的?原來,2004年到2006年,曹軍威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LIGO實驗室工作,因而能深入了解LIGO科學合作組織的運行模式。考慮到當時國內并沒有任何單位加入,以及LIGO工作未來的前景和重要性,曹軍威決定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任教,并著手組建相關團隊。2009年,曹軍威的團隊成功加入LIGO科學合作組織。
經過這次國際合作,整個團隊意識到,從技術角度看,在現在甚至未來,重大科學發現應該是理論、實驗、計算的結合,三者缺一不可,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可以加速實驗數據分析,甚至可以完成實驗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并進一步為理論和實驗研究提供全新的思維方式。“這也說明了基于合作開展科學研究的重要性”,曹軍威說。
參與探索人類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的課題還不多
不單是清華大學,目前我國高校國際合作越來越普遍,參與國際高水平合作的科研項目越來越多,中國科學家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僅武漢大學目前在研的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就達52項。
據了解,目前我國科學家參與國際合作主要有兩種形式,第一種為我國學者與國外學者之間自發的常規合作,第二種則是致力于探索人類重大科學技術問題、探索宇宙奧妙的重大課題、基于國家層面的國際合作。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介紹:“當下,第一類的合作越來越多,第二類的合作我們也已參與了不少,如參與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科研工作。”
據武漢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科研項目管理處處長侯祚勇觀察,隨著合作機會的增多,科學家主動參與合作的意識越來越強了,“近些年,隨著國家各類人才計劃,特別是中組部‘千人計劃’的實施,大批來自國際一流科研單位的人才回到國內,他們了解國際合作運行模式,能夠參與高層次合作。同時,我國科學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有所提升,過去的合作以跟蹤、學習、模仿為主,現在逐步并駕齊驅。”侯祚勇說。
“但是還要看到,在國際合作中,我們還只是參與者,而非提出者和主導者,由我們牽頭、瞄準人類重大科學問題、我國科學家原創的合作項目仍然很少。”薛其坤說。
在薛其坤看來,中國科學家有機會參與重大課題的國際合作,一部分原因是國外希望借助中國的實驗資源和技術條件,但這種情況必須扭轉,要主動提出方向,實現引領。《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積極提出并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正旨在于此。
“我們常說體育外交、公民外交,科研又何嘗不是一種外交,在科研外交的過程中,要提出代表未來發展的方向,樹立中國科技工作者的良好能力與素質,展示中國的科技水平與國家實力。”薛其坤說。
完善評價體系,以適應大項目周期長、投入大的特點
如何進一步提升我國科技人員在國際合作項目中的參與度與話語權?不少學者均提出,國家要加大在需要較長時間、較大經費,但短時期內未必能出成果的重大基礎課題上的投入。同時,要優化和完善評價體系,從而促進一種更為科學、健康的科研導向的形成。
侯祚勇建議,“應當進一步增加國際科技合作的經費投入。現有科技部、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的國際合作計劃項目數量少,在國家科技總投入中占的比例很低,限制了實質性國際科技合作的發展。”
“立足于人類發展的重大前沿課題,應該加強頂層設計,可以每年遴選重大項目給予經費支持,鼓勵科研工作人員大膽開展研究,不受‘盡快出成果’的壓力與現行考評機制的束縛。”北京大學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研究員葛子鋼認為,“若干年后,哪怕只有三成項目出了成果,但能對人類進步作出貢獻,投入也是值得的。”
有專家表示,立項時要樹立國際視野下的戰略思維,具有前瞻性和長遠性。一旦確立某個方向的突破是未來國家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方面,就要沿著這個方向形成一種持續不斷的力量,從而保持引領和前沿地位。“國家也早有這樣的思路,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還面臨著如何更好地遴選與論證項目的困難”,薛其坤說。
進一步完善科研評價體系,從而倡導一種更健康的科研導向也至關重要。許多學者指出,根據我國現行的科研評價體系,如果不是成果的第一作者,在職稱評定、各類獎項的評選過程中都不算數。即便是清華大學團隊參與了引力波這樣重大的科學研究,由于參與人數眾多,其成果也很難被國內的評價體系認定。
“隨著未來國際合作的科研項目和參與人數越來越多,評價體系需要盡快完善。畢竟,在參與人數眾多的國際合作項目中,每一個研究人員都是一顆螺絲釘,而每一顆螺絲釘都非常重要。”薛其坤說。
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印發《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通知工信部規〔2024〕169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家高新區主管部門、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各國家高新區管委會:為......
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爆冷頒給兩位機器學習科學家。機器學習為何值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0月8日,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博導、上海市數據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肖仰華在接受澎湃科技采訪時表示,“神經......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444.shtm中新網哈爾濱10月28日電(記者王妮娜)極地科學與技術、現代農業與食品科學&hel......
分類評價、同行評價、代表作制度是體現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三種評價原則,有利于建設破除“SCI至上”后的評價體系日前印發的《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目的是破除“SC......
日前,教育部考試中心發布了《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為此,考試中心負責人就有關問題回答記者提問。圖片來源于網絡問:請介紹一下研制《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背景。答: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
近日,教育部考試中心研制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該體系從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內容、考查要求三個方面回答“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考試本源性問題,從......
11月21日出版的《自然》增刊“自然指數—科研合作和大科學”顯示,國際科研合作在地緣政治擔憂下展現出一定的韌性。增刊還關注了大科學項目中的科研合作。2012年以來,在自然指數覆蓋的期刊中,涉及國際合作......
基質輔助激光解吸/電離(MALDI)成像質譜法能以直接、原位、無標記的方式測量組織中的蛋白質、多肽、脂質、小分子藥物及其代謝物和其它化合物。應用范圍覆蓋基礎生物學研究、環境和毒理學科學,以及專門的藥物......
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全球關于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研究正不斷演進,以更好解決諸如消除貧困、減少不平等及應對氣候變化和影響等全球性問題。科睿唯安旗下的科學信息研究所(ISI)日前發布題為《可持......
2018/2019年度促進與美大地區科研合作與高層次人才培養項目資助名單根據《2018年促進與美大地區科研合作與高層次人才培養項目實施辦法》,經專家評審,共12個項目獲得資助,現予以公布。序號項目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