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2月24日,科技部部長萬鋼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說,“十二五”以來,我國重大成果和頂尖人才不斷涌現,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同時,我國圍繞資源配置、計劃管理等科技體制方面的改革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盡可能提高基礎研究投入

      萬鋼說,經過五年積累,我國科技創新加速突破,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0.9%增加到55.1%。

      “十二五”以來,我國科技創新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國產首架大飛機C919成功總裝下線,ARJ支線飛機成功實現商業運營;新一代高速鐵路技術世界領先,高鐵里程占世界總量60%以上,進軍海外市場;第三代先進壓水堆國內外首堆開工建設,第四代先進核能技術高溫氣冷堆商業化示范進展順利……

      針對有人提出的載人航天、衛星等高新技術和日常生活有什么關系的疑問,萬鋼說,很多戰略高技術實際上是貼近民生的,它們還能創造新市場、新消費。風云衛星服務于全世界氣候預報,高分系列衛星成功發射,在國土普查、環境監測等18個行業1100多家單位得到應用。北斗導航已經廣泛應用在漁船、汽車,甚至應用于快遞送貨的自行車上,形成產值已達1000多億。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六連冠,在食物醫藥、地震模擬計算、城市大數據的應用上都取得了顯著效益。

      與科技發達國家相比,基礎研究一直被認為是我國的“弱項”。但近些年,我國基礎研究在一些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涌現一批杰出人才和重大成果。潘建偉團隊的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輸位列2015年國際物理學十大年度突破之首。王貽芳研究員榮獲基礎物理學突破獎。我國一些大科學裝置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國際論文發表量穩居世界第二,被引用的次數上升到第四位。萬鋼說,我國科學家正在為人類知識創新做出更大貢獻。

      今后如何支持基礎研究,是否會提高經費投入比例?萬鋼說,近些年來,科技部一直在盡可能地提高基礎研究的投入。按照2015年中央對科學技術的支出預算,用于基礎研究的大概在480億左右,比例占18.5%。接下來,科技部要完善支持基礎研究的體制機制。要強化前瞻布局,對一些面向未來的探索,包括物質科學、中微子探索、引力波探索都要有一些部署。此外,還要加強基礎研究基地建設。

      “跟美國、歐洲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全社會研發投入,特別是企業對于基礎研究的投入還比較少。”萬鋼說,中國企業逐漸感受到基礎研究的投入對提升創新能力的作用,未來將越來越重視基礎研究投入。

      科研經費不能違規亂用

      近年來,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從頂層設計走向落地實施階段。萬鋼說,圍繞資源配置、計劃管理、科技成果轉化和人才評價等方面的問題,科技部牽頭或參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科技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比如,針對資源配置“碎片化”和聚焦戰略目標不夠的問題,科技部扎實推進計劃優化整合。建立部級聯席會議制度,把過去管理科研經費的30多個部門聯合起來成立聯席會議制度,交由專業機構負責項目管理。

      針對科技成果轉化不暢,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難題,2015年我國修訂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并于2015年10月1日發布實施。“修訂后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在下放成果處置收益權、強化對人的激勵、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加強技術交易服務、促進成果信息公開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最近我們正在制定實施成果轉化法的若干規定,對成果轉移轉化中的盡職免責、離崗創業、成果收益、技術市場和科技服務等方面作出制度安排,使科技成果轉化法落到實處。”萬鋼說。他認為,這些即將發布實施的政策,將極大激勵科研成員開展成果轉移轉化的熱情。

      關于科研人員對經費申請、使用的批評,萬鋼說,科技部近些年一直在研究探索,如何讓科研經費用得更好、符合規律,激發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同時又不能違規亂用。在經費使用方面,科技管理部門要更好地為科研人員做好服務,科研人員自己也要加強自律。

      他說,各類科研題目要按照題目的性質來確定預算。首先,科研預算要更多地符合規律;其次,把每一分錢用到該用的地方去;此外,對于科技人員的科技成果用到生產上去產生的價值要放開放活,使他們的成果更多地體現社會價值,更多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推動眾創空間服務實體經濟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重要的社會創新活動,能夠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創業潛能。萬鋼說,我國目前有近500個眾創空間和將近700個企業孵化器、加速器以及產業園,而眾創空間、孵化器、產業園之間是一個接續有序的關系,在它們之間搭建創業生態很重要。

      2015年,對發展眾創空間政府出臺了很多的扶持政策。將來,科技部將具體實施三項工作。第一,要引領眾創空間向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第二,鼓勵龍頭骨干企業圍繞主營業務方向開放市場資源、裝備資源,包括銷售和采購資源,和中小微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廣大創客共同創新創業。第三,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圍繞優勢專業領域建設眾創空間,開放科技資源、設備、人力資源,帶領青年人創新創業。

      他表示,還要在國家高新區、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一批圍繞眾創的平臺。各個眾創空間圍繞它共享資源,加速發展。“這里面不光是儀器設備資源,還有市場化的融資平臺,怎么對社會路演,怎么樣進行創新創業大賽,讓青年人的思維、成果和市場對接。”

    相關文章

    武漢經開區舉辦新材料和現代農業成果轉化對接會

    踐行科技產業融合路徑,推進新材料、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6月28日,2023年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會暨新材料和現代農業專場舉辦。微膠囊隔熱絕緣材料研發項目等6個項目簽約,簽約金額超500萬......

    人工智能如何“向善”

    一段時間以來,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攪動了全球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浪潮。從寫代碼到講故事,從撰寫文章到自動制作數據表格……人工智能正在給人類的工作、學習、生活帶來諸多變化。我們距離“無所......

    高校教師談科技成果轉化:很多企業只想“收果子”

     更好地促進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是一個體制的問題,要靠高校和企業共同合作去探索。高校院所是科技成果產出的重要來源,然而據《2021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2021年高校發明專利產業化率僅為3%。......

    創新醫療器械成果轉化需要走多久?

    創新醫療器械成果轉化需要走多久?通過搜索百度或總結行業共識,我們能夠得到一個理論上的標準答案——最難拿到注冊證的三類創新醫療器械從研發到上市只需要5-6年。但在現實中,這一數字還可靠嗎?來自中科院光電......

    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

    日前,北京協和醫院分別與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貴州省人民醫院簽署幫扶合作協議。北京協和醫院將向這兩家醫院輸出品牌、技術、管理等優質醫療資源,共建區域醫學中心,助推貴州在醫療服務、醫學研究、成果轉化、人......

    好消息!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量質提升

    最近,關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培養的好消息不斷:年底前,河北省將啟動首次技術經紀專業職稱評審工作;科技部火炬中心印發《高質量培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培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

    以體系化力量助力硬科技成果轉化

    【科學隨筆】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歷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實踐一再證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重大原始創新突破是基礎,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是核心,產業強大是關鍵。科研強最終落腳在......

    5年成為行業黑馬,中科可控是怎樣煉成的?

    5年,對于高端制造產業意味著什么?在一些制造企業,5年的時間,可能僅夠新增幾條產線,或是完成一兩次智能化升級改造,再或增加幾種新產品的生產。位于江蘇昆山的中科可控信息產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可控)用......

    去年新認定項目751項,上海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十強出爐

    “2022上海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百佳表彰會”日前舉行。10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業化發展有特色、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突出的項目榮獲2021年度上海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自主創新十強”稱號。截至2022年......

    目標1000億元!安徽發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近日,安徽省科技廳發布《關于加快安徽科技大市場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力爭在“十四五”末,促成科技成果交易轉化項目金額達到1000億元,培養專業持證技術經紀(經理)人2000人,累計......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