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6-03-18 13:58 原文鏈接: Nature:重大突破!首次制造出人單倍體胚胎干細胞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和紐約干細胞基金會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成功地產生一種新類型的胚胎干細胞,它只攜帶單拷貝人類基因組,而不是通常在正常干細胞中發現的兩個拷貝人類基因組。相關研究結果于2016年3月16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Deriv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haploid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這項研究中描述的這種單倍體胚胎干細胞是首個已知的能夠通過細胞分裂產生攜帶親本細胞基因組單拷貝的人子細胞。

      人類細胞被認為是雙倍體的,這是因為它們遺傳兩套染色體,總共46條染色體,其中23條來自母親,23條來自父親。唯一的例外就是生殖細胞(卵子和精子),它們是單倍體細胞,含有一套染色體,即23條染色體。這些單倍體細胞不能通過分裂產生更多的卵子和精子。

      之前利用人卵細胞產生胚胎干細胞的努力可導致雙倍體干細胞產生。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促進未受精的人卵細胞發生分裂。他們然后利用一種熒光染料標記DNA,分離出這些單倍體胚胎干細胞,其中它們散落在更多的二倍體細胞中間。

      研究人員證實這些單倍體胚胎干細胞是多能性的,這意味著它們能夠分化為很多其他類型的細胞,包括神經細胞、心臟細胞和胰腺細胞,同時保持著單套染色體。

      論文共同通信作者、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阿茲列里干細胞與遺傳研究中心主任Nissim Benvenisty博士說,“這項研究給我們提供一種新類型的胚胎干細胞,它們將對人類遺傳和醫學研究產生重要影響。這些干細胞將給科學家提供一種新的工具,改善我們對人類發育的理解,以及我們為何是有性繁殖而不是單親繁殖。”

      研究人員能夠證實利用可以靶向的僅僅一套基因,人單倍體干細胞可能成為一種用于遺傳篩選的強大工具。能夠影響單倍體干細胞中的單拷貝基因將有潛力促進生物醫學領域(如癌癥研究、精準醫學和再生醫學)的遺傳分析。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阿茲列里干細胞與遺傳研究中心博士生Ido Sagi解釋道,“使用人單倍體細胞的最大優勢之一就是更加容易編輯它們的基因。”在雙倍體細胞中,檢測單拷貝基因突變的生物學效應是比較困難的,這是因為另一個拷貝基因是正常的,作為備份發揮作用。

      鑒于這項研究中描述的單倍體胚胎干細胞與卵細胞供者基因匹配,它們可能能夠被用來開發基于細胞的療法來治療諸如失明和糖尿病之類的利用基因相同的細胞會提供治療優勢的疾病。這是因為它們的基因內容與生殖細胞相同,所以它們可能也可用于生殖目的。

      論文共同通信作者、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兒科發育細胞生物學助理教授Dieter Egli博士說,“這項研究是不同大陸不同研究機構之間合作開展研究的杰出范例。”

    相關文章

    投稿3個月被接收!這項研究改寫教科書經典理論

    “超乎想象!”《自然》(Nature)審稿人在論文評審意見中說。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高書山告訴《中國科學報》:“他們(指審稿人)大概都覺得太顛覆了,給我們的評審意見都是這樣的調調:你......

    NatureCommunications:尿液蛋白質組學研究新突破——標準操作流程(SOP)與全流程質控(QC)體系助力多平臺尿液蛋白質組學研究

    2025年1月26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劉超團隊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孫偉團隊聯合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北京兒童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國家蛋白質科學中......

    薛其坤院士,Nature最新研究成果

    據新華社深圳2月18日報道,由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薛其坤院士領銜的南方科技大學、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與清華大學聯合研究團隊于2月18日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自然》)發表研究成果,發現常......

    Nature:2025年值得關注的9大事件

    2025年,科學領域將迎來一系列備受矚目的突破與挑戰,從新一代抗肥胖藥物的問世,到改變未來的太空探索任務,再到關乎全球氣候政策的關鍵會議,這些發展不僅影響著科學研究的前沿,也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近......

    Nature首發!πHuB計劃即將引領生命科學新變革

    近日,國際頂級科學雜志《自然》在線發布了中國科學家領銜發起、十八位兩院院士和十八國科學家團隊聯合署名的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ProteomicNavigatoroftheHumanBody,......

    Nature|科學家設計出一種培育冠狀病毒的新方法

    冠狀病毒已經在本世紀引發了三次重大疾病爆發,包括COVID-19大流行,科學家們懷疑潛伏在自然界中的其他家族成員威脅著人類。但是,這些病原體中的許多都很難在實驗室中生長,這使得在它們襲擊之前研究它們并......

    你知道中國人在Nature上發表的第一篇論文是什么嗎?

    能夠在CNS(Cell、Nature和Science)等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對于科研人員可以說是夢寐以求的,其實,早在140年前的清朝末期,中國人就在Nature上發表了第一篇論文——《考證律......

    我國學者發表國際首個通用CART治療成果

    中國學者關于CAR-T細胞療法的研究登上Nature(自然)官網頭條。10月5日Nature官網首頁,頭條文章關注中國學者發表的國際首個通用CAR-T治療自身免疫病成果。網站截圖10月5日,澎湃新聞記......

    北科大這支團隊《Nature》子刊一月雙發!

    近日,北京科技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呂昭平教授團隊一月內在《NatureCommunications》連續發表兩篇論文。呂昭平教授團隊研究成果介紹01高熵非晶合金中的連續多形性轉變非晶態多形性轉......

    35歲轉行做科研,他把兩度被拒稿的成果送上Nature

    從27歲成為臺積電的基層工程師,到32歲成為最年輕的項目主管經理,再到35歲出國做博士后,直至37歲出站后成為香港大學最年長的助理教授,沒有“人才帽子”的馮憲平如今已是香港城市大學工程學院的副院長。就......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