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轉基因生物技術發展迅猛,正在推動育種技術全面升級,引領生物種業發生重大變革,在保障糧食安全、農民增收和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3月26日,在由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農業生物技術科學傳播平臺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主辦的轉基因科技創新與科學傳播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表示,轉基因生物種業已成為新的全球經濟增長點,深刻影響著世界農業的發展格局。系統分析我國轉基因作物研發形勢,規劃制定發展戰略,有利于促進我國轉基因生物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作為國家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以下簡稱轉基因重大專項)的技術總師,萬建民詳細介紹了我國轉基因作物的研究進展及面臨的挑戰。
轉基因新品種中試
與產業化成重點
轉基因重大專項以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棉花、豬、牛、羊為研究對象,目標是獲得一批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培育一批抗病蟲、抗逆、優質、高產、高效的重大轉基因生物新品種,提高農業轉基因生物研究和產業化整體水平,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據萬建民介紹,“十三五”期間,轉基因重大專項的發展思路是實施以經濟作物和原料作物為主的產業化戰略、以糧食為主的儲備戰略和以核心技術為主的搶占制高點戰略。任務是培育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在抗蟲玉米、抗除草劑大豆和玉米、新型抗蟲水稻、優質棉花、抗旱小麥、高品質牛和豬等轉基因新品種培育方面取得突破。
“這里面的重點任務包括轉基因新品種的培育、基因克隆驗證與規模化轉基因操作技術、生物安全技術、轉基因生物新品種的中試和產業化等。”萬建民進一步解釋道。
據記者了解,目前,圍繞基因克隆、規模化轉基因操作技術、生物安全技術等三大核心技術,我國已建立了基因研究中心、轉基因技術中心和生物安全科學中心。
安全評價技術已達國際先進水平
在轉基因作物新品種培育進展方面,萬建民介紹,我國目前審定品種124個,發放安全證書6個。值得一提的是,轉基因抗蟲水稻品種比區試對照增產5%以上,基本上可以達到產業化的條件。
此外,抗旱轉基因小麥、抗旱轉基因大豆、抗黃萎病棉花等都已經進入環境釋放階段。高產轉植酸酶玉米具備良好的產業化應用前景,抗蟲轉基因玉米和抗除草劑轉基因大豆也已經進入生產性實驗階段。
在基因克隆與功能驗證研究方面,目前克隆重要性狀基因3160個,獲得了具有重要育種應用價值的基因137個。“這其中有控制水稻粒型的、有控制棉花纖維長度的、有廣譜抗稻瘟病基因、新型抗蟲Bt基因、高效抗除草劑基因,還有耐熱基因等等。”萬建民表示,我國的水稻功能基因組學及基因克隆研究國際領先,2014年至2015年,全球發表NCS論文16篇,其中中國占11篇,玉米、小麥、大豆、棉花的功能基因組學及基因克隆研究成果也已步入世界前列。
在轉基因技術方面,萬建民介紹,目前轉基因水稻粳稻受體轉化率常年穩定在70%至80%,典型秈稻受體的轉化效率從1%提高到30%以上。小麥的平均轉化效率達到了20%以上。
在生物安全保障能力方面,我國完善了轉基因生物環境、食用飼用安全評價和檢測監測技術平臺。“我們的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技術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特別是我們的轉基因抗蟲水稻,有望獲得美國的安全認可。”萬建民說。
加強產學研用結合
萬建民認為,我國的轉基因生物產業也面臨著巨大挑戰。
首先,知識產權保護能力仍有欠缺。“我國從事轉基因生物研究的主要力量仍然集中在大學和科研院所,大部分人以發表論文為第一需求,包括我本人,很多基因還沒有申請ZL,論文就發表了。”萬建民認為,科研人員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亟待加強。
第二,核心技術尚需完善。在轉基因生物技術領域,我國的原始創新能力不足,規模化應用程度較低,缺乏有研發能力的大型公司。
第三,基礎研究薄弱,與育種應用結合不夠緊密。“我們大部分的技術研究集中在大學和科研院所,而育種的力量集中在農科院和地方農科所。植物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等基礎研究成果與育種應用缺乏有機聯系。”萬建民建議,從事技術研發領域的科學家應有一部分向育種方向傾斜。
最后,生物育種產業化程度低。萬建民認為,目前的研究成果與市場需求脫節,研究方向更多的是基于科學家的個人興趣。此外,新品種選育與產業化脫節。尚未建立起品種選育、種子生產、示范推廣、營銷一體的產業化體系。“應加強上中下游、產學研用緊密結合,培育生物育種戰略產業。”
在安徽廬江白湖農場,13000畝“寧香粳9號”稻桿挺立、穗大粒飽、豐收在望。在近日召開的優質食味粳稻寧香粳9號現場觀摩培訓會上,參會專家實地參觀了廬江縣郭河鎮王仕照家庭農場種植的800畝連片寧香粳9號......
糧安天下,種為糧先。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如何保護好種質資源,培育出好種子?近日,《工人日報》記者走進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作物種質資源庫一探究竟。4月19日下午,北京,在零下18攝氏度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國......
3月4日,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拉開帷幕。會議開始前,首場“委員通道”采訪活動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萬建民就糧食安全問題回答了提問。......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萬建民院士團隊系統闡釋了鈣通道蛋白OsCNGC9調控水稻對低溫響應和耐受的分子機制。該研究建立了一條從低溫信號感知到鈣離子通道激活的低溫信號轉......
中國始終把解決人民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首要任務,經過艱苦奮斗和不懈努力,有效地解決了“吃得飽”的問題,城鄉居民消費正在向“吃得好”跨越。在新的歷史時期,不斷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萬建民院士團隊克隆了調控水稻先天免疫的新基因OsCNGC9,并對其影響水稻苗期稻瘟病抗性的分子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該研究建立了一條從病原菌識別到鈣離子通道激活的免疫信......
據中國農科院最新消息,由萬建民院士領銜的水稻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團隊,揭示了水稻穗頂部小花退化的遺傳和分子機理,為高產品種選育以及在生產上避免因穗頂部退化引起的減產提供了理論基礎。......
摘要:1、轉基因技術可通過人為操作改變受體生物的安全性。對農作物進行轉基因改造,不僅可以保持它已有的安全性,而且可以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提高生產潛力。2、國際上,經過安全性管理并經政府批準推廣應用......
108名諾貝爾獎獲得者29日聯名簽署公開信,要求綠色和平組織停止反對通過生物技術改良農作物和食物的活動。這封寫給綠色和平組織、聯合國和世界各國政府的聯名信說,綠色和平組織領導的反對現代植物育種活動一再......
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可能存在風險嗎?科學家的回答很謹慎:和其它生物育種技術一樣,轉基因技術也存在風險。因此,科學家建立了嚴格的安全體系,監測和規避風險。而以往關于轉基因的種種傳言被科學證明是偽命題。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