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我國空間科學衛星探測研究的先驅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振興先生3月23日逝世。悼念活動昨天在北京舉行,原計劃去北京參加,因故未能成行;今天是頭七,特以此文悼念。

      劉先生是我國著名空間物理學家。但我出國前主要從事磁約束聚變等離子體物理研究,很少知道空間物理界的前輩學者。到美國后因為申請了 JHU-APL 的 Fellowship, 開始進入磁層物理研究的領域。88年在 MIT 開會、結識北京大學濮祖蔭老師,是與國內空間物理界的老先生們認識的開始。95年回國,去中科院空間中心訪問,第一次見到劉振興院士。

      劉先生給人的第一印象就非常鮮明:山東人特有的爽朗和大嗓門一上來就抓住了你;然后就是他的笑容和認真的眼神;一見之下就令人難忘。

      00年秋回國,一方面想為國家做點事情,一方面也是為父親去世后一人在國內的母親盡一點孝道。很多朋友告誡說:回國就得找大項目;但我一片茫然,不是很清楚可以做點什么。但隔年劉先生和濮老師就找到我,希望能一起去申請一個國家重大自然科學基金,支撐正在籌劃中的“國家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2002年我們一起申請的國家重大自然科學基金“地球空間暴多尺度物理過程研究”通過答辯,2003年正式立項實施。我也開始了回國后第一階段的工作。后來我經常對年輕人說,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是與國家重大需求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國家有需求,我們就有事做!

      參加雙星計劃的科研工作,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階段——第一次站在國家的視角、為國家做一件大事情。劉先生和濮老師兩位前輩,無疑是我在這個路上的領路人。在做“雙星”的幾年里,我每到北京,第一站就是劉先生在空間中心二樓的辦公室。那時空間中心門禁很嚴,前幾次去有一兩次都是劉先生親自下樓來接我上去。那時劉先生已年過古稀,我心里很過意不去。但劉先生每次都是人未下樓、笑語先至;上下樓也是如履平地。好在后來門衛也熟了,可以直接進去敲劉先生的門。劉先生的辦公室大概不到20平米、門口是秘書小陳的辦公桌,雖然略顯擁擠,但是感覺非常隨意。小陳忙事情的時候,劉先生常常親自給我泡茶;且劉老師的聲如洪鐘和小陳的慢聲細語充滿著小小的空間,有一種到家的感覺。。。

      雙星計劃是發射到近赤道平面軌道和兩極大傾角軌道的兩顆完全相同的衛星共同執行的科學探測計劃。第一顆“赤道星”探測一號(TC-1)于03年底在西昌發射。原來計劃是12月28日發射,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推遲到30日。我訂了30日的票從上海去美國,再改只有04年2月的票了。只好如期29日離開西昌。知道我等不到發射,劉先生28日下午專門帶我在西昌基地轉了一圈,并到了發射現場,在“整裝”待發的火箭下面合影留念(見下面的照片)。

      次年7月,第二顆衛星TC-2在山西岢嵐基地發射。(我曾寫過一篇博文記其事。)

      在“雙星計劃”和國家重大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地球空間暴多尺度物理過程研究”支持下,我國空間物理和等離子體物理研究人員逐步形成了一支國際性的研究隊伍,取得了一系列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成果。更重要的是,通過雙星-Cluster計劃的國際合作,我國科學家第一次可以直接利用衛星數據進行空間物理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一支全國性的衛星數據分析研究的隊伍。這支隊伍已經成為開展空間物理研究的主力、參與國際科學衛星計劃的骨干。以雙星-Cluster計劃的國際合作為契機,我國空間科學家又陸續參加了Cluster“延壽”、THEMIS、MMS等重要的衛星計劃,為空間等離子體物理研究的國際合作開辟了道路。

      我們的國家重大基金項目2007年結題。當時我已經去北京大學工作、重建等離子體物理專業,參與國家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研究專項(當時稱“ITER國際合作研究專項國內配套項目”)的工作,開始了回國后第二階段的工作。盡管在北大期間又負責過一個空間物理方面的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但主要的研究方向已經轉到磁約束聚變等離子體物理方面。所以盡管人到了北京,卻很少去空間中心了。特別是劉先生成為資深院士后,只在海南的一次會議上見過。雖然他那時已經年過八十,看起來風貌依舊、精神矍鑠、不弱當年。

      今先生駕鶴西歸,雙星亦已完成使命。但劉先生引領的路,我依然在走:兩年前開始國家在哈工大籌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去年正式立項),使我得以有機會重回空間物理領域,開始我回國工作的第三個階段。哈工大雖以航天著稱海內,但空間物理基本上空白。你我后輩,當以先生當年從無到有籌劃雙星計劃的精神開拓前行,圓我振興中華之夢。

    相關文章

    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數據面向全球開放共享

    9月21日,記者從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SDG中心)獲悉,中國去年11月發射的“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數據面向全球開放共享,助力各國可持續發展研究和決策。這是我國為落實2030年議程再采取的......

    “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數據向全球開放共享

    依托中國科學院建設運行、全球首個以大數據服務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SDG中心)21日晚向媒體發布消息說,“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SDGSAT-1)數據正式面......

    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首批影像正式發布

    2021年12月20日,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SDGSAT-1)首批10幅影像正式發布,包括我國長三角、山東半島、西藏納木錯、新疆阿克蘇、北京、上海及法國巴黎等多個地區和城市的微光、多譜段與熱紅外成......

    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首批影像正式發布

    2021年12月20日,可持續發展科學衛星1號(SDGSAT-1)首批10幅影像正式發布,包括我國長三角、山東半島、西藏納木錯、新疆阿克蘇、北京、上海及法國巴黎等多個地區和城市的微光、多譜段與熱紅外成......

    愛因斯坦探針衛星2021年前后發射

    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空間科學”結題總體驗收會14日在京舉行。記者獲悉,專項一期部署的暗物質衛星“悟空”、實踐十號衛星、量子衛星“墨子號”、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慧眼”研制發射任務已經圓滿完成;......

    雙星璀璨,振興夢圓——悼雙星計劃首席科學家劉振興院士

    我國空間科學衛星探測研究的先驅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振興先生3月23日逝世。悼念活動昨天在北京舉行,原計劃去北京參加,因故未能成行;今天是頭七,特以此文悼念。劉先生是我國著名空間物理學家。但我出國前......

    雙星璀璨,振興夢圓——悼雙星計劃首席科學家劉振興院士

    我國空間科學衛星探測研究的先驅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振興先生3月23日逝世。悼念活動昨天在北京舉行,原計劃去北京參加,因故未能成行;今天是頭七,特以此文悼念。劉先生是我國著名空間物理學家。但我出國前......

    中國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成果綜述

    空間探測里程碑“盡管雙星計劃數據采集早就結束了,但這些數據今天依然進行在空間科學研究,以及與其他探測數據配合研究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史建魁對《科學時報》記者說。為發展......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