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1-03-22 09:30 原文鏈接: 專家熱議:提升高教質量的切入點究竟在哪里

    未來十年高教發展路線圖已定

      2010年7月,我國召開了新世紀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描述了未來10年教育的發展藍圖。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去年11月在“亞洲大學校長論壇”發表演講時強調,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高等教育要把提高質量作為核心任務,堅持走有特色、高水平的科學發展之路,更加重視發展理念的戰略性轉變,更加重視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和體制機制的改革,更加重視高等教育在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助推器”作用。那么,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切入點在哪里?部分高校領導、教授就此暢談了自己的看法與建議。

    高教質量還有不小差距

      王祖溫:我國從1999年開始對高等教育進行擴招,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受國家經濟條件等限制,在師資、設備等資源投入方面還存在差距,盡管我國在高等教育規模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是高等教育在質量上還未盡如人意,尤其在原創性成果方面距離世界一流大學尚有差距。近年來,我國政府通過實施“211工程”和“985工程”,加快一流大學和重點大學建設步伐,培育一批重點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造就一批高層次人才,高等教育逐漸向好的方向發展,質量也不斷提高。

      但是,與世界上一些高水平大學相比,我們還存在差距,主要表現在:

      第一,教育投入不足。我國是人口大國,高等教育規模世界第一,且高等教育的起步較晚,因此,無論在基礎上,還是各種資源上,與世界一些高水平大學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第二,拔尖創新人才不足。在創新人才培養上,我國的大學還需要不斷努力、開拓創新,以培養出不同領域的拔尖人才。

      第三,高校辦學自主權還有欠缺,受制約因素較多。

      第四,高等教育存在急功近利現象。造成學術比較浮躁,部分人不能潛心扎扎實實做好人才培養和科技工作。

      葛曉音:前些年,特別好的大學的本科畢業生,大部分都出國了,特別像北大、清華,幾乎就是為美國輸送優質研究生的。隨著近幾年我國經濟形勢的好轉,想留在國內發展的優秀學生越來越多,但每年還是有大批優秀的學生出國,尤其在一些前沿科學領域,我國與國外的確還有不小的差距。至少說明,我國大學的吸引力還不是很夠。香港的大學,某些專業的學術水平未必比得上內地的大學,但它的吸引力主要體現在英語教學上,這也是內地大學的一個最大弱項。另外還有一點,無論美國還是香港,大學的氛圍更自由一些。

      葛劍雄:各類教育培養計劃的背景,實質是教育經費的增加,但是增加的經費又不足以使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于是就集中資助其中拔尖的、卓越的部分。另一方面,通過計劃、項目的方式比較容易看得到成果。但這不是可持續發展的,只有普遍提高教育質量才是可持續發展的。這就需要普遍增加教育投入,并使一些突擊性的、評比性的項目常態化。

      我個人不贊成用過多的非常規方式。事實證明,各類計劃、項目、工程、基地,不是沒有成績,但是要持久發展下去往往就會顯得先天不足、后天乏力。希望教育行政部門改變此類做法,更多地對教育實施經常性的均衡的投入。

    大師出現還需社會環境

      葛劍雄:認為中國培養不出大師,那是過分的焦慮。事實上,大師是需要通過歷史來檢驗的。大師的出現不能寄所有希望于大學,還需要社會環境和機遇。比如,錢學森之所以成為大師,固然離不開大學打下的堅實基礎,同時也有家庭熏陶和時代背景的因素。高校培養了10個與錢學森素質相當的人才,到最后可能只有其中一個遇到了機遇,成為了“大師錢學森”。

      其中,高校能做的就是打基礎,培養全人,不僅培養學術能力,還要培養生活態度、基本價值觀。比如,哈佛大學的人才培養就非常重視人文學科的教育,不管是哪個專業、將來打算干什么。

      盛連喜:對創新型人才要有清晰的界定。創新型人才需要一個成長過程,而大學只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階段之一。培養有創新性思維的人才,教學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首先老師的教學方式要創新,要讓學生有更多自主學習、研討、交流的機會。

      王祖溫:創新人才成長過程漫長,因而成長環境比較復雜,涉及到個人、學校、政府和社會的很多方面。個人是否具有培養的潛能和素質,學校教育培養體系是否有利于創新型人才生成,政府的政策、體制是否鼓勵創新性探索,是否有崇尚科學的社會氛圍,每個環節都會對創新人才的培養產生巨大的影響。

      在培養創新人才的過程中,高校起到關鍵的作用。高校需要把握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模式的改革、教育制度的創新等各方面的因素,優化育人環境,建立有利于創新型人才生成的教育培養體系。

      高校、政府、社會組成創新型人才成長環境的三個重要環節,三者的統一就在于從有利于創新型人才成長出發,從系統工程的角度,構建、優化和完善創新型人才成長的培育環境、創業環境和社會環境,在創新人才培養、扶持和使用方面做到位。

    研究生培養要面向需要

      盛連喜:教育部在今年的工作要點中表示,要調整優化研究生招生結構,大幅增加專業學位招生比例。我認為方向是對的,但是擔心一擁而上。專業碩士應該適度增加,有條件的、國家急需的專業可以多擴一些。

      王祖溫:目前,我國專業學位教育正處于發展的大好時機,我們要抓住機遇,采取措施,積極促進專業學位教育較快地發展。由于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經濟結構正處于調整和轉型時期,職業分化愈來愈細,職業種類愈來愈多,技術含量愈來愈高,社會在管理、工程、建筑、法律、財經、教育、農業等專業領域對高級專門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專業學位教育所具有的職業性、復合性、應用性的特征也在逐漸地為社會各界所認識,其吸引力正在逐漸增加。因此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規模必須相應有較大的發展。

      葛曉音:清華取消博士生導師評聘制度,讓副教授也有機會成為博導。這很正常,海外都是如此,不要說副教授,只要學術水平夠,助理教授都可以帶博士生;教授不帶博士,由副教授、助理教授帶博士的情況也是挺多的。我們原來把博士生導師想得太神秘。應該說,這是清華在向國際化靠攏。如果向更多高校推廣這種做法,需要注意,不要把“外來和尚念的經”給念歪了。

      不必擔心這種做法會影響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學生自主選擇導師,會從研究方向、科研成果、研究興趣等多方面來考慮。

      鐘秉林: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是保證和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目前,我國碩士生入學考試除英語與政治科目實行全國統考外,部分專業課也為全國統考。從實踐情況看,這不利于研究生培養單位選拔適合專業需要的、具有學術潛力的學生,不利于高校研究生教育辦出特色,更誘發了本科教育的“應試化”傾向,影響本科教育質量的提升和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

      實際上,國家可以取消部分碩士生專業課全國統考,調整研究生基準學制,將學術型碩士的基準學制調整為兩年,并相應降低碩士生培養規格和要求,將博士生學制調整為4至5年,基準學制定為4年。同時,政府和學校可以提高研究生獎助學金發放標準,建立嚴格的研究生淘汰機制,此外,明確學位授予權屬于高校的自主權范疇。允許學位授予單位在政府已經簽署的有關國家間學位互認協議框架下自主開展研究生教育的國家交流與合作。在此基礎上,實行單一學位證書制度,促進學習型社會建設。

      研究生學習和研究的時間與精力投入不足,學風浮躁,是影響和制約當前我國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必須建立更加有效的研究生激勵和淘汰機制,下大力氣予以解決。一是政府和學校要采取多種辦法,進一步提高研究生獎助學金發放標準,使得博士生平均獎助學金除學費外能夠達到碩士畢業生工作平均年薪的水平,碩士生平均獎助學金除學費外能夠達到各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線水平;二是繼續改革研究生獎學金發放辦法,建立動態的、激勵性強的標準體系以及操作性強的評定辦法,激發研究生的學習動力;三是建立嚴格的基于標準的研究生淘汰機制,尤其要引導高校在嚴格中期篩選和學位論文答辯這兩個環節上嚴格把關,改變目前我國高校研究生淘汰率過低的現象。從國際經驗看,沒有淘汰的研究生教育絕不會是高質量的研究生教育,直接影響到學風建設和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例如,發達國家不同學科領域的博士生淘汰率在30%~70%之間,而我國各培養單位每年淘汰的研究生基本上是個位數,兩者之間的反差極大。政府和社會應支持實行嚴格的研究生淘汰制度,多方合作,做好淘汰研究生的就業安置和心理疏導工作,努力在研究生中間培育一種奮發努力、嚴謹求真和勇于創新的優良學風。

    大學不是職業培訓場所

      葛曉音:有些人抱怨,現在大學培養的人才并不“實用”,無法與市場接軌。其實不然。如果把大學當成職業培訓場所的話,那是完全錯誤的,太實用主義了,扭曲了大學的本質。大學最重要的是培養一個健全的人,使學生在某一學科的學習中培養學習的能力、思考問題的方法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能若干年以后,會把大學學到的具體知識都忘光了,但是大學給予的能力培養、素質培養和精神熏陶是一輩子受益的。“無用才是大用”,一些看起來不實用的東西,將來會潛移默化地產生影響。

      在日本的大學,傳統學科是一成不變的,盡管也會設置一些新的學科,但都會放在新的學部中,不會摻雜到傳統學科中。大學生的職業能力要靠畢業后企業的職業培訓,這是大學生進入社會前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但這不是大學的職責,而是企業需要做的工作。

      鐘秉林: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大學已經逐步從社會的邊緣走向了社會的中心,這就給大學提出一個問題——我們在發展學術、在辦好大學的同時,一定要和社會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在人才培養特別是科學研究過程中,如何更多關注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求,面向社會經濟發展中一些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值得我們進行思考和作一些調整。

      大學的核心是學術,與此同時,大學的人才培養還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或超前性。對于目前可能沒有什么社會需求,但作為基礎類的研究,我們必須要進行人才和技術的儲備,我們要保證這類人才的培養,而不能完全受社會需求的影響,因為社會需求是離現實很近的。這是一個悖論,如何處理好這個矛盾、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把握這個度,是一個很嚴峻的挑戰。

      學生畢業之后,走上社會這個階段也很重要。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大學人才培養的重點放在什么地方?我認為,這跟學校的定位和目標有關系。比如一些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的職業學校,可以在技能方面、在實踐能力方面多下點功夫。而對一些培養學術型人才的高校,一方面確實要重視實踐能力,因為這種能力也是一個人才必須具備的,另一方面要培養學術能力,這就涉及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之間的度的把握,這很關鍵。

    緊抓質量這條“生命線”

      王祖溫:常言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因此,提高教育質量是永恒的主題。

      一要健全高校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和機制。建立高校內部教育質量監控和評價體系,加強國家對教育質量的監控。

      二要加大對高校的投入,包括經費投入和政策支持及保證。

      三要進一步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從政策上引導高等學校立足實際辦出特色,堅持走有特色、高水平的科學發展之路,辦出“中國特色、世界水平”。

      四要完善對高校的評價體系,建立科學的考核制度,營造有利于教師潛心治學、開展教學研究的環境。

      五要加大高水平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力度,進一步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

      六要加強大眾化教育階段的精英教育,優化組合教育資源,促進一流大學和國家重點建設的專業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培養具有世界眼光的拔尖創新人才。

      盛連喜:大學的辦學特色非常重要。現在很重視行業大學的發展,這是對的,因為它們本身就有很鮮明的人才培養特色和發展空間。

      一所大學有沒有特色,還在于大學管理者有沒有自己的辦學理念,能不能按照教育規律、學校歷史、專業特長來推進學科建設,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目前,我國的大學都注重形成自己的特色,關鍵還是要搞好發展的設計,不要盲目攀比。

      辦大學不能急功近利。有些公益性專業暫時遇到一點困難,也要堅持下去。比如拉丁文是學生物科學的基礎,但現在大學生物系沒幾個開拉丁文這門課的。教師的缺乏就是一個因素。特色的形成是需要積累的。

      大學校園應該是一個充滿學術爭鳴、研究的活躍舞臺,高校管理者應尊重來自學者、教授對學術的不同見解,這樣的大學校園環境才是學生眼中的“理想之大學”和高校領導為之奮斗的“大學之理想”。

      鄭永扣:《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簡稱《規劃綱要》)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我國未來10年要著力解決的問題,201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了這一要求。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達到相當規模,按照《規劃綱要》,我國2020年高校毛入學率將達到40%。從規模來看我國屬于高等教育大國,但教育質量確實需要提高,在這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

      我認為,我們應該朝以下幾個方面努力:第一,加強學科建設。學科是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等功能的基本載體,高水平大學必須有高水平學科作支撐,所以學科建設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核心。

      第二,積極構建現代大學制度。改革我國大學目前的管理體制、機制,用高水平、現代化的管理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

      第三,著力營造和培育優秀的大學文化。大學文化是大學的靈魂,一所好大學必定有優秀的文化。優秀的大學文化包括先進的教育理念、卓越的大學精神、優美的校園環境、高雅的校園文化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等。

      第四,積極發揮大學基本功能。大學的基本功能包括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大學要積極服務于經濟和社會發展,高水平大學更需對社會作出較大貢獻,通過貢獻彰顯大學的價值。

    評價標準要與時俱進

      盛連喜:評價高等教育的質量要考慮所處的時代,不能簡單認為目前的質量下降了。現在高校培養的學生與時代發展基本相適應,不能以老眼光看待現在的大學生,我們是在更高目標下談我國人才培養質量。

      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呢?首先,現在學生要學的東西很多,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有所減弱,應該努力打牢基礎,特別是本科教育階段。

      其次,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減弱,工科也有理科化傾向,對社會、行業的發展了解不夠,不利于真正的創新人才的培養。希望政府通過相關政策指導,推動建立起校企合作共同培養人才的可行模式。

      第三,大學文理交融不夠,理工科學生思維不夠開闊而文科學生的思維又過于發散。所以,我一直不主張在高中搞文理分科。在目前這種現實下,大學要增加人文素養培養的比重,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和獨立思考能力。

      衡量大學的教學質量,要看科研、論文的多少,更要看人才培養的質量。

      王祖溫:所謂“特色”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

      首先要科學定位。高水平的大學切忌貪大求全,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有先為有后為。任何一所高校,如果有幾個或只有一個學科專業是很有特色的,那么這個學校在社會上就會有很高的知名度。世界上還沒有一所大學能夠做到每個學科都是一流。

      高校辦學特色是高校在特色領域長期辦學、不斷鉆研和積累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不能根據某些排名改變學校的特色,貴在堅持。

      高校的辦學特色可以體現在辦學思想、目標定位、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校園文化等方面。

      高校辦學特色要符合國情,不能違背教育規律,不能功利化辦學;要結合自身實力和社會需求,不能攀比、盲目發展。

      科學定位、辦出特色是世界高等教育形勢與國家、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特色辦學能夠成就高校競爭力,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有利于把我國的高等教育推向世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在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的評估指標體系中,辦學特色為一級指標之一,充分體現水平評估對辦學特色的高度重視和科學引導。

      特色是高校核心競爭力形成的重要基礎,高校的辦學特色不可或缺。沒有特色就沒有活力,沒有活力就難以發展。

      鄭永扣:衡量我們高等教育質量的標準是,能否培養高素質人才,能否產出高水平科研成果,能否提供高效益的社會服務,能否推動國家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能否為各級政府提供決策咨詢,能否推動社會文化繁榮。

      辦什么樣的大學、如何辦好大學,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這是辦學需要明確的基本問題。先進的辦學理念應能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盡管高校的特色各有不同,但優秀的辦學理念往往是相通的。

    相關文章

    蘇北高教資源提檔升級

    江蘇又一所本科院校正在醞釀推進中。據連云港市政府官網消息,2月15日,市委書記馬士光在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調研推進連云港師范學院創建工作。他說,要確保按期完成創建各項任務,持續提升辦學質量和教育教學......

    兩會簡訊|高教那些事

    淡化畢業生“應屆”身份當前,各主管部門對畢業生“應屆”身份的界定存在矛盾。教育主管部門認定應屆生為“即將畢業但還沒拿到畢業證、處于實習或待業狀態的畢業生”;人社部門卻認為在擇業期內(國家規定為2年,部......

    給高教“十四五”開局之年劃重點

    ■樊秀娣2021年注定是中國教育科研評價與管理的大發展之年。“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扭轉不科學的評價導向,堅決克服‘五唯’頑瘴痼疾”,已成為學界上下的共識。大家期盼富有時代特征、彰顯中國特色、體現世界......

    誰是國內高教第三城?

    在知識經濟時代,高等教育資源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其豐富程度將一定程度上決定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未來。在我國內地城市中,北京、上海以其強大的實力成為國內無可爭議的高教第一城和與第二城。北京作為我國最大的科研基......

    新時代高教40條:重拳頻出,能否治好本科教育這些“病”

    近日,教育部出臺《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以下簡稱“新時代高教40條”)等文件,決定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按照意見要求,全國高校將開展“集體行動”,嚴把畢業出......

    “玩命的大學”會否對應“快樂的中學”

    最近一周的高教新聞,被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反思教育選拔失誤的觀點刷屏。也讓人們借此事件,對高考選拔人才背后的邏輯有了新的認識。爾后幾天,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表示,中國“玩命......

    中西部高教振興計劃:14所高校已獲56億

    ●高考招生計劃增量向西部各高校傾斜●對西部高校國家重點學科給予重點支持●支持中西部各地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長江學者計劃對中西部高校同等優先支持14所中西部高校提升綜合實力,認定11個“2011協同創......

    專家建議從錄取制度破解教改難題

    “考試已成為制約我國教育發展的‘牛鼻子’。”全國人大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5月7日舉行的2012中美素質教育合作交流會上表示,如果考試和評價制度再不能實現重大突破,中國教育改革很難深入。朱永新坦......

    北京市華云將參加2011年春季全國高教儀器設備展會

    2011年春季高教儀器設備展示會,定于5月17日至19日,在寧波國際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本公司將屆時參加,展位號為5115。歡迎新老用戶和各級經銷商參觀溝通。......

    熊丙奇:“國家教育特區”難仿“經濟特區”

    全國人大代表、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周洪宇近日建議,仿照“經濟特區”的做法,由中央確定“國家教育特區”,賦予一系列權利和優惠政策,允許這些區域在全國推進的教育體制改革試驗中先行先試。“先行先試”,本......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