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6-04-28 17:18 原文鏈接: 北大陳浩東、鄧興旺PNAS發表研究新成果

      植物各個器官能對環境信號做出差異性的應答,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光是決定植物發育的關鍵環境因素。當擬南芥幼苗從土壤里長出的時候,光在去黃化過程中誘導子葉張開和抑制胚軸伸長。這種差異性調控對于植物的生存至關重要,但人們至今還不清楚其中的具體機制。

      北京大學的研究團隊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在四月二十六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發表文章,揭示了光調控不同植物器官發育的關鍵機制。這篇文章的通訊作者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陳浩東(Haodong Chen)副研究員和鄧興旺(Xing Wang Deng)教授。

      研究人員對擬南芥子葉和胚軸進行了器官特異性轉錄組分析,鑒定了受到光調控的32個SAUR(Small Auxin Up RNAs)基因,并將這些SAUR命名為lirSAUR。研究顯示,光通過生長素的水平和光敏色素互作因子(PIF)的穩定性,差異性調控子葉和胚軸中的lirSAUR表達。而lirSAUR進一步介導這兩種器官的差異性生長。

      種子是陸生開花植物采用的關鍵繁殖策略。種子準確應答光照的能力,對于植物生存是至關重要的。鄧興旺教授的研究團隊去年發現,DET1是種子萌發的核心抑制因子。他們揭示了擬南芥種子的關鍵前饋環路(triple feed-forward loop),該環路能在黑暗條件下徹底阻止種子萌發,在不同光照條件下精確起始種子萌發。(更多信息請參見:鄧興旺教授PNAS揭示新信號通路)

      生長素Auxin是人們鑒定的首個植物激素,也是最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生長素調節著植物生長和發育的方方面面,例如胚胎發育、器官生成、以及植物對環境的應答。這種激素主要通過在組織或器官間不對稱分布,來發揮自己的作用。不過人們一直不清楚生長素是否也參與了氣孔的發育調控。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團隊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通過研究證實,生長素能夠抑制氣孔的發育。(更多信息請參見:上海交大楊洪全教授新發PNAS文章)

      生長素能與大量控制基因表達的蛋白相互作用,由此施加自己的影響。近年來,人們發現了越來越多這樣的蛋白,生長素的信號傳導機制也越發復雜起來。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團隊對生長素信號網絡進行研究,找到了理解整個網絡的關鍵所在。他們發現生長素就像有著正負兩面的磁鐵,可以相互吸引形成長鏈。植物通過這些鏈的長度變化,精密調節不同細胞對生長素的應答。(更多信息請參見:PNAS:找到生長素作用的玄機)

      作者簡介:

      陳浩東 副研究員 教育經歷:2008 – 2010,博士后,植物分子生物學,北京大學;2003 – 2008,理學博士,生物技術,北京大學;2006-2008作為交換學生在美國耶魯大學學習兩年;1999 – 2003,理學學士,生物技術,北京大學。工作經歷:2010  -至今,副研究員,北京大學

      鄧興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科學院院士,中組部“千人計劃”引進高層次人才。曾任耶魯大學冠名終身教授(Daniel C. Eaton Professor)。1989年于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博士學位,1992年開始在美國耶魯大學建立實驗室,為助理教授,1995年成為副教授,2001年成為終身正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在《細胞》、《科學》、《自然》頂級刊物發表14篇論文,在國際刊物上共發表280余篇研究論文。2003年成為國際植物分子生物學會Kumho獎的唯一獲獎者。2000年起擔任北京大學-耶魯大學植物分子遺傳及農業生物技術聯合中心主任,2010年入選“千人計劃”,2013年入選美國科學院院士,2014年全職回到北大。

    相關文章

    碰一碰,不說話的植物反應很激烈

    植物如何對非常微弱的機械性刺激——觸碰做出響應是非常有趣的科學問題。以往,我們知道觸碰含羞草、捕蠅草等植物,它們會迅速做出運動響應,而大多數植物對觸碰的響應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觀察到。近日,著名國際期......

    擬南芥種子休眠機制最新研究進展

    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永秀團隊發現擬南芥轉錄后調控的重要分子機器pre-mRNA3'末端加工復合體參與種子休眠調控。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植物雜志》。種子休眠是指完整有活力的種子在適宜環......

    “太空植物”生長有何奧秘?

    12月4日20時09分,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隨艙下行的中國空間站第三批空間科學實驗樣品也在著陸場交付空間應用系統,其中就包括經歷了120天空間培育生長、完成發育全過程的水稻和......

    中科院科學家解碼問天實驗艙內植物生長奧秘

    近日,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由“CZ-2F”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推送,成功將航天員費俊龍、鄧清明、張陸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本次發射任務是載人航天工程今年的第六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建造階段最后一......

    擬南芥超級增強子鑒定與功能驗證研究獲進展

    近日,東北地理所農田有害生物控制學科組孟凡立研究員團隊與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MichiganStateUniversity)JimingJiang團隊和英國約翰英納斯中心(JohnInnesCentr......

    怎樣在中國空間站種水稻?鄭慧瓊給出答案

    一個月的時間,水稻小種子破土而出,長出幼苗,與以往有所不同的是,這次是在太空中。8月29日,擬南芥和水稻種子在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成功萌發、長出幼苗的消息,在網絡上引發大量的關注與探討。這也是國際上首......

    天上的植物試驗問天艙里植物長勢如何?

    植物的種子,到了太空能萌發、生長、開花,進而產生種子嗎?在空間站問天實驗艙里,一項饒有趣味的植物生長實驗正在進行。自7月28日實驗單元安裝完成、7月29日通過地面程序注入指令啟動實驗,一個月來,隨艙發......

    超100種擬南芥測序完成,又一生物理論受到沖擊

    自二十世紀上半葉以來,進化論一直認為突變是隨機發生的。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研究所研究團隊發現,DNA突變并不是隨機的,揭示了一種非隨機模式。該結果于近日發表在《Nature》上,題為:Mutatio......

    新研究挑戰DNA隨機突變進化理論

    根據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開展的一項新研究,擬南芥可能是理解和預測DNA突變的關鍵。這一發表在12日《自然》雜志上的新發現,將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對進化的理解,有朝一日或......

    揭秘擬南芥種子的萌發和脅迫響應的運作機制

    2021年6月15日,CellReports在線發表了西班牙薩拉曼卡大學生物系OscarLorenzo教授團隊完成的題為“RedoxfeedbackregulationofANAC089signali......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