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碳(葉凋落物、根凋落物和根系分泌物等)輸入是土壤有機碳的主要來源。土地利用和覆被變化導致全球土壤有機碳循環過程發生強烈變化,農田轉變為森林被世界各國作為碳減排增匯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關于半干旱地區農田轉變為人工林生態系統,地上葉凋落物和地下根系凋落物輸入變化如何影響土壤有機碳儲量,以及地上和地下凋落物輸入對土壤新有機碳累積的相對貢獻依然不夠清楚。由于C3植物(δ13C,-27‰)和C4植物(δ13C,-12‰)穩定碳同位素豐度存在差異,為開展土地利用變化后植物C輸入變化對土壤有機碳周轉過程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手段。
基于此,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林業生態工程課題組副研究員胡亞林等對科爾沁沙地長期種植玉米的農田退耕為楊樹人工林后地上葉凋落物和地下根系凋落物改變對土壤有機碳周轉過程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人員以長期種植玉米作物的農田土壤(0–10 cm表層和40–50 cm深層)為研究對象,隨后將楊樹葉凋落物和細根凋落物添加到土壤,在實驗室條件下進行270天培養,通過測定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δ13C值變化,表征凋落物輸入對土壤新有機碳和老有機碳周轉過程。研究結果發現,雖然凋落物輸入增加土壤呼吸速率,但是與葉凋落物輸入相比細根凋落物輸入更有利于土壤有機碳固持。地上和地下凋落物輸入并未顯著改變砂質土壤中老有機碳礦化量,地下細根輸入增加土壤新有機碳形成是導致土壤有機碳累積的關鍵原因。此外,與表層土壤相比,凋落物輸入更有利于深層土壤有機碳累積。該研究為評價我國半干旱地區防護林和退耕還林等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研究結果以Root rather than leaf litter input drives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after afforestation on a marginal cropland 為題發表在林業期刊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16, 362: 38–45, DOI 10.1016/j.foreco.2015.11.048)上。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271318和31270668)的支持。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科研人員依托廣東鼎湖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長期模擬酸添加控制實驗平臺,研究揭示了酸化森林土壤有機碳累積機制。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植物與土壤》。酸添加下土壤有機碳......
溶解有機質是碳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有機碳分解等多種生態系統功能密切相關。氣候變暖背景下,湖泊沉積物有機碳分解特征的空間格局及驅動機制尚不清楚,阻礙了對變暖背景下湖泊碳匯功能的評估以......
稻田是我國常見的農田類型,通常比相鄰旱地具有更高的土壤有機碳和微生物殘體碳含量。然而,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機碳的微生物代謝特征尚不清楚。因此,解析土壤微生物碳代謝對土地利用方式的響應,對設計適當的農田管理......
河流是連接陸地與海洋生態系統兩大碳庫的通道,是全球碳循環的關鍵樞紐之一。河流溶解有機碳(DOC)屬于活性較高的有機碳,易被氧化分解,是河流水體微生物的直接碳源,也是河流水體溫室氣體排放源之一。近些年來......
在全球氣候和土地利用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深層土壤有機碳在碳管理和碳循環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區域尺度上,深層土壤樣品獲取困難,導致深層土壤有機碳的空間變異性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缺乏。中國科學......
青藏高原雅魯藏布江流域凍土濕地土壤有機碳儲量豐富,并對氣候變化頗為敏感。在全球氣候變暖的作用下,青藏高原地區永久性凍土層消融面積不斷擴大,加劇了凍土濕地土壤有機碳不穩定性。CO2排放速率的增加,促進了......
傳統觀點認為,由于生物固氮是一個消耗能量的化學反應,當土壤可利用氮濃度增加時,兼性固氮者下調固氮速率(轉而利用土壤氮),而專性固氮者被淘汰或取代。基于這樣的認識形成的“氮富集抑制生物固氮”理論觀點已被......
除了光合作用,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大氣中的氧氣含量?23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發現,鐵氧化物促進的有機碳埋藏是影響大氣氧含量的一個獨立因素,可以引起大氣氧含量發生數量......
土壤是陸地生態系統中儲量最大的活躍碳庫。探究土壤有機碳周轉及其對氣候變暖的響應對準確預測未來氣候變化至關重要。然而,土壤有機碳組成復雜,不同分子組分的化學結構和環境行為(如與土壤礦物的交互作用)存在差......
海洋中蘊含著大量的溶解有機碳,其中超過95%的溶解有機碳難以被微生物降解,被稱為惰性溶解有機碳。近日,我國科研人員利用長時間培養實驗揭示了海洋惰性溶解有機碳的惰性機理。相關研究發表于Environ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