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湯森路透旗下的知識產權與科技事業部發布了2016年最新《期刊引證報告》(簡稱JCR)。報告通過對引證數據、影響力衡量指標以及引文索引數據庫中數百萬的期刊被引及施引數據等可量化統計信息進行了客觀評價,以評估期刊在學術文獻中的地位。
據悉,該報告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同行評議期刊的評估資源,每年發布一次。此次發布的報告,以相關期刊于2013年和2014年發表的論文在2015年的引用情況為依據。
報告中,中國科技期刊的發展狀況值得引起關注。“中國期刊相對于其他國家的期刊發展而言,進步很明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雜志社編審、科學網博主任勝利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任勝利依據該報告,在科學網發表了《2015年度我國SCI期刊引證指標概覽》一文,文中對185本國內科技期刊的主要計量指標進行了排序,其中排在前5位的有4本來自中科院,分別為《細胞研究》《光:科學與應用》《國家科學評論》和《分子植物》。
據相關人士介紹,由于影響因子不能進行跨學科比較,而不同學科的期刊引用與被引用行為差異較大,因而,在考察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高低的同時,還應當對其所屬學科予以考量,才更為合理。
以綜合性科技期刊為例,報告顯示,由中科院主管的《國家科學評論》影響因子為8.0。依據報告中的數據,該期刊在全球60多本綜合性科技期刊中排名第五,其中《自然》排名第一,《科學》排名第二。
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得到了顯著提升。任勝利特別強調,中國科協聯合中科院、工程院等多部門,于2013年組織實施的“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在提升我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但專家也指出,在看到我國科技期刊進步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其發展中仍存在的問題。“影響力的提升不能簡單地等同于期刊質量的提升。”任勝利說,國內科技期刊是在發展,但是相較于國內的科研水平而言,科技期刊的發展還是滯后的。
任勝利告訴記者,2000年中國第一作者的SCI論文數量為22608篇,其中有9208篇在中國期刊發表,占40.73%;2013年中國第一作者的SCI論文數量上升至204100篇,其中只有24431篇在中國期刊發表,僅占11.97%。
與此同時,國內科技期刊上發表的高影響力科研成果仍然較少。“要改變這一現狀,提升國內科技期刊的信譽和影響力很關鍵。”任勝利補充道。
事實上,在推動中國科技期刊進步的過程中,科學家群體的觀念轉變也很重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系教授蔡一夫告訴記者,他在加拿大進修時,就曾給國內科技期刊投稿。他表示,并非所有文章都適合如《科學》《自然》等雜志,而如果國內科技期刊不斷提高自身水平,也會對科學家越來越有吸引力。
5月20日,中國科協發布了關于申報2022年度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高起點新刊項目的通知。其中,提到,“優先支持全國學會、“雙一流”高校、中科院所屬科研院所等學術實力強、發展潛力大的辦刊單位。”項目......
作為科研人員,你會為一個期刊封面“大費周章”嗎?2021年初,阿根廷科學家佩布羅·馬納維拉收到了一封來自《分子植物》編輯部的郵件,他的一項關于植物miRNA合成的研究將被選為封面文章,同時請他提供封面......
2021年中國科技期刊農林學科年度優秀論文擬獲獎名單公示根據中國科協《關于公布第六屆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遴選計劃的通知》安排,中國農學會為農林集群優秀科技論文遴選的牽頭單位。在全國各省級農學會、重點農......
按照《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實施細則》、《中國科協財政項目管理辦法》規定,現對2021年度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選育高水平辦刊人才子項目-青年人才支持項目擬入選項目信息進行公示。公示期為2021年......
科技期刊是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引領科技發展的重要載體,是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批優秀期刊躋身世界一流陣營,越來越多優秀成果在中國品牌期刊發表,堅持......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了解到,自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以來,目前已有29種科技期刊學科排名進入國際前10%、12種進入前5%、8種期刊進入學科排名前5,還有24......
工作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的一位研究員照例打開了工作郵箱,映入眼簾的是《中國科學院院刊》(以下簡稱《院刊》)推送的2021年3期目次。他向來通過這個“思想庫”汲取科技信息和智慧。談到中國的科學......
作為科技成果同行評價、交流、展示的載體,打造國際化、高水平的科技期刊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應有之義。從某種意義上說,誰掌握了科技期刊,誰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科技話語權。早在2018年,中共中央就通過了《......
12月18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官網發布《關于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選育高水平辦刊人才子項目-青年人才支持項目擬入選項目公示的通知》,遴選出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選育高水平辦刊人才子項目-青年人才支......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人們很少反問,為何在每個時代,“伯樂”都是“稀缺資源”?并非世無伯樂,而是做個伯樂需要過硬的德行。同樣,中國的科技進步需要一批“伯樂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