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6-06-27 16:36 原文鏈接: 一起學習那些與大麻研究相關的重磅級文章

      6月26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國際禁毒日”,今年國際禁毒日的主題是“無悔青春,健康生活”;提及毒品我們都會聯想到大麻、嗎啡、冰毒等,說起大麻,大家的第一反應:毒品,遠離毒品,珍愛生命!可在科學研究領域,大麻或許并不是一種“壞東西”,此前有科學家通過研究表明,當大麻的某些成分用來與放療并肩作戰治療高級別腦膠質瘤時,腫瘤的增長幾乎消失。

      本文中,小編就盤點了和大麻研究相關的多篇文章,與大家一起學習!

      【1】大麻對糖尿病患者的新用途

      doi:10.1016/j.jpain.2015.03.008

      近日,發表在The Journal of Pain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用一個小型試驗發現,大麻可以以劑量依賴性的方式,減輕糖尿病患者的外周神經痛。

      來自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的 Mark S. Wallace博士和他的同事們,對16名患有糖尿病外周神經痛的患者,開展了一個隨機試驗。他們檢查了吸入大麻的短期療效和耐受性。每一名參與者接受了交叉設計的4種單一劑量,即安慰劑,低、中、高劑量的大麻。作者繪制出了自發疼痛,激發疼痛和認知測試的基線。受試者接受了霧化大麻或安慰劑,疼痛強度和疼痛的主觀"強度"分數,在第一小時和另外三小時被測量記錄。

      研究人員發現,自發痛的評分在不同的劑量組,有顯著的不同(P < 0.001)。安慰劑組與低,中,高劑量組相比,也有顯著性差異(分別為P = 0.031, 0.04, and < 0.001),高劑量組分別與低,中劑量組相比,也有顯著性差異(均為P < 0.001)。高劑量組對泡沫刷和von Frey引起的疼痛,有明顯的效果(P < 0.001)。高劑量組對三種神經心理測試中的兩種,有明顯的負面影響(行為障礙)。

      【2】Human Brain Mapping:長期吸食大麻改變大腦獎賞回路

      doi:10.1002/hbm.23250

      根據達拉斯得克薩斯大學的大腦健康中心研究人員稱,長期吸食大麻會破壞大腦的自然獎勵過程。

      一篇發表在《Human Brain Mapping》雜志上的文章稱,研究人員首次演示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研究表明長期吸食大麻會造成大腦皮層獎勵系統中產生更多的活動。

      “這項研究表明,大麻會擾亂大腦的自然反饋回路,尤其是大量吸食大麻的人問題更嚴重。從本質上說,這些大腦改變可能是由于輕度吸食大麻到重度吸食大麻引起的。”Francesca Filbey博士說,他是大腦健康中心成癮障礙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行為與大腦科學學校的副教授。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59名成年大麻吸食者和70名非大麻吸食者,這些吸毒者創傷性腦損傷和吸食其他毒品之間存在潛在性偏倚。研究參與者認為大麻吸食者在受了各種視覺刺激如煙斗、大麻煙斗后就想吸食大麻。

      【3】J Psychop:女性接觸大麻或致后代對鴉片類藥物成癮

      doi:10.1177/02698811124

      近日,來自美國康明斯獸醫院的研究者研究發現,如果母親在其青少年時候長期使用大麻,則其以后所生的小孩存在更高風險的藥物濫用。文章中,研究者研究了長期暴露于大麻中的青年雌性小鼠的繼代影響。持續暴露三天之后,研究者用大麻素受體激動劑WIN-55,212-2對小鼠進行注射(一種和四氫大麻酚具有相同功效的藥物,四氫大麻酚是大麻中的活性成分)。經過簡單的處理之后,小鼠在其成熟之前都不再進行任何處理。

      研究者使用正常雌性小鼠的雄性后代小鼠作為研究對照;相比對照組,研究者們發現在青年期暴露于WIN-55,212-2的小鼠后代更易于選擇含有嗎啡的盒子(morphine-paired chamber),結果揭示了這些小鼠更偏向于選擇阿片劑藥物。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了國際雜志Journal of Psychopharmocology上。

      【4】J Alzheimers Dis:大麻中發現可治療阿爾茨海默氏癥的化合物

      doi:10.1016/j.cell.2011.10.017

      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大麻中一種化合物:D-9-四氫大麻酚(THC),可以減緩或阻止阿爾茨海默氏癥。利用阿爾茨海默氏病細胞模型,研究人員發現極低劑量的THC能降低β淀粉樣蛋白生成,并阻止這種蛋白質的異常聚集。這些低濃度的四氫大麻酚也選擇性地增強線粒體的功能,這有助保持一個健康的大腦。相關研究發表在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雜志上。

      四氫大麻酚是一種強力抗氧化劑,具有神經保護特性,但是這是第一次報告證實該化合物直接通過減少β淀粉樣蛋白水平,抑制其聚集,增強線粒體功能,影響阿爾茨海默氏癥的病理。

      淀粉樣蛋白β的水平降低意味著有更少的聚集,其可以防止阿耳茨海默氏病的進展。由于THC是一種天然的和相對安全的淀粉樣蛋白抑制劑,利用四氫大麻酚或它的類似物,我們可以開發一種有效的治療藥物。

      【5】PLoS Biol:大麻中竟分離出藥用組分

      doi:10.1371/journal.pbio.1002194

      近日,一篇發表于國際雜志PLoS Biology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東英吉利亞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新方法,該方法可以從大麻中分離出有效的成分,以免副作用發生。研究者在文章中揭示了大麻中主要的影響精神行為成分THC降低癌癥患者腫瘤生長的分子機制。

      文章中研究者表示,THC的認知效應可以通過一種特殊途徑來誘發,而這種途徑主要涉及大麻受體和5-羥色胺受體,當該途徑被阻斷后,THC仍然可以進行多種有益效應,包括疼痛減輕等;研究者希望本文研究可以提供安全可靠的基于大麻的療法,而不引起患者情緒、記憶的改變。

      研究者Peter McCormick教授說道,THC作為大麻的主要成分,其具有廣泛的醫療用途,包括釋放疼痛等,此前研究發現THC可以減少癌癥患者體內腫瘤的尺寸,然而同時它也會引發患者出現多種副作用,比如記憶損傷、焦慮、依賴性等。因此揭示THC的作用分子機制對于有效利用其來治療患者將會提供很大幫助;THC通過一種大麻素受體來發揮作用,研究者此前研究發現這些THC的大麻受體具有抗腫瘤的效應,而本文研究中研究者則實現了從大麻中提取有益成分的目的。

      【6】Genome Biol.:科學家破譯大麻遺傳密碼

      doi:10.1186/gb-2011-12-10-r102

      “火人”——每年在美國內華達州舉行的一個隨心所欲的著名藝術聚會——的參與者們通常都不會注意到新的基因組序列,但他們或許想要看一下在10月出版的《基因組生物學》雜志上的一篇論文。

      科學家在論文中報告說,他們已經測定了纖維植物物種大麻(Cannabis sativa)的大部分遺傳密碼。

      研究小組選擇的樣本是一種名為紫興都庫什的大麻品種。

      這一基因組或許能夠給研究人員提供新的視點——到底是什么原因讓這種盆栽植物在一些民間節慶上如此受歡迎。

      通過將紫興都庫什與另一種流行的大麻產品——由大麻纖維生產的菲諾拉(Finola)品種——進行比較,研究小組發現,一種對大量生產賦予了大麻極度快感的化合物質——四氫大麻酚(THC)——前體至關重要的基因被關閉了。

      反過來,紫興都庫什大麻只產生少量,甚至不含大麻二酚酸——這是在大麻類植物中發現的一種類似化合物,這或許是因為這些分子吸收了THC所需要的基本成分。

      【7】Mol Cancer Ther:大麻提取物能對腦癌有戲劇性的效果

      doi:10.1158/1535-7163.MCT-14-0402

      腦腫瘤是不僅難以治療,并且預后差。近日,科學家研究表明,大麻的某些成分與放射療法相結合用于治療腦癌基本可以完全抑制腫瘤的生長。其主要作用的化合物為四氫大麻酚(THC)和大麻二酚(CBD)。

      大麻類是大麻中的活性化學物質,大麻植物中有85種已知的大麻類成分,大麻的主要活性成分稱為四氫大麻酚(THC)。這項研究成果是首次證明,研究主要針對小鼠大腦腫瘤,當THC/ CBD與放射療法聯合使用時,腫瘤生長大幅放緩。

      【8】Nature子刊:AKT1特定基因型攜帶者吸食大麻易精神錯亂

      英文原文報道:Scientists identify the gene variant that influences how much cannabis affects you

      科學家們長久以來對吸食大麻與精神錯亂之間的聯系十分感興趣。最近一項研究發現一種叫做AKT的基因可能參與了這一過程。

      來自英國的研究者們首次發現AKT基因調控了健康人對大麻刺激的反應。這意味著AKT基因能夠幫助預測人體對這類毒品的耐受性,同時AKT信號通路也可能成為治療有吸食大麻引發的精神錯亂的靶點。

      "這一發現首次揭示了攜帶有AKT1特定基因型的人群更容易受到吸食大麻帶來的精神影響,即使他們身體健康",來自Exeter大學的神經藥理學家Celia Morgan說到。"如果被鑒定出攜帶有這一基因型,意味著需要更加小心吸食大麻的危害"。

      根據研究者們的說法,將近1%的吸食大麻人群最終會患有精神錯亂癥狀。如果經常吸食的話致病風險還會加倍。之前的研究已經發現AKT1基因對這一疾病發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具體的分子機制并不清楚。

      【9】Addiction:吸食大麻的那些事兒

      doi:10.1111/add.12703

      近日研究發現,在過去的20年中僅供娛樂應用的大麻發展速度開始突飛猛進,現在在青少年和年輕的成年人中吸食大麻像煙草一樣常見。科學雜志《Addiction》的主要新評論提出了最新的信息:吸食大麻對身心健康的影響。

      急性吸食大麻帶來的不利影響:

      1.過量吸食大麻不會致命。

      2.駕車時過量吸食大麻加倍出車禍的風險。如果吸食者同時過量酗酒這種風險會大幅增加。

      3.在懷孕期間吸食大麻會輕微減少嬰兒的出生體重。

      【10】Science:青少年時期吸食大麻真的會變笨嗎?

      英文原文報道:Twins study finds no evidence that marijuana lowers IQ in teens

      大約一半的美國人會在一生中使用大麻,其中大部分可能在青少年時期就已經開始。盡管一些研究表明大麻可能會對正在發育的大腦造成損傷,但真正是否存在風險還沒有定論。最近,科學家們對青少年長期服用大麻的影響進行了追蹤研究。通過分析雙胞胎中長期吸食大麻對IQ的影響,并排除了環境因素后,科學家們發現使用大麻并不會對IQ造成負面的影響。

      “這是一項十分嚴謹的研究”,來自倫敦學院大學的心理藥物學家Valerie Curran說到。她們研究組通過對2000名英國青少年進行調查研究,獨立地得到了相同的結論。相關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雜志上。然而,來自墨爾本大學的精神病流行病學家George Patton認為這一研究存在局限性。因為該研究無法證明大麻的過量或長期使用是否對青少年無害。

      【11】BJP:大麻中化合物次大麻二酚有助改善癲癇癥狀

      doi:10.1111/j.1476-5381.2012.02207.x

      近日,科學家首次證明以前研究中被忽略的大麻中的一種化合物可能有助于癲癇的治療。

      藥劑和心理學系研究團隊發現大麻中一個被忽略了的天然化合物具有防止癲癇發作的潛力,同時并不會帶來不良影響,而許多現有的抗癲癇藥物往往會導致如無法控制的顫抖等副作用。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與GW制藥公司和大冢制藥合作,發現次大麻二酚(cannabidivarin,CBDV)在6個不同的實驗模型中都能顯著抑制癲癇發作,這些動物模型常用與抗癲癇藥物的開發。而當與目前用于控制癲癇的藥物聯合時,次大麻二酚也被發現能發揮一定功效,這一點不同于其他大麻類成分如四氫大麻酚。

      【12】Sci Rep:驚!大麻是毒性最輕的非法毒品

      doi:10.1038/srep08126

      近日,隸屬于德國多個研究機構的兩個研究人員發現,人們吸食大量的毒品僅僅為了消遣娛樂(非藥用,非處方藥),目前至少在測量單劑量致死率方面大麻是毒性最輕的毒品。Dirk Lachenmeier 和 Jürgen Rehm 發表在 Scientific Reports雜志上的論文研究了多種毒品的致死率以及其相關結果。

      大多數領域認為大麻遠遠低于某些毒品如可卡因、海洛因甚至酒精對身體的傷害,至少在短期時間內是這樣的。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打算驗證該結果是否屬實。他們用好幾種高劑量的毒品對動物進行了測試,用來了解它們的致死率,然后將他們所發現的結果與人類使用的娛樂性毒品的平均水平進行比較,得到的這個比率稱之為暴露界限(MOE),這是一個測量工具,該測量工具作用是用來表示人們所使用的毒品劑量導致的致死率情況。例如殺死一個人不需要大量的可卡因,大多數人吸食毒品遠低于此限制,因此當人們及其渴望吸食毒品時,他們會存在著僥幸心理一次又一次的重復吸食毒品。為了說明大麻與其他娛樂毒品對人體產生毒害作用的程度,研究人員創建了一個圖表用來顯示各種藥物的暴露界限,該圖表明,大麻位于在圖表最底部,說明迄今為止是最安全的娛樂毒品。圖表中從毒性最致命的到毒性最輕的分別為:酒精、海洛因、可卡因、煙草、搖頭丸、冰毒、大麻。

    相關文章

    “點亮”肺部“黑洞”僅需3.5秒我國磁共振成像新突破

    龍年新春伊始,一批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正在抓緊研發,進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近日,在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院,科研團隊圍繞磁共振成像持續攻關,獲得一系列技術新突破。吸入一口特制的“氙氣”,只需3.5秒,就能......

    血檢可預測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

    法國科研團隊在巴黎內克爾兒童醫院開展聯合研究,發現了一種血液標記物,可有效預測Ⅱ型糖尿病患者患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該研究結果已發表在近期的《循環研究》雜志上。法國科學家對循環于血液中的一種白細胞群體—......

    精準預測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背后:醫工交叉攻關

    ·研究團隊將該系統應用于中國和印度的真實臨床流程,結果顯示,DeepDRPlus系統可以識別高、低風險人群,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篩查間隔和管理策略,可將糖尿病患者的平均篩查間隔從1年延長至近3年而幾乎不發......

    中國人常見的飲食模式,哪種可能降低2型糖尿病風險?

    飲食因素在2型糖尿病的預防策略中起著關鍵作用,但若僅關注單個食物或營養素,會對飲食與2型糖尿病的關系理解不到位。因此,有必要研究飲食模式與2型糖尿病的關聯。2023年12月18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食療”救不了糖尿病?JAMA子刊給出答案

    發表在《JAMA·內科學》上的這篇論文,則是計劃中針對2型糖尿病人群的一個小范圍結果。計劃中,參與者能夠獲得一定的健康食材,并得到健康指導和疾病教育,但是遺憾的是,隨訪1年后,雖然參與者的健康意識得到......

    中疾控全面分析中國飲食,這么吃,更容易患糖尿病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家衛健委的研究人員在營養學領域國際著名期刊"Nutrients"上發表了一篇題為"GeographicalDistributionofDietar......

    合肥研究院等設計出腫瘤微環境響應的復合納米材料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吳正巖團隊,聯合山東濱州醫學院教授張桂龍和魏鵬飛,設計出一種核殼結構銅基納米復合材料。該復合材料具有腫瘤微環境響應的磁共振成像性能以及殺死腫瘤細胞......

    推薦性衛生行業標準《妊娠期糖尿病婦女體重增長推薦值標準》

    12月2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推薦性衛生行業標準《妊娠期糖尿病婦女體重增長推薦值標準》的通告。原文如下:現發布推薦性衛生行業標準《妊娠期糖尿病婦女體重增長推薦值標準》,編號和名稱如下:WS/T828......

    蛋白質組學研究發現,白色脂肪組織蛋白與糖尿病、運動訓練相關

    一支丹麥研究團隊通過對皮下白色脂肪組織進行蛋白質組學分析,發現了與個體體重、2型糖尿病(T2D)狀況、運動訓練以及相關的臨床或代謝特征相一致的蛋白質變化。正如他們在周三的《ScienceAdvance......

    基因調控網絡深度解讀2型糖尿病發展,RFX6基因關鍵引領早期胰島細胞缺陷

    研究人員通過包括基因表達、遺傳風險和功能數據在內的分析,已經開始揭示2型糖尿病(T2D)背后的基因調控網絡,強調了轉錄因子編碼基因RFX6的關鍵作用。《自然》雜志上周一報道稱,研究人員依賴于細胞分類的......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