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6-07-04 16:33 原文鏈接: 留學如何做好學術?三位海外名校博士的學術研究心得

      “白天愁論文,晚上愁嫁人。”論文,是很多海外留學學子都曾烙下的痛印,亦折射出留學海外進行學術研究的辛酸和不易。近日,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媒體均報道部分中國留學生學術適應能力差的問題,一些美國高校教授甚至被迫調整教學內容以適應中國學生。學術問題,儼然成為中國學生海外留學能否順利畢業的攔路虎。

      為此,本報記者訪談了德國古登堡大學哲學博士、上海師范大學教育部國際教育基地研究員俞可,加拿大女王大學生物化學專業博士、研究員高印,韓國延世大學教育研究院教育學博士、研究員張雷生。他們畢業于海外名校,其切身觀察和體驗更能夠引起留學學子的共鳴,也因而更具借鑒意義。——編者

      中國留學生在學術適應能力上的確存在一些問題,但并非普遍現象

      記者:6月初,美國厚仁教育發表的“2016留美中國學生現狀白皮書”報告顯示,過去一年,中國留學生被學校勸退的兩個主要原因,分別為高達40%的“學術表現差”和約33%的“學術不誠信”。根據您的經歷和觀察,中國學生普遍面臨的學術能力及素養的突出問題是什么?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何在?

      俞可:我當初留學德國,所攻讀的專業實屬偏門。整個系,除了我,還有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女生和幾位來自中國臺灣的學生。面對鳳毛麟角的外籍學生,德國教授根本不可能像美國高校一樣調整教學大綱,甚至遣詞造句與語速也不會顧及在座的外籍學生。無疑,外語熟練度是留學生最大的“坎”。

      其實,我并不認為中國留學生的學術素養存有問題。與我同期留德的中國學生,不少最終折戟于語言。他們通過了所有考試,成績頗佳,卻最終因畢業論文失利而痛失學位。究其原因,并非學術之禍,罪在語言。中國學生的外語表述,思考用中文,表達則是外語。兩種語言,兩套思維模式,相悖。這是典型的中式外語。即便僥幸獲取學位,甚而定居就業,外語表達能力仍不盡如人意。我最慶幸的是,我寫中文即啟動中國人思維模式,寫德文便切換到德國人思維模式。這也是留學生所應具備的最重要的學術素養。畢竟語言是教育與學術活動的基礎,而支撐語言的實為文化及受制于文化的思維。

      高印:中國留學生在學術適應能力上的確存在一些問題,但并不是普遍現象。目前,留學生的留學目的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出國“玩”的,另一類是出國學習的。對于真正想學習的留學生,如果在國外有比較完整的語言學習經歷,就能更快地融入大學課堂。而在國內通過托福或者雅思考試直接進入國外大學的留學生,通常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有些海外院校的課程設計和獲得學位的條件都需要有學校相關工作人員指導,國外稱之為顧問(advisor),有些中國留學生不善于利用學校的資源,往往選錯了課程,拖延了畢業時間。

      中國留學生學術能力及素養的突出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語言水平限制學術適應能力。二是對于課程成績的在乎程度多過于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具體表現為作業不愿獨立完成,多個學生交出內容相似甚至一樣的作業,理科作業還有在中文網站上找答案的現象。特別是,一到考試前期就到處搜羅歷年考題,逃不開應試教育思維。三是對于問題的思考不主動。中國留學生不善于與教授溝通自己的思考,更不愿意與教授持不同觀點,喜歡按吩咐做事。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雖然我們在小學就開設了英語課,但遠遠沒能達到預期效果。傳統教育模式中,學生過度看重分數,忽略了對能力的培養。當然,學生本身對陌生環境的適應能力,也直接影響學生的學術適應能力。

      張雷生:留學期間,我曾專門針對中國留學生做過大型在線綜合調查研究。研究發現,制約甚至導致留學生(不僅是中國留學生)學術適應能力差的原因有很多。譬如,一些院校為了招攬生源,入學時對國際學生的語言成績門檻要求一降再降,這是導致留學生學術適應能力差的最直接誘因。同時,很多海外院校尚未做好應對國際學生來校就讀的配套工作,包括語言伙伴、任課教師的英文和國際化水平準備不足,留學生學習交流中心、課程設置和課程結構缺乏及時更新,開放、包容的多元校園文化氛圍尚未營造起來,再加上整個國民社會對于快速發展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時代的到來缺乏積極的應對,等等。

      中國學生普遍面臨的學術能力及素養的突出問題,是在國內學習期間缺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獨立思考和批判能力,存在依賴和等待的消極心理,不會主動培養學習能力。同時,他們缺乏主動交流溝通和自我調整、自我改變的意識。尤其是學習方法和研究方法,在遇到問題和困難時,他們不會主動求助身邊的本地同學和老師,只會消極地回避。此外,他們中的很多人不能在校內外盡快營造一個學習和生活上有效、多元的“社會支持網絡”,依舊停留在依賴父母、國內同學和好友那種國內學習期間的模式。

      我認為,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元而復雜的,其中既有出國前的家庭生活和教育經歷因素,也和原來就讀學校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模式有很大關系。當然,這與留學生的個人努力程度和性別、年齡、性格、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周邊留學生群體構成比例多樣化、專業學科差異等主客觀因素有著更大的關系。

      端正對于海外留學的態度,增強危機意識,關注學科前沿發展

      記者:您認為海外留學生最重要的學術能力和素養是什么?應當如何養成這些能力和素養?

      俞可:我認為,比前面提到的語言更為深層的學術能力及素養是適應海外教學文化。我的好友烏爾里希·郝伯萊博士任職于德國聯邦教科部下屬的一個研究機構,負責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的國家項目。

      他發現,外籍學生難以適應德國大學的教與學文化,即知識的掌握并非通過傳授而是研討,學習的輔導并非由學校提供而是由學生互助。當然,德籍學生與外籍學生之間也極少產生互動,無論學業上還是生活上。他還指出,作為德國高校最大的外籍學生群體,留德中國學生以勤奮好學著稱,輟學率相對于其他外籍學生要低得多,但大量精力耗損在適應德國大學的教與學文化上。

      留德中國學生在出國前,應盡可能接受相關培訓,以便熟悉德國大學的教與學文化。當然,隨著德國大學持續推進國際化,德國教授也應把對外籍學生的學習文化作為主要教研內容。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學專業委員會與德國高校教學研究會、德國高等教育學會共同主辦的中德高等教育論壇歷屆關注此話題,并為中德大學之間教與學文化的交流互鑒出謀劃策。

      高印:素養培養除了專業人才的培養,還應包括品德的培養。從多起美國校園謀殺案看,我們該反思當前年輕人的心理素質和是非觀,要讓學生明白,雖然競爭無處不在,但應該陽光面對。

      還是那句老話,做任何事之前最重要的是做人,然后是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獨立思考能力、團隊合作精神、選擇能力、堅韌的性格和克服困難的決心。這些能力的培養需從點滴做起,首先是要學會從正面考慮問題,做好適應新環境的心理準備。在出國之前,要對學校和學校所在地有充分的了解,讀研究生的學生要多和導師交流,同學之間要以誠相待、合作互助。遇到問題不要逃避,要嘗試著解決并學會求助。在國外,教授和助教都是我們獲得知識的途徑,要學會利用資源。優秀的人品加上堅持不懈的努力,會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學術能力和素養。

      張雷生:首先,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和評價能力,即能夠相對準確地評估自己性格和個性在學術研究上的優缺點,包括毅力和耐力、吃苦耐勞、獨立鉆研意識、團隊協作精神、問題敏感性、批判性思考能力、較真精神、主動探索精神、人際交流溝通能力等。對于留學生而言,重要的學術能力和素質方面,應當包含獨立鉆研精神和對問題的敏感性、探索精神、批判性思維和堅毅。這些能力和素養的培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其次,端正對于海外留學的態度,增強危機意識,不斷關注本學科領域最新前沿發展,增強自身的學術研究能力,通過參加專業領域及相近學科專業的學術會議和學術報告,豐富自己的研究視野并找到自己的研究興趣點。

      再其次,與留學當地教師和國內教師保持聯系,積極參加相關研究課題項目,通過團隊協作和分工不斷提升自己的學術研究能力。

      規范科學的研究方法養成路徑,需要掌握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記者:海外留學生如何掌握科學、規范的研究方法?特別是準備出國留學的中國學生,應該如何掌握?

      俞可:國內研究生教育已普遍開設研究方法與學術規范的課程,但本科生教育階段缺失嚴重。在西方,這方面的訓練起步于基礎教育。跨入象牙塔,學生們便會自主借閱相關書籍。

      開放課程大綱項目(Open Syllabus Project)最近公布的首批數據顯示,西方頂尖大學的圖書借閱量最高的就是學術訓練書籍。居首者為威廉·斯特倫克的《文體要義》。該書被譽為英語寫作圣經,其實就是一本學術寫作實用書籍。針對具體大學的具體專業,可能遇上研究方法與學術規范的特例,學院或系科會內部刊印相關小冊子。作為專業學生指南,這類小冊子能夠幫助留學生按圖索驥地順利完成學業。

      學術不只是規范性活動,更是創新性和創造性活動。學術素養的培養即為創新力和創造力的培養。應試教育顯然會扼殺創新力和創造力。“十三五”規劃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作為重點任務貫徹到國民教育全過程。未來的中國留學生將是這場偉大改革的受益者。

      高印:科學規范的研究方法建立于對事情負責任的態度。例如,在定課題之前,導師會為學生講解一些和課題相關的背景知識,會問學生是否感興趣,是否愿意從事這個課題研究。只要學生愿意,那么學生就應該開始對課題的研究負責。

      其中,責任主要包括對現階段領域發展狀況的了解,并做到時時更新,避免重復其他人的工作;對研究方法負責,學生要保證方法的正確性,避免錯誤方法帶來錯誤的結果;對研究數據負責,記錄要準確,結果要真實并可重復;對論文撰寫負責,不要放過鍛煉寫作的機會。

      張雷生:對于留學生而言,培養科學規范的研究方法,堪稱學術研究領域的立命之本。借助研究方法,留學生不僅可以順利完成海外學業,還能夠為海外留學期間乃至畢業之后深造和繼續從事學術研究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規范科學的研究方法養成路徑,大致可以從兩個方面實現。一是以課程學習為基礎,認真學習包括統計學入門、高級統計學等在內的定量研究方法,以及田野調查、個案分析、深入訪談等在內的定性研究方法,從而為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及理論做好鋪墊。二是參與導師、任課教授布置的作業和報告,以及他們主持的研究課題甚至自己感興趣的自選研究課題,從而將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環節。而且,最好能夠和自己的課程作業乃至學位論文相聯系,通過不斷地練習和實踐,真正把握研究方法的內涵,進而培養出扎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

      參與研究團隊,形成自己的學術支持系統和人脈圈子

      記者:以您的學習生活實際經驗體會,您能否對想出國的中國學生和海外中國留學生提出一些培養學術能力和素養的建議?

      高印:出國之前,重中之重是語言能力的培養。要注意培養讀英文原著的能力,讀英文資料時不妨念出聲音,如此能夠培養口語表達的語感。

      當然,扎實的基礎知識也至關重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知識的貫通,不要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要常問為什么,因為任何學術研究的動力都是好奇心,倘若連好奇心都沒有,何談進行學術研究的熱情。學術研究的過程是無數個失敗和最終成功的過程,所以要做好面對失敗的心理準備。在同等付出的基礎上,一些人會有很大的成就,而另一些人卻沒那么順利,這就需要學生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羨慕嫉妒恨,要做好自己的事,讓自己一天比一天強大。

      張雷生:對于中國學生和家長,一定要正確認識到隨著越來越多的學生出國留學,海歸競爭力正在呈現不斷下降的態勢。因此,出國留學一定要珍惜海外學習的大好時光,在充分發揮自身潛能的基礎上,切實培養和鍛煉自己的學術能力及素養,做到“學有所長、學有所精”,最終才能夠做到“學有所用”。

      同時,海外學習期間,積極參加所在院系和學科專業的學術研究項目團隊,尤其是導師和任課教師主持的項目課題,通過這些活動不斷鍛煉自己的學術能力和素養。當然,也建議留學生和國內院校、科研院所等保持聯系和互動。

      最后,多參加學術會議以及相關的學術報告,并積極投稿以爭取在會議上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見解。而且,要注重向專業學術期刊、專業報刊等投稿,并加入本學科領域的專業學術會議團體組織,廣泛閱讀大量相關文獻,促使自己始終跟上學術研究前沿,最終形成自己的學術支持系統和人脈圈子。

    相關文章

    研究發現,團隊壯大會影響成員的學術職業前景

    處于職業生涯早期的學者,在尋找終身職位和資金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一項研究指出,研究團隊不斷發展壯大,1970年平均每篇論文1.8位作者,2004年達到3.6位,翻了一番。根據近日發表于《自然-生物技術......

    “幫手”還是“幫兇”?生成式AI學術使用須關注

    生成式人工智能(AI)工具快速普及,在學術寫作領域呈現爆炸式應用勢頭。使用基于大語言模型(LLM)的生成式AI工具能節省時間,減少語言障礙,讓論文更加明白通暢。但這些工具的應用也讓剽竊問題變得更復雜。......

    “中專逆襲留學”博主,被打假

    澎湃新聞記者高亮鄭朝淵近日,澎湃新聞發現,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學商業經濟學院發布聲明稱,在社交平臺自稱該校學生的“梁勇”,并非該校學生。據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學商業經濟學院中英文官網發布的聲明稱,“在社交媒體......

    博士生培養,如何為學術圈留住“對的人”

    今年5月,程偉(化名)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論文答辯。在此之前,他曾面臨人生道路的選擇——是留在自己畢業的這所“雙一流”高校工作,還是接收福建省某地選調生的“offer(錄用通知)”,開啟自己的公務員生涯。......

    白皮書:本科留學青睞美英澳加計算機居專業之首

    啟德教育15日發布《中國學生留學白皮書—本科篇》指出,美英澳加仍為本科留學主流目的地,計算機、經濟學和泛商務類為本科留學熱門專業前三名。據了解,該白皮書通過分析留學目的地官方數據、啟德客戶服務數據與調......

    《生態養殖研究與展望》學術研究專著出版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擔任主編,牽頭組織全國知名養殖、生態等領域專家撰寫的《生態養殖研究與展望》學術研究專著,已正式付梓出版。《生態養殖研究與展望》出版隨著經......

    撤稿十余篇還騙婚!學術“明星”被包庇多年終受處罰

    編譯|張晴丹53歲那年,意大利外科醫生PaoloMacchiarini迎來了事業的高光時刻。他成功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人工納米材料合成器官+干細胞移植手術,從此搖身一變被奉為再生醫學領域的先驅。此后3年......

    系好學術生涯“第一粒扣子”宣講活動長沙舉行

    5月27日,2024年全國科技活動周輪值主場活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系好學術生涯‘第一粒扣子’”宣講活動暨中國醫院科研誠信聯盟年度學術活動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舉行。活動現場。王昊昊攝據介紹,青年科研人......

    與愛爾蘭互換獎學金遴選工作啟動

    2024/2025年度與愛爾蘭互換獎學金遴選工作啟動根據中愛兩國政府教育合作協議,雙方每年互換獎學金留學人員前往對方國家學習。2024/2025年度與愛爾蘭互換獎學金遴選工作現已啟動。申請人可于202......

    2024國家留學基金資助出國留學人員選派指南發布

     2024年國家留學基金資助出國留學人員選派指南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