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稻馴化,萬年之源”。2012年,我國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為世界稻作文化發源地之一——江西萬年親筆題下了這8個字。
江西萬年位于鄱陽湖東南岸,享有“中國貢米之鄉”“淡水珍珠之鄉”等美譽,而“世界稻作文化發源地”的稱號則讓這里擁有了世界知名度。2010年,繼浙江省“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之后,萬年稻作文化系統也入選了聯合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了第二批被列入其中的農業文化遺產。
1995年,一支中美聯合農業考古隊在江西萬年的發掘有了重大發現。對江西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的考古發現,不僅是當年全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也對了解人類農耕歷史意義非凡。遺址中新石器時代早期發現的栽培稻植硅石,將人類稻作的起源從7000年前又往前推移了5000年,江西萬年由此也成為了人類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起源地之一。
事實上,即便不是考古發現讓萬年稻作“頗有來頭”,萬年的稻米在歷史上也已赫赫有名。“萬年貢米”的歷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明朝進貢朝廷后成為了“代代耕食,歲歲納貢”的貢米。現在,萬年貢米也成為了萬年乃至江西省主打的區域品牌。
考古專家研究認為,在遺址中發現的稻作遺存具有野、秈、粳稻特征,是一種野生稻向栽培稻演化的類型。而在相距不遠的東鄉縣,上世紀70年代就發現了一片野生稻,而這種野生稻是遺存稻的祖型。
“野稻馴化起于是,燒土成器始于斯,刻符記事源于此,物食易換發于茲”是萬年人引以為豪的四個“第一”,人類對水稻漫長的馴化栽培之路,在萬年的水稻生產中可以尋找到其歷史脈絡和文化傳承。在萬年的水稻生產中,勞動人民創造出的油茶籽殼磨粉防蟲、扎草人拒鳥、打樁排泉等等栽培管理方式,也是萬年稻作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礎。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萬年貢米原產地的面積事實上在不斷減小。據了解,解放初期,萬年貢米的主產地——萬年裴梅鎮有種植面積100公頃,產量25萬公斤,后經土地承包到戶、退耕還林等,其種植面積進一步減少,最低時甚至僅有7.4公頃。
“農業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遺產,其保護的主體應當是維持農業生產體系與傳承相應農業文化的農民。”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科學咨詢小組(SAG)主席閔慶文曾撰文指出,“然而受經濟效益和糧食問題的驅動,一方面農民會選擇追求產量的現代化農業,選用單一作物品種,投入化肥、農藥、除草劑等,造成傳統耕作方式的改變和農業生物多樣性的降低。”
事實上,這不僅僅是萬年稻作文化系統面臨的保護難題,也是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開發中的當務之急。
閔慶文此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就曾表示,發掘保護農業文化遺產意義重大,既是對“文化遺產”類型的拓展,又是對農業發展“基因”的保護,同時,還是開展科學研究的“平臺”與科普宣傳的“基地”,兼可促進地方發展的“可持續”。
2004年開始,萬年著手對貢米原產地進行保護,尋求更加可持續的保護途徑。
近年來,萬年縣將萬年貢米作為區域品牌來打造,以“公司+合作社+基地”的生產經營模式推進貢米的產業化,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得益于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萬年貢米已獲得多個綠色產品標志,成為了馳名商標。產于萬年基地的貢米較常規稻價格高出4倍以上,但仍供不應求,暢銷市場。
“以稻為媒,借稻揚名,以名聚力,借名興縣”,萬年堅持弘揚稻作文化,并以此作為做強萬年貢米品牌、推進旅游稻作化的基礎。
迄今,萬年已經舉辦了四屆萬年稻作文化旅游節,對仙人洞、吊桶環等遺址也加大了保護與開發,建立了遺址陳列館,并打造了由仙人洞遺址、神農宮等景點組合而成的神農源風景區。
2015年占地面積107畝的世界稻作文化主題公園開工建設,據了解,該公園以陶土文化、紀念石碑、雕塑造型、實體構筑等多種方式展現萬年稻作文化的悠久歷史。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作為國家展示項目中唯一的江西元素,萬年稻作文化首次亮相世界舞臺——在米蘭世博會亮相184天,通過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方式直觀地展示,成為了中國農耕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張名片。
14日上午,在三亞水稻國家公園,袁隆平銅像前,外賓們紛紛插下雜交水稻秧苗,緬懷這位“雜交水稻之父”。走進雜交水稻新品種展示田,外賓們捧起金黃飽滿的稻穗仔細觀察,又現場觀看機械化插秧、無人機播種等新技術......
10月14日,記者從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獲悉,湖南省農學會組織中國水稻研究所、廣東省農科院、四川省農科院、湖南省農業農村廳、涼山州農業農村局等單位專家,對該中心選育的雜交水稻品種“粒兩優8022”,在......
一般來說,水稻品種間親緣關系越遠,雜交優勢越明顯。據預測,如果秈稻和粳稻亞種間能育成超級雜交稻,可以比現有雜交水稻增產15%以上,因此,如何利用亞種間的超強優勢一直受到育種家的關注。7月26日,中國工......
雜交水稻為世界糧食增產和農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湖南省委會副主委、湖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蘭定國為此建議,加快推進雜交水稻技術國際合作,在湖南設立雜交水稻技術對外援助交流合作中心。湖......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基因組編輯及無融合生殖創新團隊將無融合生殖雜交水稻材料繁殖至第4代,從植株表型、基因組、甲基化、轉錄組和亞基因組轉錄等層面比較了不同世代克隆材料,證實了無融合生殖雜交稻在不同世代間......
11月23日,長沙,湖南省農科院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二樓的辦公室里,主任唐文幫正專注地瞅著桌上并排放著的三捧谷粒。“這里面有個創新品種,在種業市場里很火爆。”見到走進來的科技日報記者,唐文幫笑呵呵地指著其......
從綠色革命改良作物株型,到雜交水稻大面積推廣,糧食單產增長了一倍多。然而,此前研究表明,全球約24~39%的玉米、水稻、小麥以及大豆種植區域單產處于停滯不前甚至下降的態勢。7月22日,《科學》在線發表......
7月20日上午,岳麓山實驗室和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揭牌儀式暨建設動員會議在長沙舉行。岳麓山實驗室是湖南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的標志性工程,實驗室圍繞服務種業振興國家戰略,瞄準建成國內......
5月7日,海南三亞崖州區(壩頭)南繁公共試驗基地,幾位游客在金黃的稻田中拍照。這里是雜交水稻雙季畝產1500公斤攻關試驗示范點。前一日,該示范點早稻測產910公斤。科研工作者說,對完成今年雙季畝產15......
記者6日從云南農業大學獲悉,該校稻作研究人員近期成功構建了雜交水稻雌性不育制種新體系,為實現機械化高效制種提供了新的技術方案。國際期刊《植物科學前沿》在線發表了相關研究結果。云南農業大學稻作研究所李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