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簡稱北中醫三院)的針灸微創腫瘤科,《中國科學報》記者見到了患者虞女士。她的三陰性乳腺癌病齡已有18年之久,一度經手術治愈。但3年前癌癥卻原位復發,她無法再接受手術,在朋友的推薦下,她找到了當時還在中日友好醫院中西醫結合腫瘤內科的黃金昶醫生。
常規化療之外,她接受了黃金昶的火針、艾灸、刮痧、中藥、刺血拔罐等療法。白細胞很快升上去了,虛弱和疼痛等癥狀也有所緩解。
對黃金昶團隊而言,他們所經手的像虞女士這樣的腫瘤患者已經超過20萬例了。
當中醫遇上腫瘤:局部治療是關鍵
在中國,約90%的惡性腫瘤患者曾不同程度地接受過中醫藥治療。但是中醫治療腫瘤主要還是湯藥改善部分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但北中醫三院針灸微創腫瘤科主任醫師黃金昶卻希望探索一套方法,讓中醫真正與腫瘤“短兵交戰”,達到西醫一樣的抑瘤效果。2010年,一件事情打開了他的思路。
有患者腿上長了一個肉瘤,在協和醫院做的手術。黃金昶見到她時,這個老人已經瘦到了70多斤,虛弱得無法承受常規放化療。當下,黃金昶就在她的肉瘤周圍用火針進行了圍刺。一天之后,肉眼可見瘤子縮小不少。
從那時起,黃金昶意識到,圍刺很可能是治療腫瘤的一個重要辦法。“它體現了一個現代中醫已經很少提及的理念:以病為腧。”
此前,中醫治療腫瘤,往往固守著“循經治療”的思路。比如治肺癌,就沿著肺經刺血拔罐。“這種思路忽視了一點:腫瘤治療必須體現局部針對性。”黃金昶說。比如西醫,放療和手術都是局部治療,而當前最熱的靶向治療更是把“局部性”發揮到了極致。
反觀中醫,口服中藥的方式并不能有效提高病灶部位的藥物濃度。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從兩個方向著手:針灸圍刺和局部用藥。在針灸治療腫瘤的領域,黃金昶和他的團隊實現了一系列突破。除了減少疼痛、升白細胞、升血小板等輔助治療取得了良好效果外,他們還發表了大量學術論文,包括全世界第一篇針刺治療胸水、不全腸梗阻的論文、第一篇灸法治療腹水、心包積液的論文等。
當微創遇上針灸,中西互補是優勢
針灸微創腫瘤科,這個典型的中西醫結合科室,在國內各大醫院僅此一家。2015年,黃金昶到北中醫三院成立了該科室,引進了擅長腫瘤介入微創治療的醫生李睿。
“在我們這樣的中醫院里,西醫相對薄弱。但腫瘤治療不能沒有西醫。”黃金昶說,“我們需要微創手術,針灸、中藥、微創有機結合,中西合璧,優勢互補,療效才能提高。”
從履歷上看,李睿是一個徹徹底底的西醫。大約在2009年,李睿發現自己經手的一部分癌癥病人出現復發轉移,這種情況對于只關注局部治療效果的西醫很難解釋。于是他建議這些患者去找京城一些專治腫瘤的中醫進行調理。
不少病人反饋,中日友好醫院的黃金昶醫生治療效果突出。得知這位醫生將在北中醫三院成立新科室后,李睿便慕名而來。
在腫瘤的處理中,針灸更適合淺表腫瘤治療,微創則針對深層實質器官腫瘤治療,兩種方法都能刺激機體免疫系統,促使腫瘤萎縮或壞死。此外,化療與針刺相配合,可以使腫瘤敏感度增加,療效明顯提高。
對如今的李睿來說,“西醫”和“中醫”的身份界限正在逐漸模糊。“我們的合作沒有太多磨合,就是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選擇中醫保守治療或者復合微創治療。”李睿說,“中心思想在于整合更多醫療手段,盡可能好地為病人服務。”
當西醫遇上中醫,創新融合是學問
目前的針灸微創腫瘤科有4名醫生。主任醫師黃金昶、副主任醫師趙鵬程、醫學博士史曉偉負責中醫治療;副主任李睿承擔西醫微創手術。對每一個成員來說,中西醫到底要怎么結合,是個不斷思考、不斷總結創新的問題。
“中醫和西醫代表著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李睿說,“中醫傾向模糊、發散,西醫講究精細、嚴謹。在腫瘤的治療中,針對不同情況,這兩種思維理念都有發揮的時機。”
黃金昶曾最早提出將化療藥物、靶向藥物等按照中醫的寒、熱、燥、濕分類。“中醫療法要走向世界,必須有很強的可重復性。我對自己的要求是,每琢磨出一種新的理論和方法,都必須是中醫、西醫兩套系統都解釋得通的。”
但由于在動物身上試驗火針的強度和效果都很難保證,他現在希望借助更多的臨床病例進行研究。下一步,他將與西醫界同仁合作,研究火針配合化療后,腫瘤在表觀遺傳水平上的變化。
黃金昶坦言,目前中西醫的結合往往形式大于內容,效果差強人意。要打破這種“淺層結合”的困局,必須實現理論上的高度融合,進而發現新療法、新思路,直接指導臨床。
他提出了如下建議:在抗癌中藥研究方面,應重視DNA芯片技術,利用這一技術篩選抗癌中藥;對當前所有西醫的診斷檢測結果,進行相應的中醫宏觀辨證;對中藥組、西藥組、中西醫結合組開展大樣本研究,比較在不同階段各方法的效果,提供不同分期合理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
在與記者交談時,患者虞女士說:“像我這種病情并不奢望痊愈。能達到現在這樣的治療效果,已經很好了。”但黃金昶和他的團隊希望,通過他們的鉆研,能讓中西醫“雙劍合璧”真正實現治愈更多腫瘤患者的愿景。
在人體復雜的免疫系統中,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平衡:既能有效清除“異己”,又能避免誤傷“友軍”。然而,這種平衡有時會被“狡猾”的腫瘤細胞所利用,逃脫免疫系統的監視。CD47-SIRPα免疫檢查點就是人體內的......
瘤原位疫苗接種是指利用腫瘤部位可用的腫瘤抗原來誘導腫瘤特異性適應性免疫反應的任何方法。這些方法在許多實體瘤的治療方面前景廣闊,眾多候選藥物正在進行臨床前或臨床評估,并有幾種產品已經獲批。然而,開發有效......
腸癌作為危害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近年來發病率不斷攀升。在上海,腸癌的發病率已經高居腫瘤發病排行榜前列。目前,隨著診治技術的發展和早期發現率的提升,腸癌的療效取得顯著提升。然而,在臨床上,仍然有部分......
一種針對各類惡性腫瘤患者的主要并發癥的臨床前小分子原創新藥,由華東師范大學與復旦大學科研團隊研發成功并實現成果轉化,近期與美國生物制藥公司SupercedeTherapeutics達成了總額為1億美元......
無論是從發病人數還是死亡人數來看,肺癌都是全球第一大癌癥,最近數據顯示,2022年肺癌新增病例248萬,死亡病例182萬。盡管開發了許多有前途的藥物,但耐藥性仍不可避免地出現,導致肺癌患者的復發。因此......
2024年6月6日,中國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劉志博(LiuZhibo)教授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在Nature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標題為“Covalenttargetedradioligandspoten......
長期壓力大、心情不佳當然不利于健康。那么,壓力大是不是致癌因素,又和癌癥治療的療效有何關聯?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腫瘤中心、芙蓉實驗室教授吳芳科研團隊的一項研究,證實了情緒壓力(ED)與肺癌免疫治療效果密......
營養貪婪是腫瘤最顯著的特征之一。然而,營養剝奪產生的臨床益處有限。戈謝病是一種遺傳性代謝紊亂,細胞產生膽固醇-葡萄糖苷,膽固醇-葡萄糖苷在溶酶體中積累,導致細胞損傷。2024年5月13日,南京大學胡一......
今日,Immatics公司在其2024年第一季度的財務報告上公布其在研T細胞受體T細胞(TCR-T)療法IMA203用以治療經治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最新數據。分析顯示,87%的患者實現腫瘤縮小,患者的......
上海交通大學合肥腫瘤早篩創新技術研究院(腫瘤早篩技術迎來新突破。今年4月,該院研究團隊關于“數字膠體增強拉曼光譜定量技術”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上發布,將應用于腫瘤早篩,有望在合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