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腫瘤更常襲擊一些器官,例如結腸或乳房。在近日刊登于《癌癥學趨勢》期刊的文章中,研究人員認為一些器官的這種脆弱性可能歸因于自然選擇。與心臟等小型重要器官相比,人類更容易忍受大型或成對器官腫瘤。因此,更大器官可能進化出更少的機制防御癌細胞。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心臟、大腦和子宮等那些保證你活著或生育能力的器官更重要,它們的癌癥防御也更完善。”法國生態和進化癌癥研究中心進化生物學家Frédéric Thomas說,“我們不能說這是主要原因,但它與其他因素共同起作用。”
一些腫瘤學家將器官癌癥發生率的不同歸結于外部因素,例如吸煙或紫外線暴露,也有人歸因于細胞分裂頻率等內部因素。Thomas與合作者指出,進化論能補充目前的觀點。
該研究組表示,自然選擇更傾向于為一些對人類生存和繁殖關鍵的小型器官提供抗癌保護作用。“在沒有損傷的情況下,大型或者成對的器官往往會潛在積累大量的致癌特性,而類似于胰腺等小型重要的器官則會很容易對腫瘤妥協。”Thomas 說。
因此,從理論上講,如果在所有因素都相同的情況下,相比腎臟等器官而言,胰腺應當能更好地抵御癌癥。而且,研究人員指出,抗癌的保護作用在不同器官中是不相同的,但一般而言這些保護作用會使器官對腫瘤的形成產生一定的耐受性。
另外,癌癥生物學家認為,單一的器官可以作為具有自身環境狀況的特殊“島嶼”,這些環境狀況包括氧氣、酸度的水平及含水量等,因此癌細胞在單一器官中的生存取決于其所寄居的環境。目前,研究人員正在通過實驗檢測這種假設,但需要將所有可能的混雜因素考慮進來才能進行完整分析。
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FGFR)在多種惡性腫瘤中存在異常激活,并與腫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已成為目前“不限癌種”的熱點研究靶標之一。目前國外已有靶向FGFR的抑制劑上市,用于膽管癌、尿路上皮癌等適應......
惡性腫瘤是當前全球面臨的重大健康問題。作為引發癌癥患者死亡首要因素的腫瘤轉移成為一大研究重點。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骨科張長青、高俊杰課題組聯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骨科、浙江大......
美國頂級癌癥治療和研究機構希望城市(CityofHope)國家醫療中心周二發布公告稱,在臨床前研究中,該機構科學家開發出一種能殺死所有實體惡性腫瘤(癌瘤)的靶向化療藥物。公告里所提及的臨床前研究,已經......
惡性腫瘤是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隨著生命科學研究的迅速發展,腫瘤細胞內的各種基本過程,如信號轉導、細胞周期調節、細胞凋亡誘導、血管生成以及細胞與腫瘤微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正在逐步闡明。隨著高通量測序......
“一段時間以來,惡性腫瘤診療的主要瓶頸,通俗講是發現晚、分型難、療效差。”7日在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舉行的首屆保亭健康高峰論壇暨院士大講堂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肝癌科學中心主任王紅陽在作學術演講......
目前惡性腫瘤的治療已經進入個體化治療時代,精準識別腫瘤患者基因變化特征對于患者的精準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盡管在腫瘤的臨床診斷中組織活檢是金標準,但是在標準病理學評估后可用于分子診斷的病灶組織通常非常有限......
國家衛生健康委8月25日上午召開新聞發布會,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建東在發布會上介紹:惡性腫瘤牽扯到千家萬戶,是大家非常恐懼的疾病。在過去十幾年,新藥創制重大專項對惡性腫瘤研究......
近日,云南省腫瘤醫院及昆明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在美國《干細胞與發育》期刊發表致編輯的信中,報道了世界上第一例因為應用干細胞治療2型糖尿病而發生未成熟畸胎瘤(一種罕見的惡性生殖細胞腫瘤)的病例。治療糖尿......
自二十世紀上半葉以來,進化論一直認為突變是隨機發生的。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研究所研究團隊發現,DNA突變并不是隨機的,揭示了一種非隨機模式。該結果于近日發表在《Nature》上,題為:Mutatio......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人類行為》最新發表一篇遺傳學研究論文,為過去2000-3000年間,自然選擇在歐洲人群遺傳演化中的作用提供了見解與證據。由中國學者完成的該項研究確定了過去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