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帖舉報副教授抄襲論文
近日,一則舉報遵義師范學院副教授趙某抄襲論文的帖子,在網上引發關注。帖子作者稱這名副教授抄襲自己的本科畢業論文并被發表在《遵義師范學院學報》上。
有網友指出,趙某2013年2月以前的職稱是講師,在抄襲論文發表后不久,被聘為遵義師范學院副教授。
針對網帖的質疑,遵義師范學院組成相關調查組,經過核查證實,趙某的論文與網絡舉報提供的論文資料確實屬于同一篇論文,趙某存在侵占他人學術成果的不端學術行為。學校對趙某做出處理決定:解聘其副教授職務;對該論文宣布撤稿,并登報聲明注銷;終止、撤銷其承擔的各類科研項目,兩年內取消其項目申請資格。
副教授因抄襲論文被解聘的事情引發網友討論。一些網友表示,趙某其實是高校“論文崇拜”的受害者。如今,碩士、博士畢業,大學老師評職稱,申請科研課題,臨床醫生評職稱,都要看你發表了多少論文。“如果發表的論文數量達不到要求,門兒都沒有。”
“論文崇拜”下怪象叢生
梳理近年來頻發的論文抄襲、學術造假、花錢買論文、花錢發論文等案例發現,這種怪相往往與論文崇拜心理相關。記者調查采訪發現,大量缺乏實踐指導性的論文和脫離本職業務的“專家”層出不窮,出現了一系列怪象。
——怪象一:老師不會講課
醫生無心看病
武漢某三甲醫院一名醫生說,從現行的醫生評價體系來看,論文數量、職稱高低和臨床水平并不相稱。“有人開玩笑說,會看病的醫生不會寫論文,會寫論文的醫生不會看病,因為很多臨床水平較高的醫生,很難有精力搞科研發論文。沒有核心期刊的論文,想評上高級職稱幾乎不可能。”
廣東某科研機構負責人在10多年時間里,帶領團隊完成了多個科研項目的開發,但是由于缺少論文,職稱一直沒評上。這位負責人說:“我現在副教授已經有5年多時間,按道理已經可以評教授了,但是我的論文肯定不夠,論文是最硬的杠杠。”
——怪象二:代寫代發成產業
造假成中介牟利工具
由于對論文的追求,一些代寫代發的學術造假中介機構應運而生。在百度上輸入“發表論文”,可搜索到多家論文中介網站,某網站介紹中就有“先發表,后付款”“全程保密,絕無雷同”“全程負責,發表快”等字樣。
記者以需要發表論文為由與其中一家進行聯系,網站工作人員稱,可以提供代寫代發的全程服務,論文由高校專業老師代寫。“16000元的價格,按進度分期付款,確保能發表在核心期刊上。”
網友指出,論文代寫、盜用和抄襲等學術造假行為的背后是職稱評定、升職加薪、升學畢業等切實利益。
——怪象三:大量垃圾論文
成果轉化率低
“為了完成論文指標,有些人就追熱點,今天納米熱就寫納米的文章,明天石墨烯熱了就寫石墨烯的文章,或者在研究未成熟的時候就忙于出論文。”一位從事某專業領域研究20多年并取得卓越成就的專家稱,在盲目追求論文數量的情況下,甚至是一項成果拆成幾篇發,造就了大量垃圾論文;有的搞應用開發的科技人員不著眼于成果如何轉化應用,而是考慮怎么才能多發論文。
網友“劉天放”說,湊數的論文就是一種科研浪費。科研“大躍進”除了制造出無數垃圾論文,還有什么價值?
需優化評價體系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華明說,論文數量不能等同于創新實力,而且極端追求論文數量對科學精神的損傷值得重視。多數網友認為,破除“論文崇拜”,更加科學地開展學術考核已成為緊迫任務。
多位網友指出,在國外高校,評價教師學術研究成果的指標,也主要是論文和出書,但他們對論文和出書的評價,強調的是論文本身的學術價值,是否發表、發表在什么期刊,并不是第一位的指標。對于論文和著作的評價權由專業的評審委員會來決定,而且教學成果也是評價的重要指標。
令人欣喜的是,我國一些高校也開始探索破除“論文崇拜”。復旦大學從去年開始,將“代表性教學成果”納入“代表性成果職稱評價機制”,80后青年教師吳燕華因為獲得第二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理科組一等獎,在申報副教授職稱時,獲得了院學術委員會、校學術評議專家組高票通過,成為這一制度的首位受益者。
多位受訪人士指出,盡管存在種種問題,但論文也是衡量職業素養的一個指標,如果與其他因素加在一起綜合考量,還是有利于人才培養的。只是在評價的過程中,論文并不是決定性因素,需要包含實踐成果、專業評價等更合理的評價體系的建立。
清華大學的工程專業名列世界第一,超過了麻省理工學院,這一全球大學專業排行榜一時引發多方關注。上述排名來自U.S.News。作為大學排名最有影響力的榜單之一,U.S.News的排名是每年大家申請學校時必......
網帖舉報副教授抄襲論文近日,一則舉報遵義師范學院副教授趙某抄襲論文的帖子,在網上引發關注。帖子作者稱這名副教授抄襲自己的本科畢業論文并被發表在《遵義師范學院學報》上。有網友指出,趙某2013年2月以前......
網帖舉報副教授抄襲論文近日,一則舉報遵義師范學院副教授趙某抄襲論文的帖子,在網上引發關注。帖子作者稱這名副教授抄襲自己的本科畢業論文并被發表在《遵義師范學院學報》上。有網友指出,趙某2013年2月以前......
前不久,筆者采訪了一位有名的育種專家。這位培育出好幾個玉米新品種、每年為國家增產糧食數千萬公斤的長者,連副研究員都不是。“這都是學術論文崇拜鬧的。”他苦笑著說,“現在評職稱都要看你發表了多少論文,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