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法院召開“《食品安全法》實施一周年典型案例”新聞通報會。據悉,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期間,房山區人民法院共受理涉食品消費者權益糾紛案件23件,23名原告全部為職業打假人,并全部要求生產經營者十倍賠償。訴訟中,職業打假人并非以產品本身的質量問題索賠,而是多以商品包裝不符合國家標準為由要求十倍賠償。通報會上,房山區人民法院還通報了多起典型案例。
專找食品包裝“軟肋”
據房山區人民法院介紹,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初,房山區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二庭共受理涉食品消費者權益糾紛案件23件,其中在審3件,審結20件。從結案方式來看,判決結案率34.8%,調解和撤訴結案率65.2%.從爭訟主體來看,涉及職業打假案件23件,占100%,涉食品消費者權益案件被告均為房山區人民法院轄區內大型商場、超市、商店。從消費者起訴理由來看,以商品包裝、標識等不符合國家標準為由起訴的案件數量為 22件,占95.7%;以商品質量問題起訴的案件數量為1件,占4.3%.從消費者要求生產經營者承擔責任方式來看,要求生產經營者十倍賠償的案件數量為23件,占100%。
食品消費案件中,涉職業打假人案件已經形成相應模式。2014年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三條明確,在食品藥品領域,職業打假人可以主張權利,消費者身份不再成為主張權利的限制。
法官審理發現,職業打假人不同于一般消費者,他們具有相當專業的行業知識,不僅對實體商店進行訴訟,還出現了“網購打假”人。職業打假人購買涉案商品后,先向行政執法部門進行舉報。行政執法部門作出處理結果后,職業打假人利用處理結果與商家協商賠償事宜。若協商不成,職業打假人以此作為事實依據或證據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
面對新情況,房山區人民法院以保障消費者權益、維護市場秩序、實現食品安全為目標,在查明事實基礎上,公正處理案件,增強與消費者組織、工商部門、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聯系,積極化解涉食品消費者維權糾紛,提高審判質效;向涉案商場、協會等發送司法建議函,就案件審理中發現的問題提出建議,提高其法治意識,幫助其規范生產、銷售行為。
●典型案例
對經營者“明知”的認定
2015年10月,李某在某商場購買真空包裝食品后,發現該食品違反《鮮、凍動物性水產品衛生標準》保質期9個月的規定,將保質期標注為12個月,向法院起訴要求商場退貨及價款十倍賠償。商場辯稱已經盡到嚴格審查義務,不應當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庭審中商場未舉證證明其已經盡到嚴格審查義務,法院判決商場退還商品價款并支付李某十倍賠償。
【法官釋法】
本案焦點之一在于經營者是否盡到法定義務。《產品質量法》規定,銷售者應當建立并執行進貨檢查驗收制度,驗明產品合格證明和其他標識。本案涉案食品不符合國家強制標準,屬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
本案焦點之二在于經營者是否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本案中,經營者沒有盡到法定審查義務,違反法定義務存在主觀過錯,應當知道食品貯存期間標示錯誤,卻沒有審查出來而進行銷售,屬于經營者“明知”范疇,且食品貯存期間標示錯誤危及食品安全并誤導了消費者,符合《食品安全法》懲罰性賠償條款要件,應當向消費者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
無損失也可主張十倍賠償
2015年10月,劉某在某超市購買某品牌巧克力餅干條7盒,購買后發現所購買巧克力中英文營養內容及含量并不對應。劉某未食用涉案巧克力,并向食藥監局舉報。食藥監局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書,對超市處以沒收違法所得并罰款的行政處罰。劉某收到食藥監局處理復函后與超市協商賠償事宜,未達成協議,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超市退款及價款十倍賠償。法院認為被告售出食品中英文營養成分不一致,違反了《標簽通則》強制標準,支持了劉某的訴訟請求。
【法官釋法】
食品消費領域中,消費者購買了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未食用涉案商品,即未受有實際損失或者受到長期、潛在的損害的,消費者也可以向經營者主張價款十倍的懲罰性賠償。
與食品安全標準不符須擔責
2015年11月,李某在某超市購買了某品牌散裝巧克力,發現食品外包裝沒有標注生產日期。李某認為涉案商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沒有食用,向食藥監局投訴。今年1月,食藥監局向李某發出復函,認定涉案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對涉案超市作出處罰決定。收到復函后,李某與超市協商未果向法院起訴,要求超市退貨及價款十倍賠償。法院審理認為,涉案商品違反《食品安全法》,屬于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食品,被告超市未舉證證明涉案食品外包裝上標注了生產日期、向原告李某出示合格證、提示生產日期等行為,沒有盡到法定義務,應當向李某承擔退貨及價款十倍賠償責任。
【法官釋法】
食品安全標準與食品安全不應當等同認識。《食品安全法》規定,食品安全,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而食品安全標準在我國法律中并沒有明確規定。
就本案來說,涉案散裝食品沒有標注生產日期,違反了《食品安全法》規定。這種標示遺漏會導致消費者無法判斷保質期,無法在保質期內安全食用產品,對消費者產生潛在危害,危及食品安全。綜上,被告超市應當承擔退貨及價款十倍賠償責任。
對標簽、說明書“誤導”的認定
2015年10月,唐某在某超市購買10瓶進口葡萄酒,購買后發現涉案葡萄酒沒有中文標簽、中文名稱、配料表、儲存條件、食品添加信息、原產國國名或原產地地名等內容,于是沒有飲用葡萄酒并向食藥監局舉報。2015年10月,食藥監局對超市作出行政處罰后,唐某與超市協商未果,提起訴訟,請求十倍賠償。法院審理后,認定涉案商品對消費者造成誤導,判決超市十倍賠償。
【法官釋法】
本案中,涉案商品標簽缺失,違反《食品安全法》《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且標簽缺失顯然對消費者造成誤導,不能排除經營者懲罰性賠償責任。
一項新研究發現,食品包裝和器具中含有多達68種可能對健康構成威脅的“永久化學物質”,而監管機構可能沒有意識到其中許多物質的存在。3月19日,相關成果發表于《環境科學與技術》。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PFA......
聚乙烯(PE)是三大食品接觸塑料包裝材料之一,被廣泛用于牛奶盒、飲料杯等食品包裝生產。目前,對廢舊PE食品接觸材料的處理主要以填埋和焚燒為主,由此帶來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等問題。由上海君石生命科學研究......
12月19-20日,由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聯合會、食品伙伴網聯合舉辦的新版《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解讀培訓在上海成功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200余位食品行業精英參與其中。本期培訓由食品伙伴網信息服務事業部楊......
一、包裝生產衛生要求食品包裝的衛生控制包括食品包裝材料及容器的衛生控制,防止不衛生食品進入包裝,防止包裝過程的污染及包裝后的再污染。包裝生產衛生要求涉及的法律法規和標準介紹如下:《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
一、國內監管介紹用于食品的包裝材料、容器的生產經營活動應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規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負責開展風險監測、風險評估以及食品安全標準制修訂;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負責產品生產許......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名以食為天,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人們所關注的重點,同樣是治理國政的頭等大事,而法治則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根本,2015年實施的《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有力推動了我國食品安全整體水平的提升。為......
2019年10月1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第721號,公布現將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實施條例”),自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經過研究比對,現對新版食品安......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已經2019年3月26日國務院第42次常務會議修訂通過,現將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公布,自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總理李克強2019年10......
近日,印度尼西亞國家藥品食品控制總局發布了新的食品包裝法規。法規附件附有化學品清單,規定了如何對這些化學品進行監管。附件內容包括:(一)禁用物質,(二)具有特定遷移限量的允許使用物質,(三)功能性物質......
編者按日前,2018中國食品安全法治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論壇聚焦“市場監管體制改革背景下的餐飲業態法治治理”,有150余位專業人士出席。研討會上針對食品安全法制建設、監管經驗、實踐難題等方面進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