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罕見病,普通人能做些什么?科學家能改變什么?醫生能幫助什么?媒體能給予什么?……不同的角色讓我們對于罕見病的認知和關注也不同,所以我們需要交流、合作,從社會、科學、醫學、政府等多個層次為這一特殊群體帶來更多的希望和關懷。這也是中國罕見病高峰論壇存在并持續舉辦5屆的初衷和遠景。
在剛剛落幕的第五屆中國罕見病高峰論壇上,學術專家、醫藥企業、患者組織等在內的各行業人士、代表齊聚一堂,大家從基因檢測、孤兒藥、罕見病醫保等議題出發,共同探討罕見病在醫療進展、政策推行等方面的工作進展和前景。
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CEO尹燁作為嘉賓出席了論壇,并進行了“基因即因,未來已來——PTC承載罕見病之夢”主題匯報。報告圍繞最前沿的罕見病診斷和治療技術,從可防(prevent)、可治(treat)、可愈(cure)角度針對罕見的遺傳病、腫瘤、感染等多種疾病層面闡述了基因檢測在其中的意義和價值。
何為罕見病?
罕見病,泛指一類發病率極低的疾病。目前,全球對于這一特殊群體并沒有官方、統一的定義,自然在診斷、治療等方面也欠缺足夠的認知和有效的手段。
歐盟對于罕見病的的界定是患病率低于0.1%,約有3000萬患者,其中可以干預治療的罕見病僅約占7%。同樣,依據美國2002年頒布的《罕見病法案》,美國罕見病患病人數約達2500萬人,其中可以干預的罕見病低于5%。
目前,全球約有7000—8000種罕見病,其中約80%是由先天性遺傳缺陷引起。依據OMIM網站信息,分子機理明確的疾病表型有4803種,包含常染色體、X/Y及線粒體遺傳,其中單基因表型4782種,涉及的相關基因3222個。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罕見病定義為“患病人數占總人口0.065-0.1%的疾病或病變”。從發病率出發,罕見病的概念遠遠超出遺傳角度,罕見腫瘤、過敏、感染、環境等因素所致的疾病都應該屬于罕見病范疇。
過去,對于罕見病我們除了預防之外,只有小部分病種可以進行代償性治療,極小部分可以被緩解甚至于治愈。但是現在,從基因測序、基因治療、免疫治療到干細胞療法,生命科學的進步讓我們有機會對更多的罕見疾病,從最初的一無所知到現在的可預防、可治療甚至于可治愈。
罕見的遺傳病
約80%的罕見病是與生俱來的不幸,這些患者承擔了小概率事件,他們所患的疾病屬于先天遺傳,例如染色體數目遺傳、染色體微結構異常、孟德爾遺傳病(單基因病)。對于這些疾病,產前篩查尤為重要,是預防和診斷的重要手段。
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是將基因檢測應用于胎兒DNA檢測的先進技術,被認為是全球最前沿的檢測技術,也是未來產前診斷的發展方向。在我國,無創產前唐篩被寫入《婦產科學》教科書,目前主要用于檢測T21染色體異常(唐氏綜合征),T18染色體異常(愛德華氏綜合征)和T13染色體異常(帕陶氏綜合征)。
此外,隨著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普及,對該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拓展得越來越廣。從染色體異常、小染色體缺失/重復到單基因篩查,該技術可以對多種先天性罕見病準確檢測。
除了三級預防,包括視網膜營養不良癥、沙菲利波綜合征、地中海貧血癥、重度聯合免疫缺陷等多種疾病,通過基因治療、基因編輯技術都有望打破“無藥可醫”的局面。
罕見的腫瘤
一些腫瘤的發病率也很低,甚至于比先天的罕見病概率還低,例如男性乳腺癌、骨癌、胰腺癌、寄生蟲導致的癌癥、闌尾癌、卡波西肉瘤……對于這些罕見腫瘤,我們能做些什么呢?
尹燁以一名林奇綜合征患者為例,講述了精準治療對癥施藥并成功挽救生命的故事。Leta Withers是一名因為身患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而被確診為無法治愈的四期絕癥患者,但是幸運的是其微衛星不穩定性(MSI)高表達,從而有機會接受PD-1藥物治療。這也是免疫療法成功治療罕見腫瘤的典型案例。
罕見的感染
現在常常有媒體報道“超級細菌”的出現,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我們對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悲觀來講,抗生素的濫用、藥物的耐藥性問題會讓我們走向無藥可救的極端。
尹燁表示,感染很大程度上是外來侵入的基因,對其診斷更加需要提高精準度。病因尚未明確之前,任意使用各種抗抗感染藥物,很可能會耽誤甚至于加重病情。對于,罕見的感染病我們需要怎么做?
我們需要對病原菌快速鑒定,找到耐藥基因、毒力因子,弄清楚宿主免疫系統與病原菌之間的互作,這是對癥下藥的前提。未來,感染病精準醫療、靶向抗生素使用和噬菌體療法將是罕見感染診療、耐藥性問題解決的重要方向。
此外,還有很多極端的病例:罕見的過敏性疾病(水過敏癥、牙買加嘔吐病)以及罕見的營養缺陷疾病(克山病、壞血病)……人類對于這些疾病的認知和解決仍然在路上,這些疾病背后的致病機理、基因表型遠遠比我們想象得還要復雜。
大數據時代下的“讀寫改創”
尹燁強調,雖然人類基因組約由30億對堿基組成,但是每個人約有5M的基因序列是獨一無二的。這些不同并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罕見的突變也是推動生命醫學發展的源泉之一。
基因測序讓我們一點點揭開生命的秘密。如何使用基因信息解決復雜疾病?這需要我們繼續思考。讀懂了序列,科學家們開始嘗試“人工合成”,寫出/修改/去除我們缺失/想要/不要的基因片段,可能有望解決多數罕見病。反觀物種的進化,都是基因在加減的結果。
谷歌工程總監Raymond Kurzweil認為,科技和醫學的進步獎把人類推向一個“奇點”,屆時也就是2045年,人類將實現永生。Kurzweil表示,未來1-2年,基因編輯技術將趨向成熟;2020年,我們可以向免疫系統植入納米機器人;2030年,這些智能機器人將帶領我們走向永生。
最后,尹燁表示,罕見病可以視為上帝給我們的不幸密碼,它需要幸運的正常人施以援手共同解決。
·據英國謝菲爾德大學轉化神經科學研究所帕梅拉·肖(PamelaJ.Shaw)教授團隊發表的一篇綜述文章,關于漸凍癥病理機制的假說多達8種。·“過去幾十年,中國沒有一家大型藥企從事漸凍癥的藥物研發,因為......
2023年6月11日,上海長江產業園區,由復旦大學智能醫學研究院舉辦、上海慧眼醫學診斷科技創新研究中心承辦、睦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贊助的“數智醫療產業聯盟成立大會”暨“罕見病科技金融公益論壇”舉辦成功。......
國內罕見病診治有何新進展、新需求?5月26日-28日,中華醫學會兒童罕見病/UDP臨床診治與研究新進展學術會議在上海召開。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罕見病學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院長王藝在接受澎湃新聞......
2月28日是第16個“國際罕見病日”。為提升安徽省罕見病規范化診治水平,有效整合醫療資源,發揮各方力量,推進罕見病早診、早治、早預防,當天上午,安徽省罕見病專科聯盟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
廣東省醫療保障局聯合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近日印發《廣東省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23年版)》,新增111個西藥和中成藥,其中包括新冠治療藥、罕見病藥、兒童用藥。該目錄自3月1日......
“罕見病類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行業報告”(簡稱:報告)28日在上海發布。中國罕見病類特醫食品在可及性上面臨巨大挑戰。上海市兒童罕見病診治中心主任顧學范教授表示,此次發布的報告,針對罕見病需要特醫食品治......
今天是第16個國際罕見病日,目前,全世界約有7000多種罕見病,我國罕見病患者約有2000萬人。罕見病群體因為發病人群少,在疾病的診治和藥物的研發上往往容易被忽視。罕見病是指發病率非常低的疾病,新生兒......
國家醫保局近日公布,7種罕見病用藥新增進入2022國家醫保目錄,涉及多種疾病。此次國家醫保談判再次上演“靈魂砍價”,用于治療脊髓性肌萎縮癥(SMA)的利司撲蘭口服溶液用散(規格為60毫克每瓶)上市價格......
為進一步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引領醫學科學發展和整體醫療服務能力提升,12月27日,國家衛健委對外發布《國家罕見病醫學中心設置標準》。《標準》指出,國家罕見病醫學中心應依托罕見病診治水平......
為進一步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引領醫學科學發展和整體醫療服務能力提升,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近日印發《國家罕見病醫學中心設置標準》。文件明確國家罕見病醫學中心應當滿足以下基本條件:三級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