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1-04-11 13:50 原文鏈接: 中青報:我國核聚變人才培養已箭在弦上

      近期發生的日本核泄漏事件持續牽動著世界各國的神經,和平開發利用核能再次成為矚目的焦點。

      就在上個月,國內核聚變界的100余名專家代表也聚集到了一起,由科技部主辦的核聚變能發展研究人才工作會議在中國科技大學舉行。與會專家紛紛表示,抓緊培養和儲備核聚變人才后備力量,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國內多項核聚變技術裝置已邁入國際先進水平

      目前世界上的核電站利用核裂變來發電,核裂變在產生巨大能量的同時也產生強大的輻射,廢料很難處理。此外,作核材料的鈾、釷蘊藏量非常有限。

      與核裂變能相比,核聚變能是無污染、無長壽命放射性核廢料、資源無限的理想能源,例如,每升海水中所含的氘通過核聚變反應可以產生相當于300公升汽油燃燒所放出的能量,而海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但是目前人類已經能夠控制和利用核裂變能,而控制和利用核聚變能則需要歷經長期艱苦的研發過程。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專家向中國青年報記者介紹,目前人類利用托克馬克裝置開發核聚變能的科學可行性已經得到證實:“等離子體最高溫度可達2億~4億度;最高聚變輸出功率超過16兆瓦,聚變輸出功率/輸入功率比值已經達到1.25。”也就是說,建造核聚變實驗堆的可能性逐步浮現出來。這讓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人造太陽”升起的希望。目前國內多項核聚變技術裝置已經邁入國際先進水平。但是,這些裝置目前尚處在實驗階段,距離真正的商業運行還很遙遠。

      磁約束核聚變能源研究被國際科學界公認為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大研究方向。2006年11月,歐盟、美國、中國等7方終于簽署協議,決定在法國小城卡達拉舍合作建造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

      目前ITER計劃是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它的建造大約耗時10年,耗資50億美元(1998年值)。盡管它是一個“風險共擔”的合作項目,但參與各國都希望從中得到實際回報,為國內“建堆”奠定技術基礎。其中各國之間的競爭態勢,不言而喻。

      2007年,經國務院批準,我國正式參加了ITER計劃。從2008年開始,中國磁約束核聚變研究計劃專項正式啟動。自從正式加入ITER計劃之后,我國就在不斷地輸送相關人員到ITER組織任職,一方面為了在ITER裝置建設和運行過程中,掌握相關技術和工程經驗,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鍛煉和培養人才,為我國自主設計建造聚變實驗堆工程作準備。

      核聚變人才匱乏將影響中國未來自己建反應堆的能力

      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在會議上強調:“我國面臨的一個急迫任務,就是進一步加大向ITER組織的人才輸送。”據統計,截至2010年11月,我國向ITER國際組織輸送工作人員21人,其中管理崗位4人,技術崗位17人,僅占該組織職員總數的5%,與中國所承擔的建設經費的比例——10%不相稱。

      “ITER工程技術總體現由34個核心科學工程技術和管理專業組成。”據中國科大核科學技術學院院長萬元熙院士進一步分析,到目前為止,中國的工程技術人員分布在34個核心專業中的11個,但更多的是擔任較低職位的技術工作。他指出,“問題是,2/3以上的核心科學、工程技術和技術管理領域幾乎沒有中國人進入。”

      “即使派得出去人,也要通過競爭才能被聘用。”在萬元熙看來,英語水平、國際合作能力成為國內工程技術人員進入ITER組織的兩大障礙。

      萬元熙認為,上述狀況如果沒有“特殊政策”,估計在相當時間內不會有太大的改變,這必將影響中國的權益,“特別是將影響中國從ITER獲取實際的、具有人才基礎的100%的知識產權,而這是中國自己‘建堆’的重要基礎”。

      中國青年報記者在本次會議上了解到,我國現有具有豐富聚變核物理和工程經驗的專業人員不足200人。參照ITER計劃,到2020年,我國自主設計建造聚變實驗堆工程所需專業人員1200人,而這不過是一個保守的估計。

      在不少核聚變研究專家看來,ITER組織供職人數折射出國內人才短缺的現狀,擺在面前更嚴峻的現實是,國內理論、實驗及工程領域同樣有著巨大的人才需求。按照ITER的計劃,國內將承擔12個“采購包”的設計、認證以及技術研發,此外,部分高校、研究所以及發展中的核聚變實驗裝置同樣需要大量研究人員充實進來。

      “我們派不出人,人才隊伍已經是捉襟見肘”。據一名與會代表分析,國內已有的磁約束聚變研究工程技術人才數量相當有限,目前還得先保證國內研究任務的需要,“而ITER計劃馬上就要進入開工建設階段,近期內ITER組織需要的各種人才可能成倍增長,屆時將更派不出人來”。

      中國有望擴大核聚變類專業的研究生數量

      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表示,為保證核聚變人才的與時俱進和及時供給的可持續性,必須在本土全面做好人才培養工作,加快頂尖人才隊伍建設。

      為此,在本次會議上公布的由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中核集團聯合制定的《關于促進磁約束核聚變人才培養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緊緊圍繞我國磁約束核聚變能研究和ITER裝置建設和運行,以需求為導向,逐步構建起一個層次、布局、學科合理的磁約束核聚變科學與工程研究和技術研發的人才培養體系,利用10年左右時間,培養2000名從事聚變科學與工程研究以及技術研發的各類人才。

      依據《指導意見》,國家還將優先支持與等離子體物理和聚變工程與技術相關的學科建設,在全國形成合理的布局。同時,圍繞磁約束核聚變的研究與開發,加強與相關的物理學、電氣工程、材料科學等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建立我國磁約束核聚變的學科支撐體系。

      最讓與會代表們興奮的是,《指導意見》提出,在現有研究生招生計劃的基礎上,以磁約束核聚變人才培養基地為主要依托,按照一定的比例,逐年擴大等離子體物理和核科學與技術等相關學科的研究生招生數量,力爭每年以推薦免試方式招收直博生的指標不少于200人。

      對此,他們表示,“如果教育部能批準這一計劃,我們將招到更多想要的優秀人才”。

      據了解,由萬元熙領銜、19名成員組成的“磁約束聚變堆總體設計組”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建中。

      “國內這個領域是一個比較小的領域,現有的專家互相都很熟悉,將來為了利用共同的資源,有理由更加熟悉起來。”曹健林呼吁,“希望大家能夠徹底擯棄門戶之見,發揮各自學科、裝置、工程能力的優勢,共同努力構建這個人才培養體系。”

    相關文章

    研究人員利用SOFIA天文臺數據揭示了一個被摧毀行星系統

    一旦一顆恒星演化到主序星階段之外--這是恒星演化的最長階段,在此期間,恒星核心的核聚變產生的輻射被引力所平衡--它可能擁有的任何行星系統的命運就是一個謎。天文學家通常不知道在這一點之后行星會發生什么,......

    只為點亮一盞屬于核聚變的燈

    “萬老師,EAST實現了403秒的H模等離子體運行!”“祝賀!祝賀!大家辛苦了!”4月20日,科技日報記者來到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該所科普主管蔡其敏向記者展示了這段他與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元熙的......

    日本高濱核電站4號機組將于25日重啟運營

    據日本共同社3月23日報道,曾于今年1月發生反應堆自動停止事故的福井縣高濱核電站4號機組將于本月25日重啟運營。福井縣高濱核電站隸屬于日本關西電力公司。今年1月30日,該核電站4號機組核反應堆自動停止......

    隱瞞數月后,美國一核電站承認放射性水泄漏

    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明尼蘇達州污染控制部門當地時間16日稱,該州位于密西西比河附近的蒙蒂塞洛核電站在去年11月21日發生了含放射性物質的水泄漏的事故,共泄漏了約150萬升含氚污染水。該核電站所屬的能源......

    反對聲不斷,日本仍決定允許核電站運轉逾60年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盡管有反對和批評的聲音,日本政府28日仍在內閣會議上敲定了能源相關的5項法律修正案,允許核電站運轉年限超60年。據報道,關于福島核事故后采用的“原則上40年、最長60年”的運轉年限規......

    日本將排放核電站廢水多國要求日本將核污水倒在東京

    按照此前制定的計劃,日本福島核污水排放工作將會在2023年春天開始,其將把處理水中所含放射性物質氚的活度稀釋至不到國家標準的四十分之一,通過海底隧道排放至核電站近海約1公里處。東京電力公司透露,福島第......

    釋放廣西防城港核電廠3號機組首次臨界控制點

    名稱關于釋放廣西防城港核電廠3號機組首次臨界控制點的通知索引號000014672/2022-00520分類核電廠安全監管發布機關國家核安全局生成日期2022-12-26文號國核安發〔2022〕266號......

    “人造太陽”照亮地球還要多久?

    隨著核聚變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國很多相關技術獲得突破。在科技創新越來越需要協同作戰的今天,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更有耐力、能長期投入的“國家隊”和更靈活、試錯成本更低的民營企業發揮各自優勢,密切合作,推......

    美能源部宣布首次實現“核聚變點火”,真突破還是搞噱頭

    北京時間12月13日23時,美國能源部(DOE)和能源部國家核安全管理局(NNSA)宣布,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美國國家點火裝置(NIF)團隊首次在可控核聚變實驗中實現核聚變反應的凈能......

    美國國家點火裝置實現核聚變凈能量增益

    北京時間12月13日23時,美國能源部(DOE)和能源部國家核安全管理局(NNSA)宣布,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美國國家點火裝置(NIF)團隊首次在可控核聚變實驗中實現核聚變反應的凈能......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