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6-11-14 10:00 原文鏈接: “青椒”艱辛的背后:是學術界“代際不公平”

       澎湃新聞的報道《大學青年教師:有的未升副教授被炒,有的拼命代課》,刷爆了朋友圈,引起了不少大學青年教師的共鳴:“青椒”們在生活上艱辛清貧,在學術上舉步維艱,在高校教職的生態圈中面臨生存困境。

      病癥報道得很到位,但是“藥方”是什么?

      這種現象的大背景是,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之后,中國學術生態圈已經開始固化,圈層和利益格局都已經形成,教職成了稀缺資源,學術新人進入高校不再像以前一樣有寬松的施展環境,而是面臨各種壓力。

      如何拯救大學青年教師?關鍵在于改造學術生態。一些人呼吁要改變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的標準,不能唯科研論,不能唯指標論。對于年輕人來說,恰恰是追求科研成果和論文指標才是他們的出頭之路。因為他們有精力,有新的眼界,容易出成果。問題在于,在現有學術生態下,做出成果的人,未必是享有成果的人,不論工科還是文科都是如此。

      對于工科來說,現在大部分采用的是團隊作戰式,一個團隊帶頭人帶著一批青年教師和科研人員研究項目。這個團隊帶頭人或許不需要做任何具體的研究,只需要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拉回項目、資金,讓團隊成員“生產”出大批論文,再掛上自己的名字作為通訊作者,便可以坐享這些成果。因此一些工科教授在幾年內動輒發表幾百篇SCI論文,以一人之力這是不可想象的。論時間安排,他們甚至連認真看一遍這些論文的時間都沒有。青年教師的成果就這樣被團隊帶頭人“收割”了,兩者之間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前者永遠不可能趕上后者的成果。

      對于文科來說,雖然團隊式作業沒那么普遍,但是分門立派的現象并不少見。一些已經喪失了學術生產力的教授,同樣是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拉項目跑課題,再以博士生或是年輕教師的論文掛上自己的名字投稿發表。一些文科學術期刊在發表時也看職稱和關系。同樣一篇文章,有些作者用自己的名字投稿,屢投屢敗;而到了有“資源”者的手里,卻可能“點石成金”,順利發表。

      因此,青年教師不是害怕拼成果拼科研,而是在目前的學術權力格局下,學術資源被高度壟斷了,青年教師無法真正擁有自己的學術成果。要改革的并不只是職稱評審標準,而是學術資源的分配,是學術權力的改革。

      高校中的老人可以坐享其成,沒有后顧之憂,而新人卻得面臨嚴苛的考驗,同時又無法主宰自己的時間、成果和研究方向。這種“代際不公平”的背后是“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的二元機制。這個思路對于減少改革帶來的沖擊是個好思路,卻可能導致嚴重的不公平。以一些高校的住房福利為例。老教師不僅坐享學校福利房,擁有完全產權,而且同樣享受住房補貼,并且由于職稱高,享受的還是最高等級的補貼;但對于年輕老師來說,連中轉過渡房也沒有名額了,領取的是只夠在城中村租房的最低額補貼。

      總而言之,高校青年教師目前面臨的困境并不是“能力的不平等”,而是機會的不平等,是權力的不平等。如果繼續按照“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二元機制,讓青年老師們相互“廝殺”,而“老人”們高枕無憂,甚至故意攪渾水,則大學注定難成為學術精進的地方。

    相關文章

    大學“青椒”調查:有暑假,沒休假

    “當大學老師很體面”“大學教職不僅是鐵飯碗,每年還有寒暑假”……這是不少人對大學老師的印象,也是不少年輕人畢業后選擇留校的原因。但是,多數人或許只看到了大學教師這份職業的光鮮A面,而它的B面可能是——......

    高校“青椒”,深陷學術“KPI”

    世。1986年出生的宋凱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的博士、博士后,2019年他作為高層次人才被引進到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曾有消息指出,宋凱生前為申請科研項目承受了很大的精神壓力。他所在的學院......

    “青椒”如何能科研獨立?《科學》邀專家解答

    獨立,是科研中最矛盾的概念之一。科研人員深知,幾乎沒有一項研究是完全獨立的。在研究生和博士后階段,我們在導師的緊密指導下工作多年。甚至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期,我們最好的工作都源于導師的團隊。用牛頓的話來......

    30歲浙大“青椒”《自然》發文:我只是普通小鎮做題家

    王震今年剛滿30歲。從2021年成為浙江大學的一名特聘研究員后,短短一年多時間,他就以共同通訊作者身份在Nature上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在超導系統中首次實現了拓撲時間晶體的全數字化量子模擬。讓人們感......

    “青椒”口述:被時間卡住的尷尬人生

    編者按:博士普普和王博的人生規劃,因一項人才計劃的調整而改變了。身為科研“青椒”的他們,原本都奔著成為深圳市后備級人才,并將其作為在深展開科研乃至人生的重要支點。根據《深圳市人才認定標準(2015年)......

    學術界掀起離職潮?他們身負貸款養兒壓力仍要走

    編譯|孟凌霄SarahTashjian是家族中的第一位大學生,目前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做博士后研究員。然而,她正在考慮離開學術界。她感嘆道:2015年時,坐擁10篇一作論文,就能讓學術之路暢通無阻。如今......

    給科研“青椒”更多幫扶和關注

    近日,有媒體關注青年人在科研起步期該如何脫穎而出的話題。“青椒”是高校青年教師的諧稱,科研“青椒”成長是個久久為功的系統性工程。首先,“青椒”本人要找準研究方向。這個過程有探索,也會有試錯,但是要盡快......

    如何跨過35歲門檻?“老椒”親自指導迷茫的“青椒”

    全國兩會期間,“35歲門檻”成為一個熱議話題。其中,關于“35歲不進則退”的事業上升瓶頸,很多高校教師感同身受。45歲“老椒”、復旦大學教授馬臻就此撰文,回顧自己35歲當青椒時遇到的困惑和困難,以及他......

    非升即走的985高校青年教師們,還在為了論文數目拼命

    非升即走的985高校青年教師們,還在為了論文數目拼命現今很多青年教師都面臨著這樣的窘境:發不到足夠數量的論文,就會在六年之后、臨近35歲左右被迫離開學校,重新面對就業市場。對于他們來說,離開熟悉、高學......

    青年科學家5年內拿不出成果就面臨淘汰

    中科院院士:青年科學家5年內拿不出成果就面臨淘汰,有的單位已現“馬太”效應,重復給某一人獎勵“現在社會上經常說青年科學家要坐得住‘冷板凳’,可是有些研究成果都還沒拿出來,‘板凳’就被人家抽走了,青年科......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