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6-12-20 17:20 原文鏈接: 無創DNA產前診斷之父盧煜明:尿液查癌或將代替活檢

      5年前發明NIPT技術讓孕婦抽血測胎兒基因

      目前代替羊水穿刺90多國家數百萬孕婦運用

      研發液體活檢,下一步用于鼻咽癌、肺癌等癌癥篩查和治療

      血液里的DNA可篩查出淋巴癌、鼻咽癌,還能監測器官移植的排異和傷者受傷程度?未來用尿液里的DNA診斷癌癥?

      這樣的思路并非天馬行空,而是來自獲得稱為“中國諾貝爾獎”的未來科學大獎首屆得獎者盧煜明。

      因為5年前發明了無創DNA產前診斷技術(以下簡稱為NIPT),使得全球90多個國家的數百萬孕婦不用再羊水穿刺,無需創傷就可進行產前胎兒基因監測,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獲得了未來科學大獎的“生命科學獎”。

      在接受廣州日報專訪時,他透露了自己尚未發表的最新科研成果:通過新技術對兩萬名香港人篩查,鼻咽癌早期發現的概率比以前高三倍,死亡率有望降一半。

      現在,盧煜明正逐步實現他的奇思妙想。

      兩個月前,獲得2016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提名的盧煜明與這一榮譽失之交臂。

      研究靈感

      從方便面到《哈利·波特》

      對其他人來說,或許有些許失落,對盧煜明來說,似乎都在局外。

      到了約定采訪時間,盧煜明從實驗室走出來,帶著略微含蓄的微笑和記者握手。

      他在上周剛發表了一篇科研論文。每天他都會不停在網上刷,看有多少人閱讀,有沒有科學媒體報道這篇論文。相比能否獲獎,這件事讓他更緊張。

      盧煜明,生于香港,于牛津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及醫學博士學位。分子生物學臨床應用專家。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李嘉誠醫學講座教授兼化學病理學講座教授。

      2016年,對盧煜明來說,是豐收的一年。他成為未來科學大獎的首屆得獎者,這個獎被稱為“中國諾貝爾獎”。也是今年,他獲得了“引文桂冠獎”,這個獎自2002年以來已經成功預測了39位諾貝爾獎得主。

      關于盧煜明研究的兩個最著名的段子,都跟靈感有關:一個是他從自己煮方便面中獲取靈感,把血漿煮沸后,在孕婦血液中找到胎兒DNA,從而發明了無創DNA產前診斷(以下簡稱為NIPT),孕婦產檢時不必再使用風險較大的羊水穿刺技術;另一個是他在和太太一起看電影《哈利·波特》時,從片頭一閃而過的大寫字母“H”受到啟發,解決了從母體血漿中繪制人類胎兒基因組圖譜的難題。

      在有些人看來,關于“煮面”法發現DNA的事,說起來好像比較有趣,但也無意間破壞了科研的嚴謹感,說這個發現像“游戲”,這讓盧煜明的成功戴上了一頂“幸運”的帽子。

      而盧煜明只是說,“其實在科學上,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血液DNA

      可篩查鼻咽癌等癌癥

      對于NIPT的研究緣起,他簡單地描述道:當時他在牛津大學做醫學生時,知道孕婦要做很多檢查,其中一項就是抽胎兒羊水做監測。這項手術有0.5%的流產風險。他當時就想有沒有辦法從孕婦的血液中找到胎兒的細胞,這樣就免去抽羊水存在的風險。

      1997年,在英國待了13年的盧煜明回到中國香港,正式開始NIPT技術的研究,也就有了“煮面”原理發現孕婦血液中有胎兒DNA的故事。

      十七年前,盧煜明的一個好友因鼻咽癌去世。他說,在香港男性當中,每39人就有1人一生中會患有鼻咽癌。這些都促使他“想早點發現,救助更多的生命”。

      在“煮面”發現DNA后,盧煜明的想法應接不暇,他設想將來把胎兒和癌癥的檢測進行 “嫁接”。這是從他收治的一個案例得到的啟發。

      一名孕婦想通過NIPT技術看自己的胎兒是否健康。在檢查她的血液后,發現有很多不正常的染色體不是源于胎兒,而是淋巴細胞。最后發現這個孕婦其實患有淋巴癌。在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后,血漿檢查就沒有這個信號。

      “為什么不通過檢測血液中癌細胞DNA的含量、動態變化及其他特質來診斷是否癌癥呢?”在相同的理論支持下,他當時就決定把癌癥和胎兒研究同時做。這一技術,現在被稱為“癌癥的液體活檢”。

      盧煜明說,目前,這一技術應用得最好的是鼻咽癌方面。他現在剛剛完成了這一研究,用這一技術去篩查鼻咽癌。

      雖然這篇文章目前還沒發表,盧煜明“忍不住”要告訴讀者一些早期數據。他從兩萬個香港人中間進行了篩查,通過數據可以看到,使用這項技術后,“鼻咽癌早期發現的概率比以前高三倍。如果將來用這個技術來篩查鼻咽癌,我相信鼻咽癌的死亡率將降低一半。”

      肺癌患者

      無須試藥可預估效果

      除了做癌癥診斷,這項技術還能幫助確定治療方案、監測治療效果。比如肺癌,這也是盧煜明正著力研究的癌癥種類,“現在40%的中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癌細胞內存在某種基因突變。如果確定有這個突變,就可以做標靶治療,我們知道標靶治療非常昂貴。以前要先試藥,現在通過液體活檢,就可以預估藥物治療的效果。”

      現在已經有早期數據顯示,有多種癌癥可以通過這個技術來進行早期篩查。不過,看起來盧煜明對這個數字并不滿意。剛開始做癌癥檢測實驗的時候,他是“一個一個來”,每一種癌癥都要用一套專屬的方法來做。“這樣效率太低了,”盧煜明說,“有沒有可能用同一個方法來實現?”

      這也是盧煜明給自己提出的攻堅目標。

      尿液DNA

      查癌或將代替活檢

      盧煜明對DNA的想象發揮到了極致,甚至他自己也承認是在“玩”。

      十幾年前,他聯想到如果孕婦懷的是男孩,那么母親的血漿里應該有男性染色體。那么男性的器官移植給女性,女性的血漿里會不會出現男性染色體。試驗后證實了他的猜想:器官移植如果發生排異,實驗數據就會升高。如今,他的這一猜想已在國際上得到應用。

      幾年前,他拿自己的三個同事做實驗。發現三個人做完同樣運動后,其中一個顯得最累,還受了傷。測試后,最累的同事血漿的DNA水平最高。盧煜明聯想到,這可不可能用來做受傷的指標?比如因交通意外進來的病人,通過檢測血漿DNA,數據越高的,死亡的概率就越高。

      他還做過一個“瘋狂”的實驗。緣由是他的分析,“我們每天吃的東西,食物的DNA會不會也在我們的血液里出現?”他讓同事們喝了一種DNA含量最高的牛奶。最后的結果是,有百分之十的人血漿里真的發現了牛的DNA。

      “未來可能用尿液DNA就能診斷癌癥。”目前,盧煜明正在用排序技術做尿液檢測。他認為癌癥患者的尿液里,應該也有癌癥細胞的DNA,那將來還可能用尿液來診斷癌癥。

      “現在已經可以血液檢查,尋找癌細胞凋零后的DNA來診斷是否患癌。還能精準判斷癌癥的種類、輕重。如果這項技術成熟應用,現在癌癥診斷中普遍使用的手術活檢及穿刺活檢將失去江湖地位。”

      對話

      談應用

      “從2011年到現在,價格已經降低很多。這個剛在美國推出時是2700美元。內地現在可能是2000元人民幣以下。”

      有多少人使用無創DNA產前診斷技術?

      盧煜明:全球超過90個國家和地區,每年有幾百萬孕婦使用。

      在香港特區有40%的孕婦在用。在美國,這個技術已經在醫保系統內,很多醫院里,運用傳統羊水穿刺技術的孕婦比例減少了40%左右。最近,英國無創產前診斷也列入國家醫療系統之內。

      NIPT價格較高,會不會妨礙它的廣泛應用?

      盧煜明:從2011年到現在,價格已經降低很多。這個剛在美國推出時是2700美元。內地現在可能是2000元人民幣以下。

      未來幾年會更加大眾化。另外,如果做的人越來越多,可以用機器人來代替人工操作。

      談科研

      您從煮面中獲得科研靈感,很像游戲?

      盧煜明:我沒覺得研究是工作。對我來說,是興趣愛好,也是游戲。

      我們每一天都和全世界的科學家在競爭,就像每天舉行奧林匹克競賽。作為一個科學家要保持靈感,不能太累。一定要在放松的狀況下,可能是在散步,在看電影,甚至是剛睡醒時,會有一些新的主意。

      您用什么方法判斷科研工作者的價值?

      盧煜明:我不用指標、KPI來衡量科研價值,對我來說,主要是看這個東西值不值得做,然后思考怎么做。

      談歸來

      “因為我是中國人,我的將來肯定也在中國。”

      1997年您為什么選擇回香港?

      盧煜明:因為我是中國人,我的將來肯定在中國。一個人在異鄉,始終覺得是一個過客。其中有很多的困難,感受很強烈。在英國13年,我一直在等回來的機會。

      1997年香港回歸,我看報紙發現有適合的位置,就申請回來。

      談韓春雨

      “如果用一些人為的方法,去取得這個名聲,那名聲是非常短暫的。”

      韓春雨事件引起爭議,您怎樣看科學重復性?

      盧煜明:我覺得科學的重復性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客觀地去重復一個研究,這個研究就沒有價值。一個科學家的名譽,是建立在他做的東西是否誠實,是否能被重復。年輕科學家一定要謹記這一點。如果用一些人為的方法,去取得這個名聲,那名聲是非常短暫的。

      談諾獎

      “評價是人們給的,不是自己去爭的。”

      跟今年的諾貝爾獎失之交臂,會不會備受打擊?

      盧煜明:從以往的經驗看,有一部分“引文桂冠獎”獲獎人能拿到諾貝爾獎。我告訴他們,這個概率是非常低的。諾貝爾獎是一個客觀的決定,并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一個科學家可以做的是,在自己的能力內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最好。評價是人們給的,不是自己去爭的。

      手記

      有設計“野心”的科學家

      出生在香港、求學在英國的盧煜明并不擅長講普通話,聽到記者說這篇報道的讀者可能會有更多并不懂粵語和英語的人,將近兩個小時的采訪,他堅持用普通話講下來。

      看到記者出現困惑的表情時,他馬上停下來想一想,充滿抱歉地笑著說:“再重新說一遍,我普通話不太好,這個需要一點時間轉換。”

      盧煜明出生在一個“文理兼容” 的家庭,父親是一名醫生,母親是音樂老師。從小,父親在做會議發言彩排時,會考驗盧煜明,讓他幫忙準備幻燈片。耳濡目染,盧煜明從小就表現出醫學方面的濃厚興趣。同時,他也接受來自母親的音樂熏陶。不過,最終他覺得比起彈鋼琴來說,設計一種演奏方法更有趣。

      一個具有設計者“野心”的人,思維的速度和跳躍度并非常人能及。

      盧煜明喜歡“頭腦風暴”、“思維碰撞”。

      采訪的過程中,他會拋出一個個的問題——“什么東西不用煮可以吃,又能盡可能保持它在人體內的DNA數量?”“胎兒出生后,孕婦體內胎兒的DNA去哪了?”

      也許這是對別人的提問,也許這是他從沒停止的、對自己的發問。正是這種力量,讓盧煜明的研究永無止境。

    相關文章

    國家癌癥中心總結主要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方法

    癌癥篩查和早診早治是癌癥防控的有效途徑之一。癌癥篩查是在表面健康的人群中,運用快速、簡便的檢驗、檢查或其他方法,針對常見癌癥進行的身體檢查,通過檢查讓受檢者知曉自身患癌風險,發現早期癌癥或癌前病變,從......

    不需活檢就可觀察活組織細胞,這個新儀器幫大忙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程團隊開發了一種技術,可實現活體內的實時成像并取代傳統的活檢。在28日的《自然·生物醫學工程》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高速3D顯微鏡MediSCAPE,其能捕獲組織結構......

    世界第一壕獎頒發,華人科學家獲300萬美元獎金

    當地時間9月10日,2021年突破獎(BreakthroughPrize)得主于美國舊金山揭曉。今年的突破獎的獎金共計1875萬美元。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教授盧煜明與其他三位生物學家獲得生命科學獎,加州......

    港中大教授盧煜明獲2021年科學突破獎

     當地時間9月10日,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Prize)官網宣布了2021年突破獎(即第九屆)的獲得者,表彰他們在生命科學、基礎物理和數學領域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成就。值得一提的......

    《自然》帶來液體活檢技術新突破

    在頂尖學術期刊《自然》26日上線的一批論文中,斯坦福大學的科學家攜人工智能為液體活檢領域帶來一項重要進展。他們開發出一種機器學習模型,通過分析血液中的DNA突變,可以鑒別出早期肺癌患者。肺癌是全球發病......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盧煜明斬獲第四屆“復旦中植科學獎”

    記者15日獲悉,第四屆“復旦-中植科學獎”花落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化學病理學系教授、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盧煜明。孕婦血液中包含胎兒的DNA是盧煜明革命性的發現,他由此開創的無創產前檢測技術惠及萬千孕婦和胎......

    Illumina聯合GrailMSK等研究機構開發超深度NGS液體活檢方法

    2016年,FDA批準了第一種基于血液樣本的癌癥基因檢測技術,用于檢測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中的EGFR基因突變,開創了液體活檢新時代。在NSCLC中,EGFR基因的突變頻率非常高,明確EGFR基......

    中國科學家構建篩查新法:一滴血讓癌癥無處遁形

    癌癥的發生總是“悄無聲息”,當真正被醫生確診時,也許患者早已病入膏肓。如果簡單驗個血就能解密癌癥的“個性特點”,早日將癌癥扼殺在萌芽之中,那該有多好!日前,中科院國家納米中心研究員孫佳姝團隊構建了一套......

    新活檢方法出現新發現遺傳物質可準確代表腫瘤基因組

    根據英國《自然》雜志近日發表的一項最新成果,美國癌癥專家報告一種新發現的遺傳物質,可準確代表腫瘤基因組。研究人員表示,這種腦脊液(CSF)中腫瘤源DNA的檢測,可用于追蹤一些膠質瘤的進展。而這種液體活......

    新型血液檢查可避免超過40%的前列腺活檢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近日在美國泌尿外科協會(AUA)第13屆年會公布了一項新型血液檢測方法,已被證明在預測前列腺癌總體風險方面比標準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更準確。圖片來源于網絡結果顯示,在初步研究(4......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