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村來甘肅省平涼市打工的余宏福夫婦租住在新民北路,兩口子給1歲半的女兒余小梅訂購每天一斤散裝牛奶。4月7日早晨,喝完牛奶后的小梅臉青嘴紫,口吐白沫,送往醫院時已氣絕身亡。
余宏福的妻子緊緊抱著女兒的遺體不肯放手,此情此景,使在場的人們無不潸然淚下……
發生在平涼的這起牛奶中毒事件,共導致39名中毒患者被送治,其中3名不到兩歲的嬰幼兒死亡。后經證實,這是一起投毒案件。
近年來一直被中毒事件和有毒丑聞所困擾的中國奶業,再次被拉到了輿論的“聚光燈”下。
“監管風暴”后集體失聲 在三聚氰胺事件、激素門、皮革奶等事件接連發生后,2010年底,工信部、發改委、國家質檢總局共同下發《關于在乳品行業開展項目(企業)審核清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對乳制品生產企業進行重新審核,并發放生產許可證。
在這場“監管風暴”下,甘肅41家規模乳制品生產企業中有13家主動出局,只有27家企業符合申報條件。4月2日,甘肅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公布了審核結果,只有21戶企業過關,其余4家企業需要進一步審核,2家企業被撤銷食品生產許可證。
在新的監管措施下,半數企業慘遭淘汰。與此同時,從4月1日開始,甘肅省工商局開始按照有關部門的要求,啟動了對乳制品分類單項審核和管理的新制度。
按照工商部門的安排,凡從事乳制品經營的必須到工商部門申領相應的《食品流通許可證》。今年8月1日起,工商部門將進行拉網式排查檢查,逐戶對乳制品經營者進行登記,建立監管檔案,凡食品經營者所持《食品流通許可證》和營業執照經營范圍中,沒有乳制品標注項目而繼續銷售乳制品的,一律依法查處。
對此,甘肅省奶業協會秘書長孟憲政認為:“乳業新規的出臺,將對凈化市場環境,保護消費者利益起到積極作用。奶業安全已不再是簡單的企業行為了,而是國家戰略!對甘肅乳企來說,這不僅是一個新的發展機遇,更是一個新的起點。”
豪言猶在耳邊,5天之后,平涼毒奶事件事發。曾經發起“監管風暴”的當地有關部門集體失聲,未對此次事件發表任何公開意見。
根據國家《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乳制品質量安全監管由畜牧獸醫、質量監督、工商行政、食藥監督和衛生主管等五個部門共同依照職權負責。在平涼毒奶事件發生后,有輿論驚呼:五大部門為何管不好一瓶奶?
“愛恨交織”的散裝奶 按照我國《乳與乳制品衛生管理辦法規定》,生牛奶禁止上市銷售,主要是防止人畜共患傳染病,以及其他有害物質對牛奶的污染。但是,國產奶曾曝光三聚氰胺、皮革水解蛋白事件,洋奶粉又頻頻漲價且多有造假,對于余宏福夫婦這樣的普通消費者來說,為待乳的幼兒選一瓶“放心奶”真是件難事。為此,他們選擇了送到家門口的散裝奶。
這種散裝奶在一些居民的心目中,雖然存在質量未經檢驗、沒有滅菌環節等先天缺陷,但奶源新鮮,燒開后奶香撲鼻,確實有一種難以抵御的“誘惑”。據了解,在許多地方特別是北方一些中小城市的街頭,這種散裝奶擁有長期固定的消費人群。
4月7日晚8點,奶牛養殖戶馬文選騎著一輛三輪
車,拖著兩桶牛奶來了。余宏福拿了一張蓋有“馬文選印”的一斤牛奶票走出去,用喝完的飲料瓶裝了兩瓶。余宏福訂購馬文選的牛奶時間并不長,通常是一次性購買20斤奶票,然后憑票每天取奶。
據說,馬文選家的牛奶口碑不錯,常年訂戶有上百家,他一天送兩次奶。
但是這一次,喝下馬文選的鮮奶后,多人中毒。事后按照警方提供的調查結論:這是一起同業惡性競爭引發的投毒事件,犯罪嫌疑人吳某、馬某夫婦先后兩次對同一院農戶馬文選配送的牛奶投放亞硝酸鹽。
事發后,當地政府部門張貼了不許銷售散裝鮮牛奶的“禁令”,眾多奶農無奈地將新產的鮮奶潑灑在荒地上,許多居民面對地上白花花的鮮奶飄出的奶香味深感可惜。
奶業監管盲區 按照目前警方偵查的結論,平涼毒奶事件是一起偶發的惡性案件。但是,這個結論卻未能打消公眾的疑慮,事發一周后輿論的追問仍在繼續。
有記者曾對涉及監管的當地五大部門進行了采訪,得到的答復是:質量監督局認為“牛奶沒經過任何加工,直接將牛奶擠出來以后面對消費者,質量監督部門就沒有監管的環節”;食藥監督管理局認為“進入酒店的才管,百姓家庭餐桌上的牛奶不屬于監管范圍”;衛生局認為“主要負責組織協調,日常監管是按環節由各職能部門監管的”;工商局認為“如果上市銷售的,屬于流通領域的,是工商局的職責。牛奶中毒事件的發生,可能是我們的工作沒做到位”;農牧部門認為“分散農戶飼養畜禽這一塊,目前并未實行許可制,發了證的才能夠取締,沒有發證的不能監管”。
記者了解到,平涼有500多家奶牛養殖戶,99%是農戶分散養殖,集體養殖僅有2家。散裝鮮牛奶的“禁令”,意味著分散養殖戶將面臨集體停業的“厄運”,但是假如當初監管部門工作到位,毒奶事件以及隨后的集體停業是否能夠避免呢?
平涼市直某單位的一名退休干部,早在6年前就向省內的多家媒體投書,呼吁加強“鮮奶市場的管理和規范”。他當時調查發現:由于奶牛戶增多,相互之間壓價、摻假成風,市民吃的牛奶很難保證質量,有時候為了吃上放心牛奶,只好購上幾十元奶票,“可送著送著就找不見人了”。
在這位退休干部看來,政府監管部門完全可以“走出辦公室”,在城郊和居民區設立監管站(點),對當日的鮮奶進行檢測,為合格鮮奶貼上“準售標簽”,為市民的“放心奶”把關。但是,這樣的呼吁卻未引起有關部門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