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一年“創收”逾7600億元
1月16日,中國科學院2017年度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當天下午,中科院召開新聞發布會,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張亞平介紹了2016年中科院區域戰略合作進展、成果轉移轉化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初步統計,2016年中科院通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使社會企業新增銷售收入約3797億元,利稅472億元;院所投資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850億元,利潤134億元。
張亞平介紹,2016年,中科院以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項行動”為抓手,進一步完善科技服務網絡布局,在區域戰略合作、成果轉移轉化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例如在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示范應用方面,中科院煤制油技術在神華寧煤年產400萬噸工業生產裝置上建成投產,成為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單體裝置,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開展生態草牧業試驗示范,有效遏制天然草地退化現象;發布《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工程(2008-2014年)建設成效評估》,引起廣泛關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實現成套技術整體轉讓,技術轉讓費達1億元;自主研制直線電機牽引系統成功應用于首都機場線的軌道交通車輛并投入實際運行;自主研制的治療肺動脈高壓新藥獲批進入臨床試驗等。
在支持科技企業發展方面,中科院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深入實施“聯動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目前院、所投資企業中共有24家上市,新三板掛牌14家,其中2016年有1家上市、6家在新三板掛牌。國科控股直接投資33支基金,并首次完成海外基金投資,投資基金總規模超1000億元,撬動社會資本比例達1:21。
張亞平透露,2017年,中科院將按照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總體要求,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進一步推動高水平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多有顯示度的貢獻。
一大批重大成果“上天下海”
1月16日,在中國科學院2017年度工作會議新聞發布會上,中科院副秘書長鄧勇介紹了2016年中科院取得的部分重大成果。
鄧勇介紹,“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落成啟用,將在未來15~20年內保持世界領先地位,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在軌運行一年,成功發射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以及新一代北斗導航實驗衛星;在天宮二號任務中,中科院作為空間實驗室應用任務抓總負責單位,開展了全部14項重大科學實驗;“探索一號”科考船在馬里亞納海溝開展了我國第一次綜合性萬米深淵科考活動。
在基礎研究方面,中科院學者揭示了埃博拉病毒入侵人體細胞模式;大亞灣實驗測得最精確反應堆中微子能譜;成功繪制出全新的人類腦圖譜;揭示了光合作用超級復合物精細結構;首次實現分子間相干偶極耦合的實空間直接觀察;揭示了水稻產量性狀雜種優勢的分子遺傳機制;首次揭示了末次冰期歐亞地區完整的人口動態變化情況。
鄧勇還介紹了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實施和立項情況。“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專項通過驗收,“海斗深淵前沿研究”等10個B類專項中期檢查顯示,大部分專項完成預定階段目標任務,取得了一批國際領先的原創成果,為國家提供了一批重要咨詢建議。2016年中科院還啟動了一批新的先導專項,包括1個A類專項和9個B類專項。其中A類專項為“南海環境變化”專項。
重大科研設施建設正成“體系”
中國科學院是我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的主要力量,記者從中科院獲悉,目前該院已經投入運行和正在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共20余項。
中科院副秘書長鄧勇表示,近年來,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運行水平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加快向體系化方向發展。技術創新性和建設水平顯著提升,受到國際科技界的密切關注;設施科研產出水平不斷提高,在國家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設施開放共享取得顯著成效,運行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成立了設施咨詢委員會和用戶指導小組,建立了重大設施共享服務平臺,通過多種方式吸引培育用戶。
國務院2013年2月發布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明確提出,“十二五”時期在我國科技發展急需、具有相對優勢和科技突破先兆顯現的領域中,優先安排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由中科院承擔7個項目已獲得立項批復,分別是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驗證裝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強流重離子加速器、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設施等。
鄧勇介紹,這7項已批復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上海光源線站工程、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驗證裝置已開工建設。此外,中科院承擔的另外幾項重大設施也正在立項推進過程中。未來,中科院將結合自身優勢,積極爭取空間環境地基監測網、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任務。
研究所分類改革持續推進
1月16日下午,在中國科學院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中科院副秘書長、發展規劃局局長汪克強表示,研究所分類改革是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提出的一項重大改革舉措,也是新時期中科院全面深化改革的著力點和突破口。
2014年啟動試點以來,中科院高起點、高標準布局建設了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等8個創新研究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中心等9個卓越創新中心、上海大科學中心等3個大科學研究中心、南京土壤研究所等14個特色研究所的籌建工作,目前試點機構已達34個,參與單位約70余家。
汪克強認為,總體上看,四類機構建設試點兩年多來,分類改革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改革方向、目標和舉措得到了院內外廣泛認同和積極支持,試點四類機構在明確戰略定位、優化科技布局、整合集成隊伍和改革體制機制等方面都取得了積極進展,在提升創新能力、強化競爭優勢、促進重大產出等方面也有明顯的階段性成效。
例如,上海大科學中心依托重大科技設施集群優勢凝聚國內外頂尖專家,已納入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方案;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改革任務組模式和實驗室專業劃分,實行扁平化管理,構建了創新、技術、工程、產業的組織架構,形成探索研究、技術研究、應用研究的有序鏈條;空間科學研究院建立跨地域、跨單位、跨學科的“小核心、大外圍”協同工作機制,促進文化認同與高效合作;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在學術交流和人才評價方面制定了個性化的激勵機制和評價政策,取得良好效果。
汪克強表示,2017年,中科院將繼續加大體制機制改革力度,啟動若干新的四類機構建設,細化分類管理的體制機制設計和政策制度安排,深入推進研究所分類改革,使其真正成為實現“四個率先”目標、特別是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的重要抓手。
LipidALL脂代謝會議由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稅光厚研究員發起,至今已在國內多個城市成功舉辦八屆。豐富的會議主題與優質的會議內容數年來吸引了超過數萬名各地科研人員參與其中,極大推進了脂質/代......
5月31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啟動。當天,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的個人微信公眾號“饒議科學”發布《院士選舉改革的第一步:收到賄賂上交》一文,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饒議科學”該文稱:“中國科......
5月31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啟動。當天,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的個人微信公眾號“饒議科學”發布《院士選舉改革的第一步:收到賄賂上交》一文,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饒議科學”該文稱:“中國科......
DNA究竟攜帶著什么?DNA序列信息如何解釋復雜的生命活動現象?5月26日,復旦大學慶祝建校118周年相輝校慶系列學術報告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生殖與發育研究院院長黃荷鳳從理論到實驗,再到臨床......
一次藝術家的碰撞會擦出什么火花?答案可能超乎你的想象。正如意大利現代藝術家洛倫佐·欽尼奇(LorenzoChinnici)與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李政道科學與藝術中心(以下簡稱李......
剛剛過去的“十三五”,河南省濮陽市科技創新工作交出了一份靚麗答卷。近日,濮陽市科技局黨組書記雷燈照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與他們長期重視科技創新與創新服務,持續實施科技創新信息服務工程分不開。科技信息是重......
4月27日,中華全國總工會召開大會,表彰2023年全國五一勞動獎和全國工人先鋒號獲得者。中國科學院4集體、7人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全國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一起來認識一下他們吧!祝賀以上獲獎集體和個人!......
2023年4月26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徐銅文/楊正金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題為“三嗪框架聚合物膜內近無摩擦的離子傳導(Near-frictionlessiontran......
4月24日,“科學與中國”走進大灣區暨深圳第十一屆院士專家巡講系列活動在南方科技大學開幕,中科院副院長、中科院院士高鴻鈞通過視頻向活動致辭,廣東省委常委、副省長王曦出席開幕式并致辭,26位兩院院士出席......
4月20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張濤一行在石家莊會見了河北省委副書記、省長王正譜,并與副省長嚴鵬程等舉行了科技合作會談。張濤代表院黨組感謝河北省長期以來給予中科院各項工作的大力支持,特別是近......